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007062431G/2020-00116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0-01-23
名称: 江府信息〔2020〕1期
文号: 江府信息〔2020〕1期 发布日期: 2020-01-23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江府信息〔2020〕1期

发布日期:2020-01-23  浏览次数:-

  【学习园地】

   ●江门市打造食品安全透明执法“江门样本”

   ●肇庆市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

  【工作进展】

   ●我市全链条建设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我市大力打造科技治超“平安天网”

   ●市公安局推出新一批户政“放管服”改革便民措施

   ●新会区“政令十条”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台山市成功获批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



  学习园地

  【编者按】日前,省府办公厅《粤府信息》以粤信条目形式编辑刊登了政务信息《江门市打造食品安全透明执法“江门样本”》和《肇庆市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现全文转载,供参阅学习。



  江门市打造食品安全透明执法“江门样本”

  该市采取你点我查、网选票决、双随机抽查等方式,打造食品安全透明执法“江门样本”,积极推动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一是检查过程公开公平。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系统随机确定抽查对象,抽查过程网络全程直播,社会公众参与,检查执法事先不打招呼,网络直播不打码、不中断,检查结果及时公开。二是检查对象覆盖面广。检查对象覆盖学校食堂、大型商圈、小餐饮、网络订餐单位、旅游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食品生产企业等不同类型的食品市场主体。每周推出一期网络直播执法活动,逐步做到镇(街)全覆盖。三是监管方式紧扣社会共治。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来确定抽查重点范围,邀请热心市民现场参观执法过程,提升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关注度、参与度。

  (市市场监管局供稿)



  肇庆市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

  一是完善平台功能。严格按照9大标准子系统搭建基础框架,拓展统一视频监督功能、17个应用扩展系统以及11个系统接口。采取“投诉—立案—派发—处置—反馈—核实结案—评价考核”七步闭环流程处置案件,提高处置效率。二是智慧化处理举报投诉问题。市民通APP、市民热线12345等渠道收集到的举报投诉问题,以及信息采集员巡查上报和领导交办的城市管理问题,第一时间流入平台进行立案、派案及案件处置监督。三是城市管理注入精细化“活水”。开启“天空有探头、街面有巡查、空中有声波”的全覆盖管理模式,对城区主要街道市容秩序进行视频监控,通过语音广播及时劝导违规行为,将城市管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违规事件实现半自动化处理。建设视频事件智能分析系统,对监控区域实行24小时动态监控检测,通过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对违规类型进行实时的检测报警,并与平台业务对接,实现违规事件的半自动化处理。



  工作进展

  我市全链条建设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我市紧抓健康湾区建设机遇,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着力打造一支高端引领、中端支撑、基层渐稳的全链条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一、打造高端人才发展平台。市中心医院和市五邑中医院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选广东省100个博士后创新平台。市中心医院、市五邑中医院及开平市中心医院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目前,市直医疗机构在站博士后共有19人。

  二、建立中端人才培育体系。依托市中心医院和市五邑中医院两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形成政府部门、主基地、基层实践基地三级联动格局,支撑起我市中端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体系。去年,我市共招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203名,按要求正在进行培训。

  三、建设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我市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已超额完成全科医生、产科医生(含助产士)、儿科医生培训任务。实施市、县级医院卫生人才智力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计划,共选派副院长(中心副主任)27人、专技人员2292人次,帮扶乡镇卫生院(社区中心)61个。

  (市卫生健康局供稿)



  我市大力打造科技治超“平安天网”

  我市稳步构建高速公路治超、国省道治超“两位一体”的科技治超“平安天网”。目前,全市11条高速公路57个收费站、国省道49个监控点实施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累计查处治超案件近4000宗,无有效投诉、复议诉讼和公路“三乱”现象。总体实现了“三降三升”的良好态势:货车超限率、货车超限引发事故伤亡率、高速公路养护成本大幅下降,执法效率、执法规范化水平、车辆通行效率有效提升。

  一、实现“一张网”覆盖。在全市11条高速公路全面铺开科技治超;潮连大桥、荷塘西江大桥、金牛头大桥、江门大道等重点路段、桥梁先后实施科技治超。在市区医院学校、旅客集散地等重点场所区域布点监控,解决大客车和出租车违规营运的问题。将不按规定使用GPS等违法行为纳入运政重点整治范围,解决车辆动态监管问题。

  二、做到“一平台”运行。依托交通执法监控指挥平台,深度整合省、市、县三级执法监控信息,与公路收费站车辆称重、照片、视频等电子数据,省交通运输厅以及公安等部门的执法信息数据互联互通。

  三、推进执法变革。依托运政追踪球系统、江门运政执法系统、广东省交通综合行政非现场执法应用系统、广东省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系统、江门市卫星定位系统等5大科技系统,以及交通执法监控指挥平台,实现了由人力执法向科技执法变革。发挥“非现场执法”智能化、高效化、精准化优势,实现了由“现场”向“现场+非现场”双向变革。此外,通过黑名单追踪、源头追溯、一超四罚、上门调查等后续连环追踪措施,实现了由单靠罚款向联合惩戒变革。

  (市交通运输局供稿)



  市公安局推出新一批户政

  “放管服”改革便民措施

  市公安局推出新一批户政便民利民服务举措,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一、临时身份证网上办。通过“粤省事”微信小程序实现临时身份证异地网上申领,并主动升级完善市级人口信息系统,确保证件受理、审核、制证及时高效。自去年11月试上线以来,共为在我市异地居住、就业的本省外市群众办理临时身份证556个。

  二、居住证免见面领。积极研究探索居住证全新办证模式,通过在“粤省事”微信小程序上搭建居住证免见面领的功能模块,打通了登记、申请、制证、快递在内的全部环节,实现了群众“免见面”“零跑动”全流程网上办理居住证。自去年11月试上线以来,全市居住证免见面申领新证116个、延期签注57个。

  三、房产情况联网查。完善升级常住人口信息系统,实现调用省政务大数据平台共享的全省房产信息。全市公安户政部门在办理户口迁移业务受理、审核、审批时,可通过系统后台核查群众在本地的房产信息,使用无房产信息核查结果代替无房产查册证明,无需群众提交该证明。对群众提交的房产证明材料,也可及时核验其准确性、真实性,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自去年10月上线以来,共为2315名群众提供了房产情况联网核查。

  四、身份证自助办。进一步加强警邮合作,在全市范围内一次性投放21台身份证自助受理设备,依托自助设备7×24小时的运作模式,有效解决了上班族办事难的痛点问题。自去年10月试上线以来,全市共有1078名群众通过自助受理设备办理了身份证。

  五、异地考生集中核。由各地教育部门统一收集材料,集中到各地户政部门,审核学生家长居住时长。通过集中复核方式,代替流动人口个体奔波,免除了流动人口来回跑动,提高了整体办事效率。截至去年底,共为386名异地高考学生提供了相关便捷服务。

  (市公安局供稿)



  新会区“政令十条”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新会区去年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政令十条”,通过十条行为规范、行为负面清单,要求全区党员干部争做老实人、先锋人、亲商人、高效人、贴心人、有为人、带头人、创新人、实干人、清白人,力促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一、问题导向优化政务服务。针对群众和企业反映较多的“办事难”“脸难看”等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制定问题收集、分析、解决和反馈机制。目前,该区领导和职能部门已走访企业(群众)147家(次),收集问题109条,解决105条。其中,该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开展“中午不打烊”便民服务,获得企业和群众一致好评。

  二、强化监督改进干部作风。将执行“政令十条”情况作为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特别是对领导班子和成员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鼓励主要经济部门和窗口单位干部在办公场所、服务窗口公示工作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开展“微笑服务”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同时,以“政令十条”为标尺,强化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和廉洁纪律教育监督,营造良好干事创业氛围。

  三、制度保障推进政策落地。以“政令十条”为抓手,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比如,推行投资项目“一窗式”综合服务改革,整合各相关部门,以及供电、供水、燃气、通信管理等市政公用服务单位分散设立的服务窗口,实现工程建设“一站式”服务。目前,该区投资项目审批从取得土地证到取得施工许可证的时间,由原来的200多天缩减为45天内完成。

  (新会区府办公室供稿)



  台山市成功获批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

  第五批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名单近日公布,台山市成功入选,这是该市继去年成为国家创新型县(市)后又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台山市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以鳗鱼养殖为主要特色产业,依托广东远宏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台山市绿盛食品有限公司、台山市徐南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等科研院所,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高端化、集聚化、品牌化和绿色化农业科技产业园区。

  (市科技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