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江门市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调查研究】
●我市农产品直播带货的情况调研
【工作进展】
●蓬江区以产业项目带动脱贫攻坚见成效
●鹤山市深化“民间河长”制度 营造全民治水格局
◆学习园地◆
【编者按】日前,省府办公厅《粤府信息》以粤信条目形式编辑刊登了政务信息《江门市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现全文转载,供参阅学习。
江门市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联村带户,建立“产业园+新型经营主体+基地+相对贫困人口”的生产经营模式,支持各市(区)发展农旅、文旅等多元业态。如,台山市冲蒌镇在红岭工业园建设扶贫商业街,采用“产业扶贫+资产性收益分红”模式,将商铺出租的纯收益用于精准扶贫户分红。二是引导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政企合作共同建设特色农业生态园,打造“百企扶百村”“公司+生态园+扶贫户”精准扶贫项目。如,鹤山市有关企业及党支部出资222万元认领37亩茶树,支持37户精准扶贫对象投身种茶行业,帮助其实现经济增收。三是围绕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布局农业产业园,全产业链引入金融、大数据、公共服务等要素,创新“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形成药、食、茶、健、文创、金融产品6大类100余品种加工产品规模。
(内部供稿)
我市农产品直播带货的情况调研
为了解农产品直播带货的发展情况,我市对农业企业、电商企业及有关部门进行了走访,并对50名消费者开展了专题调研,发现直播带货的新销售模式悄然兴起,但存在问题值得关注。
一、主要情况
(一)积极探索线上销售长效模式。推广“短视频+网红”线上农产品营销模式,通过网红帮助企业带货,引导新会陈皮、台山南美白对虾、开平蛋品线上直播,组织企业参加鄂粤同心百县村播活动;探索“网络节+云展会”模式,举办江门海鸭蛋云展会,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
(二)直播带动网络零售额增长迅速。根据欧特欧咨询公司对全国超过50个电商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1-6月我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507.5万元,同比增长73.4%,其中直播成为农产品上行的重要途径,我市参与直播的农产品实现网络零售量243.6万件、零售额8219.4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成本高。直播带货平台可分为第三方平台和自营平台两大类。第三方平台一般知名度高、人气积聚量大,但限制较多,卖家自主性低;一般要求直播产品的售价要比其他渠道低,还要收取链接、推广等费用,如请平台的主播还需支付比例不低的佣金,再扣除包装、快递等成本后,直播产品的利润比线下销售和普通线上销售低。而自营平台前期投入大,人气积聚时间较长,宣传推广费用高,若销售额不足,很容易出现亏损,风险较高。
(二)销量低。销售人员是视频直播带货销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除少量企业和产品能获得网红带货,大部分企业要么没有渠道聘请网红,要么是无法支付高额的佣金,只能依靠自己员工进行网上直播。这类直播一般点击流量和销售额较低,直播销售效果不大。同时,直播带货销售方式呈爆发式的发展态势,但潜在客户没有明显增加,这就形成了平均点击流量下降。
(三)信任度低。50名受访者中,有58%表示从未通过网上带货直播购买过农产品,仅有1人选择经常购买。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便利店依然是购买农产品的主要渠道,分别有78%和72%的受访者选择,选择网络平台的仅有24%。消费者不在网上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品质和来源无保障,分别有76%和60%的受访者选择,表明消费者最担心的是产品质量。
三、意见建议
(一)完善新销售模式监管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针对网络直播销售这类新型销售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规范监管好各类经营主体及平台运营者,确保其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做好本地特色农产品推广。要扩大本地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建议政府牵头组织在知名平台开展本地农产品专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宣传推广,提高本地农产品的知名度。
(三)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安全。政府有关部门应首先在农产品种养及生产加工方面加强指导,鼓励农户及企业科学生产,并加强检查和监管,坚决打击和取缔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等环节中的各类违法行为,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国家统计局江门调查队)
◆工作进展◆
蓬江区以产业项目带动脱贫攻坚见成效
近年来,蓬江区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探索出以产业、项目带动脱贫攻坚,激发内生动力的新路子。截至去年底,城镇、农村精准帮扶对象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4832元以上、8905元以上,脱贫率达100%。2020年5月,广西天等县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粤桂协作对口帮扶取得了决定性成效。
一、因地制宜抓增收。该区组织实施光伏发电等扶贫项目,有效发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拔除穷根。比如,杜阮镇分二期投入超106.5万元建设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资产收益约8-10万元/年,每户均稳健增收4500-5500元/年。引进11家企业到粤桂协作对口的广西天等县投资兴业,援建粤桂协作产业园、金鸡扶贫产业园和27个扶贫车间,带动2.21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二、消费扶贫促产销。该区出台促进产销对接消费扶贫举措,推动扶贫产品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批发市场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等建立稳定的产销联系。建立东西部消费扶贫平台,联合天等县在五邑华侨广场举办扶贫产品展销活动等,设立蓬江—天等招商引资工作站,运用各类平台开展消费扶贫项目宣传推介。
三、开展培训助脱贫。该区棠下镇良溪村投入80万元入股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按7%收益进行保底分红,同时规定企业聘用镇辖区帮扶对象和对有兴趣种植沃柑的帮扶对象进行培训。同时,组织天等县贫困户“粤菜师傅”和扶贫车间就业技能等培训452人次;培育84名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成功带动脱贫1500多人;帮助15名贫困学生到广东职校学习,提升就业创业技能,实现扶贫方式从“输血”到“造血”的关键转变。
(蓬江区政府办公室供稿)
鹤山市深化“民间河长”制度
营造全民治水格局
近年鹤山市大力推行“民间河长”制度,形成政府主导、民间监督的治水新格局。目前,全市共设立涵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志愿者和社会热心人士在内的民间河长54名,发现并处置河道问题超千宗。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出台管理办法,为“民间河长”的履职提供安全、组织、纪律保障,明确查、评、议、宣等工作职责,并对“民间河长”的举报监督行为进行信息保密,保证群众独立行使监督权。同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邀请专家座谈、组织参观治水样板工程等主题活动,每年表彰、奖励一批优秀“民间河长”,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二、畅通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官方河长”和“民间河长”结对共促、日联络、周座谈、月交流等制度,使“民间河长”能及时向镇(街)、村和责任河长反馈巡河发现问题以及群众的治水建议,搭建起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桥梁。
三、创新治水工作模式。“民间河长”自费在重点河段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利用手机app实时查看周边河道情况;有的还自费购置无人机,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深入人力无法涉足的边缘角落和死角盲区巡河,大大提升了巡河监督效率和效果。
四、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民间河长”自费创建科普室,购置大批与水资源相关的科普仪器、图册等,定期组织护河护水宣传活动,吸引大批学生参观学习。比如,在鹤山市桃源河段河长的影响和带动下,近百名群众、多个志愿者团队加入护河队伍,大批热心企业、团体、群众向“民间河长”工作室捐赠巡河护河物资,形成全民治水的良好格局。
(鹤山市政府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