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007062431G/2021-00058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01-20
名称: 江府信息〔2021〕1期
文号: 江府信息〔2021〕1期 发布日期: 2021-01-21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江府信息〔2021〕1期

发布日期:2021-01-21  浏览次数:-

  【工作进展】

  ●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效位列全省前列

  ●我市“四个聚焦”助力老年人乐享“智服务”

  ●江海区打造农村社区治理“江海模式”

  ●新会区开展农村积分管理初见成效

  ●恩平市深化扶贫模式助低收入对象脱贫


  ◆工作进展◆



  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效

  位列全省前列


  根据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工改办)通报,我市2020年9月的并联审批办件数、审批覆盖事项数在全省排名第1,审批办件总数全省排名第4。

  一、制度搭台。我市已出台51个改革配套文件,涵盖前期服务、审批服务、中介服务、市政公用服务、事中事后监管等各个方面。根据市工建系统的统计数据,我市在系统办理的2395个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项目四个审批阶段的总平均用时分别为33个工作日和29个工作日,对比改革前分别提速506%和434%。

  二、流程优化。在印发了政府投资房屋建筑类、政府投资市政基础设施线性工程类、社会投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工程类、园区带方案出让地项目类、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类5张流程图的基础上,继续细化项目类型,增加房地产开发项目、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水电气外线工程、一般水利工程的审批流程,审批事项更精确,审批环节更精简。比如,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可进行工程规划许可证与施工许可证并联办理,审批时间控制在15个工作日内。

  三、系统升级。高起点设计系统功能,从项目前期的合规性检查、项目策划生成,到网上申报、综窗受理、部门间征求意见、并联审批、联合验收等环节都可以在系统内顺利完成。同时,市工建系统与24个省级、市级系统实现了对接,减轻了审批人员在不同系统间来回切换录入信息的负担。

  四、服务创新。各工业园区配置了专职代办人员,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审批代办服务,并摸索出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比如,新会区建立模拟审批制度,为企业制定审批计划表;恩平市工业园区为每一个企业量身定制审批路线图,并为企业配备服务专班。对于动工迫切的投资项目,企业按投资意向,提前完成相关方案设计,自然资源部门和住建部门靠前服务、提前预审,企业取得土地后立即出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形成了可复制的“拿地即开工”模式。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稿)



  我市“四个聚焦”助力老年人

  乐享“智服务”


  我市以尊重老年人使用习惯和引导老年人融入“智服务”为原则,以“四个聚焦”打通老年人当前办理政务服务中遇到的痛点堵点,帮助解决老年人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时代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切实提升老年人在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聚焦“政务服务网上办知得少”问题,开展面向老年人专题宣传。结合老年人生活行为习惯,在电视台、电台推出“政务服务惠群众,政务妙招话你知”系列宣传,以短视频、广播小短剧、微信图文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宣传形式,让老年人更好了解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的渠道方式和具体操作。比如,依托江门市广播电视台《新闻共同睇》栏目,采用市民采访和体验感受方式,让老年人更简单、直观地了解政务服务办事渠道、指南、方法等;并将栏目宣传视频剪辑成公益广告滚动播出,着力解决老年人“不知网上能办、不会上网快办”难题。

  二、聚焦“政务服务大厅进门难”问题,丰富老年人“健康码”申报方式 。对无法使用智能手机自行出示粤康码的特殊人群(其中大多数为老年人),提供纸质版健康申报表,通过手动填写健康申报表并测量体温后,通过“快速通道”进入办事大厅。同时,还针对不识字的老年人提供专门“协助申报”服务,老人出示有效证件后,由工作人员协助进行健康申报表的填写。

  三、聚焦“政务服务大厅办事难”问题,提升老年人办事体验。目前政务服务大厅采用全预约制,对于“没有智能手机”和“不会预约”的老年人,由咨询导办窗口工作人员协助或者代预约取号,确保顺利预约。对80岁以上老人提供绿色通道服务,符合条件的人可出示身份证在咨询导办窗口开通绿色通道,到专门窗口免排队办理业务。同时,大厅服务支持现金、银行卡、微信等多种支付方式,对不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工作人员在其同意情况下协助缴纳支付或代缴费服务。此外,设置志愿者服务驿站,与市老干部大学合作招募志愿者,打造出一支优秀的“老年人服务志愿帮帮团”常驻大厅,向老年人提供咨询、导办、代办服务。

  四、聚焦“政务服务大厅离得远”问题,推动服务延伸到老年人“身边”。对有办理业务需求、但不方便亲临政务服务大厅的老人,可通过大厅咨询电话和12345政府服务热线申请预约上门服务,工作人员前往其家中提供服务。此外,依托银行网点面广线长优势,创新推出“政银通办”服务,打造老人身边的“微型政务服务大厅”。首期在全市城乡447个银行网点开设“政银通办”服务专区,解决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就近办”难题,改革做法入编省2020年“数字政府”建设优秀案例,被全省推广借鉴。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供稿)



  江海区打造农村社区治理“江海模式”


  江海区自2017年被确认为第一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以来,积极探索农村社区治理新格局,持续深化农村社区治理服务体系,创造出了富有特色的农村社区治理“江海模式”。基层治理的经验和做法获得国家民政部肯定,并在多个国家级刊物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刊登报道,在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推进会上向全省推广。

  一、搭建社区协调平台。一是创新推行大党委制,组建社区“大党委”15个,充分调动“两新”党组织、经济(联)社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二是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村(居)民议事平台,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贤、党代表、社会组织(企业)等协商主体参与社区议事,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议事格局。其中,江翠社区搜集解决议题69件次,开展服务15场,参与人次超500人次。

  二、深化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全面升级62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备完善功能场室,提供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共103项,建立起10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建设26个居家养老服务站,5个长者饭堂,建立起10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二是鼓励并扶持各街道、村(社区)购买专业社工服务,构建1个区级综合服务中心、3个街道社工综合服务总部和18个社工综合服务分站点的“1318”服务体系,为居民群众提供精准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三、铸造江海特色名片。一是结合乡村特点,因地制宜精心打造丰盛村乡村文艺街、英南村七彩南堡、横坑“彩虹村”等特色景观,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网红打卡点”。二是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红色资源,打造一批乡贤馆、乡村博物馆和红色教育基地;梳理本地区古代近代先贤、现代名人名士、优秀军人等先进典型100多人,先贤事迹、道德模范事例在老百姓中“一传十、十传百”,居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江海区政府办公室供稿)



  新会区开展农村积分管理初见成效


  新会区自2020年4月创新开展农村积分管理项目以来,以行政村为单位,对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进行积分管理,将村民在参与农村治理中的行为表现转换成积分,以“小积分”激发乡村振兴“大活力”。

  一、抓稳试点推广。新会区按照“试点先行、阶段总结、稳步推广”的原则,逐步稳妥地推进农村积分管理项目的实施。首批选取27条试点村推行积分管理工作,由区、镇两级定期对试点村进行跟踪指导并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完善措施。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在全区第二批条件成熟的50条村推广实施。

  二、抓实宣传发动。通过悬挂标语、派发传单、入户走访等形式,实现村民人手一张积分兑换卡,有效增加活动的知晓率,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同时,各镇(街)积极创新宣传方式,比如,双水镇自编积分管理“顺口溜”和民谣,促进项目的传播率;三江镇创作积分管理“连环画”和墙绘,提升项目的辨识度;罗坑镇推行“积分管理进校园”,通过学生“手绘画”广泛发动家长参与活动。

  三、抓牢资源整合。整合党委政府、企业、乡贤等不同主体投入到农村的资源,为广大村民提供吸引力高、实用性强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在物质奖励方面,按照“一分等于人民币一元”的标准,以积分兑换柴米油盐、日化用品、小家电等物品。在精神奖励方面,村党组织向积分排名靠前的村民授予荣誉称号,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四、抓好激励引导。通过积分激励,全区农村党员更加主动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既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又提高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比如,双水镇蓢头村共有72名党员,得益于积分管理项目,党员参加“三会一课”人数从之前的50%左右提高至80%以上;睦洲镇东成村结合积分管理推行“巷长制”,在党员带领下人人争当保洁巷长,村内“颜值”与“气质”得到双提升。

  (新会区政府办公室供稿)



  恩平市深化扶贫模式助低收入对象脱贫


  近年来,恩平市不断创新精准扶贫工作形式,不断深化精准扶贫开展模式,不断巩固精准扶贫成效,694户2211名贫困户100%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提升”目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

  一、政策先行深化帮扶改革。一是恩平市作为“低收入对象帮扶改革”的省先行试点地区,从家庭结构、家庭收入、住房情况、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方面研判低收入帮扶对象是否应被纳入低收入帮扶改革范围,实行“增量改革”。二是印发《恩平市低收入对象帮扶改革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及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健康养老帮扶、教育资助、住房饮水安全保障、救助供养保障、小额贷款共7个帮扶项目政策方案,形成“1+7”低收入对象帮扶政策体系,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二、借助大数据创新帮扶模式。一是成立低收入人口入户调查工作小组,全面完成该市5520户潜在低收入对象的入户调查及系统录入,借助大数据更加科学地识别出刚性支出大的困难群众和相对贫困人口。二是瞄准低收入对象的致贫、致困根源,整合产业、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帮扶政策,分类配置、专项投放帮扶资源,实施统分结合的精准帮扶模式,着力改善帮扶对象的生活生产发展条件。

  三、利用地方优势打造帮扶项目。一是引导本土龙头农企、合作社与低收入对象签订报价合同和季节性就业协议,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对低收入对象的帮扶作用。二是持续探索青蟹养殖、柠檬合作社、奔康农庄、广告牌出租、铺位出租等多种扶贫项目、渠道,并积极运营光伏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建立扶贫长效机制。三是打造恩平市冠柠消费扶贫商城,开启“消费+电商+扶贫”新型扶贫模式,实现“造血”扶贫,同时起到扶持本土企业的作用。

  (恩平市政府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