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007062431G/2021-00392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05-19
名称: 江府信息〔2021〕6期
文号: 江府信息〔2021〕6期 发布日期: 2021-05-20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江府信息〔2021〕6期

发布日期:2021-05-20  浏览次数:-

  【调查研究】

  ●对我市今年外贸运行趋势的调查研判

  【工作进展】

  ●我市做好水利防旱抗旱保障供水安全工作

  ●蓬江区建立五项工作机制助力老旧社区改造

  ●鹤山市推动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市建管中心以全过程管理服务推动代建项目加快建设

  


◆调查研究◆



  对我市今年外贸运行趋势的研判


  市商务局为准确把握当前形势,确保外贸运行稳健向好,对我市外贸百强企业开展了一轮问卷调查,分析研判今年外贸运行趋势。

  一、调研情况

  (一)外贸企业整体信心充足。调查数据显示,对2021年外部经济环境信心方面,3.5%和60.7%的企业选择了较强和很强,仅29.8%和6.0%的企业选择了较弱和不乐观。订单方面,42.9%和35.7%的企业预计全年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和持平,16.7%的企业预计下降。

  (二)企业更加重视提升自身竞争力。调查数据显示,23.4%和16.9%的企业认为2021年出口实现增长的重要因素是“企业自身产销能力在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和“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竞争力增强”,说明外贸企业重视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和增强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

  (三)制约外贸发展的因素不容忽视。关于2021年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21.1%的企业选择了“国际疫情影响”,20%的企业选择了“原材料成本上升”,20%的企业选择了“材料设备进口限制,生产能力不够”,15.6%的企业选择了“人民币上涨,汇率波动大”,另有8.5%、 8.5%的企业选择了“员工招聘困难”和“交通成本上升”。可见,国际疫情影响、原材料价格上升、产能不足和汇率波动是制约今年外贸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分析研判

  今年第一季度,我市进出口总额387.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6.7%,其中,出口313.5亿元,同比增长33.8%。出口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去年第四季度外贸企业的新增订单陆续实现出口交货。去年我市下半年单月进出口额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其中,12月单月进出口额达159.7亿元,创下了自2016年12月以来的单月新高,呈现明显的“翘尾”现象,对今年下半年的稳外贸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

  结合对企业的调研情况,预计今年我市进出口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第四季度进出口增速可能大幅收窄。建议各级各有关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切实抓好各项稳外贸工作落实落地,确保完成外贸高质量发展预期任务目标。

  (市商务局供稿)

  


◆工作进展◆



  我市做好水利防旱抗旱保障供水安全工作


  今年以来,我市平均降雨量173.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近五成。目前全市水库蓄水量为6.08亿立方米,比常年同期偏少两成,部分地区农业灌溉受到影响。对此,我市未雨绸缪、及早部署,全力做好防旱抗旱保供水工作。

  一、落实责任制定方案。市水利局派出工作专班,紧密对接有关市(区),做好旱情监测和调查,准确掌握受旱灾区、易旱区的范围,及时掌握群众饮水困难情况和农业受旱情况,制定“一旱一策”防旱抗旱工作方案。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压实防旱抗旱责任,有力有序做好各项防旱抗旱措施。

  二、强化蓄水保水管理。全市522宗有灌溉任务和66宗有供饮用水任务的水库均制定了水库抗旱应急预案和供水计划方案,通过调整供水水源水库和分时段供水等方式,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同时,在保障防汛安全前提下,利用水库、山塘和河道拦蓄雨水,科学增加水利工程蓄水量。

  三、强化措施落实落地。积极争取各级抗旱补助资金,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620.3万元、设备1088台、人数3271人次,有力有序做好水利工程供水保障工作。重点加快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工作,今年以来已新增农村供水覆盖1.9万人。积极推广灌区现代化计量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对灌区用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市水利局供稿)

  


蓬江区建立五项工作机制

助力老旧社区改造


  蓬江区以广东省城镇老旧社区改造试点为契机,建立改造工作统筹推进、改造资金合理共担、社会力量引进参与、项目建设“共同缔造”、存量资源整合利用等五项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先行示范经验。其中,第一批重点对白沙街等13个老旧社区进行了改造,总投资1.5亿元,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改造工作统筹推进。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整合各方力量,着力协调解决老旧社区改造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编印《江门市蓬江区老旧社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和试点工作方案,高位高效推进老旧社区改造工作。

  二、改造资金合理共担。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确定改造费用分担规则。比如,良化南社区小区35号楼通过政府补贴10万元、居民筹集50万元的方式,成功安装了电梯。

  三、社会力量引进参与。引进滨江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统一运营,并通过有偿停车、快递投放等方式创造收益,确保运营项目实现投资和收益平衡,推动改造项目可持续性发展。

  四、项目建设“共同缔造”。实行“菜单式”服务模式,项目怎么建、建什么由居民“点菜”,通过张贴宣传资料、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整合归类最终提炼为16条建议。让居民参与改造的全过程,充分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五、存量资源整合利用。良化南社区作为省、市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小区,“挤”出闲置房屋3间、可利用空地约500平方米,结合居民意愿和实际需求,将原社区办公地点改建为长者食堂,服务范围辐射炮台新村及周边小区;利用社区南面70平方米空地,改建为功能齐全的老人活动中心等。

  (蓬江区政府办公室供稿)

 


 鹤山市推动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鹤山市以古劳镇为试点,通过融合信息化、大数据、全科网格平台,统筹社会力量参与,打造“法治宣传+大数据+执法队伍+社会组织”的“古劳大执法模式”,以点带面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

  一、实现移动智能执法全覆盖。一是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下设数字指挥中心,将平安乡村监控系统接入数字指挥中心,在全镇主要区域和路口装设1000多个监控摄像头,对各种违法行为排查监控、调查取证,远程指挥现场行政执法,形成贯通集成的指挥体系和视频监控网络,以“一个中心”指挥全镇执法。二是全面使用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平台开展执法办案,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信息在行政执法“两平台”上实现互通互联、信息共享。

  二、充实基层执法队伍力量。一是在按可使用的编制数全部配齐执法人员基础上,额外调配持执法证的事业编制人员,以解决短期内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通过公开招录、选调、招考选调生等方式,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三是配齐配强法律顾问团队,由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为综合行政执法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和指引,提升行政执法公信力。

  三、破解跨领域执法难题。一是充分利用全科网格平台,统筹社会力量参与,解决执法覆盖面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的问题。二是借助综治网格化平台,由各村(居)网格员深入一线,发现、制止各种违法行为,并及时向综合行政执法队报告。三是创建“执调联动机制”,对于危害后果不大的违法行为,在实施行政执法前由人民调解员或村居法律顾问先进行调解,通过以案释法消除和纠正违法行为。

  四、创新普法宣传形式。一是通过设置法治长廊、法治板凳、法治雕塑等法治景观,打造法治元素精品路线。二是大力开展“谁执法谁普法”活动,由执法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宣讲和法律法规讲解。三是建立由执法人员、司法所工作人员、法治副校长等人员组成的普法队伍,抓住重点时间节点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四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社工充当普法志愿者,预防违法行为的发生。

  (鹤山市政府办公室供稿)

  


市建管中心以全过程管理服务

加快推动代建项目建设


  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积极探索项目管理新模式,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健康大楼项目建设中率先采用全过程管理服务,充分依托新型管理模式的优势,成功破解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推动代建项目加快建设。

  一、采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市建管中心结合项目建设规模、使用功能、特殊要求等关键要素,选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管理方式,将咨询服务整体招标,为提供优质初步设计方案及咨询集约化管控方式奠定基础。同时,实施设计全过程跟踪管理,严格按照限额设计标准实施,强化设计深度及限额设计的要求,坚持“三限”(限投资、限内容、限功能)设计原则,更有效控制项目进度。

  二、采用全过程监理服务。市建管中心首次引入监理服务单位对项目前期策划阶段进行管理,提前对设计阶段的进度、质量、安全等管控点进行跟踪、排查,提高图纸校审、施工方案等沟通效率,成功借助监理力量弥补技术短板,整体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成效。

  三、采用施工图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针对该项目涉及专业门类较多、工艺布局复杂、管线安装空间管理难度较大,且工期要求紧张,市建管中心首次采用施工图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含BIM建模技术),减少设计错漏,成功解决专业冲突、综合管线碰撞检查、对复杂节点进行可视化施工模拟、直观交底等问题,较好满足了各阶段应用需求,达到了投资控制目的。

  (市建管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