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江门鹤山市探索“点状供地”新模式 激活乡村产业新活力
【调查研究】
●台山市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情况调研
【工作进展】
●新会区多举措保护古树名木
●市市场监管局扮好“四者”角色 推动市场主体发展
【我为群众办实事】
●市供销社打造“线上菜篮子”电商平台
◆学习园地◆
【编者按】近期,省府办公厅《粤府信息》以粤信条目形式编辑刊登了政务信息《江门鹤山市探索“点状供地”新模式 激活乡村产业新活力》。现全文刊载如下,供参阅学习。
江门鹤山市探索“点状供地”新模式
激活乡村产业新活力
一是“点面结合”实现灵活高效用地。乡村文旅、乡村产业项目出于环境和景观营造的角度考虑,设施设计属于较小型且分散,“点状供地”项目充分结合当地地形,有效规避耕地、水田等重要资源,优先使用低效废弃村用地及一般农用地,最大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目前10个乡村产业项目计划先行使用“点状供地”政策保障用地。二是优化实施流程节约用地成本。“抱团”编制实施方案以降低费用,通过统一打包给专业公司编制,单个实施方案费用可下降10%。同时,根据实际用地需求,实行征转合一、征转分离、不征不转三种审批方式分类管理,减少企业用地成本。三是落实闭环管理严格用地监管。供地前明确项目实施方案、监管协议、出让合同,明确各方履约责任、监管责任,建立“供地前联合评估论证、建成后联合竣工验收”监管机制。对项目实施情况定期评估并形成年度评估报告,实施动态调整退出机制。
附:
江门鹤山市探索“点状供地”新模式
激活乡村产业新活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按照传统片状供地方式,现有规划的乡村产业用地,存在土地性质转换困难、用地成本高、建设用地与占补平衡矛盾突出等问题,制约乡村产业发展。鹤山市探索采用“点状供地”方式发展乡村产业项目,确保安排不少于10%的用地指标用于乡村振兴,在生态保护的大前提下,既有效利用了丘陵地形,又盘活了农村土地资产,提升了农村集体经济收益。目前,古劳镇茶山生态园、址山镇盛农种植园、宅梧镇香草小镇、共和镇来苏茶场等10个乡村产业项目计划先试先行使用“点状供地”政策保障用地。
一、“点面结合”实现灵活高效用地。一是灵活运用落实用地指标。“点状供地”项目充分结合当地地形,有效规避耕地、水田等重要资源,优先使用低效废弃村用地及一般农用地,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少,并且可直接使用省统筹的乡村振兴指标开展用地报批,解决供地时需要落实拆旧复垦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的问题。二是因地制宜有效保护生态。乡村文旅、乡村产业项目出于环境和景观营造的角度考虑,设施设计属于较小型且分散,采用“点状供地”方式可以因地制宜最大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比如,古劳水乡童梦园项目通过统租周边村集体土地的方式开展,结合水乡景观“点状供地”,不仅不破坏生态环境,还整体提升片区景观,增加村集体土地租赁收入,得到村民认可,项目推进顺利。
二、优化实施流程节约用地成本。一是“抱团”编制实施方案以降低费用。对符合规划选址的“点状供地”项目,需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功能布局和地块。该市采用“抱团”编制方式,减轻村集体、企业负担。比如,宅梧镇报送的3个“点状供地”项目,通过统一打包给专业公司编制,单个实施方案费用下降10%。二是实行分类审批管理。根据实际用地需求,推行征转合一、征转分离、不征不转三种具体审批操作方式。目前,该市落实“点状供地”的项目中,共和镇来苏茶场项目实行征转合一,按照“建多少、转多少、征多少”的原则,按国有建设用地管理,用地成本在150万元/亩左右。其余项目均实行征转分离,依法办理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用手续,按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即由村提交集体建设用地申请,并承诺保持集体建设用地性质,获得合法手续后申报“点状供地”,通过租赁的方式供给项目业主使用,用地成本在30万元/亩左右,大大减少企业用地成本。
三、落实闭环管理严格用地监管。一是“带设计方案”全流程监管。供地前明确项目实施方案、监管协议、出让合同,将相关行业产业类型、标准、形态及规划条件、建筑标准、节地技术、公建配套、用途变更、分割转让限制等纳入方案,明确各方履约责任、监管责任。按照“谁提出、谁监管”原则,建立“供地前联合评估论证、建成后联合竣工验收”监管机制。二是实施动态调整退出机制。市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定期评估并形成年度评估报告,对未按实施方案建设的项目,依法依规收缴土地闲置费、收回土地使用权或主张违约责任,确保乡村产业用地专项指标专项专用。
(鹤山市政府办公室供稿)
◆调查研究◆
台山市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工作
的情况调研
由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病患者越来越多,国家提出家庭医生概念,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对全人群加强干预,为群众提供长期签约式服务,减少慢病发生。台山市为了解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情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调研行动。
一、主要情况
台山市自2016年起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落实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提供重要支撑。截至2021年11月底,该市家庭医生人数达到700人,其中全科医生332名、专科医生189名,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18个。常住人口签约数为43.9万人,签约率为46%(目标值30%);重点人群签约数为19.1万人,签约率为79.6%(目标值60%);辖区内残疾人签约率为94.92%(目标值100%),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夫妻和脱贫人口签约率均达到100%(目标值100%)。
二、存在问题
(一)配套政策有待完善。一是居民签约与否,在基层门诊或二级以上医院就医(住院)的报销比例没有区别,无法吸引居民优先考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二是该市签约普惠包价格为年人均120元(其中,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负担42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负担42元、签约居民个人负担36元),个人负担大,且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负担部分费用占用了居民普通门诊就诊额度,不利于居民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二)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快。一是基层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信息化未实现互联互通,家庭医生及服务团队未能对签约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归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级诊疗工作的推进。二是医院自身APP、第三方挂号等平台仍不支持多元化、网络化签约,签约便利性不够。三是目前正在建设的系统不支持家庭医生签约后按居民委托通过绿色通道直接挂上市直或三甲医院的专家号源,居民获得感不强。
(三)居民知晓度有待强化。一是社会普遍认为家庭医生就是专属的私人医生,群众过高的期许与目前家庭医生的实际职能、定位不相吻合,不利于签约服务开展。二是部分签约居民不清楚所签医生和签约的情况,不知晓服务内容;部分居民对所提供的服务持观望态度,增加了推广难度。
三、意见建议
(一)完善签约政策。一是建议上级医疗保障部门加大统筹力度,发挥医保的经济杠杆作用,出台差异化政策,提高家庭医生接诊和转诊患者的医保支付比例。二是调整签约普惠包费用构成,降低个人自付比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负担部分不应该和个人普通门诊额度挂钩。
(二)搭建信息平台。一是建议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有机整合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基层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间的信息交换共享,提高服务效率。二是依托“互联网+微信公众号”,搭建居民与家庭医生的沟通平台,实现二者的即时互动、预约、转诊和定制个性化服务,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建立全市家庭医生预约转诊平台,优先开放一定比例的专家、专科门诊号源,激励普通民众首诊在基层。
(三)加强宣传力度。一是继续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力度,重点在广大农村(社区)开展宣传,培养群众的预防保健观念,增进广大群众对家庭医生的认识,提高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二是借助各类健康讲堂,邀请相关专家和优秀家庭医生举办家庭医生制度专题讲座,为群众提供咨询与服务,解疑释惑,增强群众对家庭医生服务的知晓度。
(台山市政府办公室供稿)
◆工作进展◆
新会区多举措保护古树名木
新会区顺应自然、融合党建和文化建设,多举措保护古树名木,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做好科学管护。一是该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重点对发生病虫害而长势衰弱的古树进行抢救性修复。二是聘请技术单位对新发现的古树名木线索进行核实鉴定,达到古树名木标准的,将其纳入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三是为古树名木建立专门档案,并录入广东省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加挂古树名木保护标识牌,明确落实管护单位。目前,该区共发现古树254棵,其中一级古树1棵、二级古树14棵、三级古树239棵。
二、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在深茂铁路工程建成全球首例高速铁路拱形全封闭声屏障,有效降低线路开通运营后的列车噪声,消除列车灯光对鸟类的影响,确保古榕树上的“鸟的天堂”生物繁殖栖息不受影响。二是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和生态管护工程、“五清”专项工作,对“鸟的天堂”湿地及周边水体进行治理,进一步优化鸟类栖息环境。区域内生态系统稳定,物种资源丰富,目前维管植物359种、野生脊椎动物208种。
三、活化利用开发。一是在保护好古树的同时,依托现有古树名木资源,建设思仁古树群公园、古树群摄影公园、格木古树群公园等古树公园,将其打造成集古树保护、科普宣传、群众休闲于一体的场所。二是该区首创党建品牌“榕树下的讲堂”,将榕树保护与党的建设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融合发展之路。
(新会区政府办公室供稿)
市市场监管局扮好“四者”角色
推动市场主体发展
市市场监管局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发挥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的职能优势,扮演好先行者、维护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四种角色,推动市场主体发展。截至11月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64.4万户,同比增长13.15% ,2021年新发展市场主体13.56万户,同比增长48.88%,市场主体总量稳居全省第六。
一、当好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在全省率先实现商事登记“跨省(市)智能办”,推出新开办企业免费刻制印章、免费邮寄服务;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共压减材料381类,压减率22.54%;在全省率先推出简易注销登记,将我市275项涉企审批事项向移动端延伸,推出以来,共办理注销业务1682宗。
二、当好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公平竞争进行评估审查,全面规范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标准化体系项目,并入选为全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开展重点领域重要时段价格监测和涉企乱收费整治,清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电价收费320.6万元。
三、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政府质量奖评审机制;强化质量基础建设,在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一站式”基础设施;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问诊治病”工作和产品生产者“强身健体”活动。强化知识产权政策供给,创新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加快建设中国(江门)知识产权快保护机构,用好江门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及全省首批香港知识产权问询点等服务窗口,提升商标注册和跨境知识产权服务便利度。
四、当好高效监管的践行者。对全市100家重点进口冷链食品冷库实行电子化监管;在全省率先开发上线特种设备智慧管理系统;大力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升级改造,全市共有623家学校食堂完成升级改造,5533家餐饮单位完成“邑食安”阳光餐饮云平台建设。对全市21家医用防疫物资生产企业、8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117家疫苗预防接种单位实施全覆盖检查。
(市市场监管局供稿)
◆我为群众办实事◆
市供销社打造“线上菜篮子”电商平台
市供销社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利用连接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经营网点遍布城乡的优势,积极整合线下资源,发展农产品电商平台,为市民群众打造安全放心的“线上菜篮子”。
一、推进电商平台建设。以农产品旗舰店和社区连锁店为基础,打造“天润生活直通车”“新供销塔百奇”“卡皮生活”等6家线上服务平台。同时,加强与全国供销e家、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对接,开设了新供销农家康海味淘宝店、新供销农渔牧批发服务中心阿里巴巴店等11家网店。
二、构建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督促指导系统内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农副产品分拣配送中心建设农副产品分拣区、农产品加工包装区、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室以及配套冷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系统、配送车辆、安全监控等设施设备,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加强对接种植基地。不断加强与合作社种植基地及全市各大蔬果生产基地对接,完善“自办蔬果基地+配送中心+连锁店+电商平台+客户”的O2O+产供销一体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丰富本地新鲜蔬菜产品链。如江门新供销侨润贸易有限公司下属水南旗舰店积极与鹤山共和平岭种植基地对接,及时供应西兰花、黑皮冬瓜、杜阮凉瓜等当季蔬菜,今年以来实现蔬菜产销对接约1500吨。
四、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在深化农产品加工,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充分利用微信、报刊、电视台等宣传媒介,做好“葵客”“农家康”“山泉小稻”等自主品牌的宣传推介工作,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市供销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