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007062431G/2022-00402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4-21
名称: 江府信息【2022】4期
文号: 江府信息【2022】4期 发布日期: 2022-05-05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江府信息【2022】4期

发布日期:2022-05-05  浏览次数:-

【学习园地】

      ●江门市成立预制菜产业联盟推动“侨都预制菜”走向世界

【工作进展】

      ●我市大力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高速发展

      ●我市从严从实筑牢防汛备汛安全屏障

【暖企惠企】

      ●市税务局打好减税降费“主动仗”



◆学习园地◆


     【编者按】近期,省政府办公厅《粤府信息》以粤信条目形式编辑刊登了《江门市成立预制菜产业联盟推动“侨都预制菜”走向世界》。现全文刊载如下,供参阅学习。


江门市成立预制菜产业联盟推动“侨都预制菜”走向世界


  该市组织预制菜全产业链龙头、标杆企业,相关商(协)会,省、市两级涉农高校、科研检测技术机构等53个单位,组建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销售平台、金融服务等全产业链优势资源的江门预制菜产业联盟,合力打造预制菜产业集群项目。一是加强政策引领。建立“一链长、一专班、一产业、一体系、一抓到底”的联动协调推进机制,围绕硬件基础、人才机制、技术标准、市场对接、文化服务等方面,制定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政策措施。二是推进产业园建设。按照“一园四区”的布局,实现不同区域之间资源、区位优势互补,打造跨县域的江门预制菜市级产业园核心平台。三是打造优质项目。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产业项目落地,实行项目库动态管理。建立预制菜重点培育企业名录,遴选一批优秀经营主体实施专项培育。加强菜品开发研究,建立“侨都预制菜”菜品名录,动态分批发布菜品。目前已确定陈皮、马冈鹅两大系列六大菜品为“侨都预制菜”首批菜品。

 

    

江门市成立预制菜产业联盟推动“侨都预制菜”走向世界


  近日,“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检测机构”多方参与的江门预制菜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将整合资源优势,共同构建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销及配套企业相对集中的预制菜产业发展平台,合力打造江门预制菜产业集群项目,打响“侨都预制菜”品牌。江门市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江门)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建设,预制菜产业作为链接“田头”与“舌尖”的农产品消费新业态,将架起“江门后厨”与“湾区餐桌”之间的桥梁,同时主动融入RCEP“朋友圈”,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发货”,推动“侨都预制菜”成为餐厅饭桌的“网红菜”、百姓餐桌的“家常菜”和世界华人华侨的“乡愁菜”。

  一、发挥资源优势。一是农产品丰富。该市粮食产量、畜禽产量、水产养殖面积分别约占珠三角的1/4、1/5和1/3,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优质“米袋子”“菜篮子”“海鲜铺子”,已构建“1+10+27”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210个,形成陈皮、大米、鳗鱼、马冈鹅、茶叶、禽蛋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2021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418亿元。二是加工优势明显。该市拥有预制菜关联(含净菜)加工企业588家,其中,得宝、远宏、越好、恒益等企业的酸菜鱼、豉油鸡、烤鳗、烧鹅等预制菜产品已在市面流通销售,产值超10亿元。三是冷链物流加快发展。该市拥有冷链物流及配送企业36家,江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入选2020年第一批省级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目前产业园核心区已累计撬动12家农产品加工冷链企业总投资33.47亿元。

  二、构建发展平台。一是组建产业联盟。组织发动该市预制菜全产业链龙头、标杆企业,相关商(协)会,省、市两级涉农高校、科研检测技术机构等53个单位,组建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销售平台、金融服务等全产业链优势资源的江门预制菜产业联盟,成为推动江门预制菜产业做强做优的“智囊团”。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出台《江门市加快推进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把发展预制菜产业纳入六大产业发展的任务内容,建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总链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为链长的六大产业领导机制,以及“一链长、一专班、一产业、一体系、一抓到底”的联动协调推进机制。三是加快政策出台。立足预制菜全产业链发展,围绕硬件基础、人才机制、技术标准、市场对接、文化服务五大方面,制定江门预制菜十二条政策措施,推进江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推进产业园建设。按照“一园四区”的布局,打造跨县域的江门预制菜市级产业园核心平台。“四区”选址台山市斗山镇、白沙镇,蓬江区杜阮镇,开平市马冈镇,优势互补,其中蓬江区园区利用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发挥研发销售功能;台山、开平园区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主攻生产加工。

  三、打造优质项目。加强项目库管理。坚持重点项目牵引产业发展,2021年起,市本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实行项目库动态管理,扶持包括预制菜项目的六大产业项目落地。目前,已有6个成熟度高的预制菜项目申报入库,项目总投资额约8000万元。二是实施龙头带动。在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示范基地、“菜篮子”基地、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等载体中遴选一批优秀经营主体,建立预制菜重点培育企业名录,实施专项培育,探索龙头带动发展路径。三是制定菜品名录。结合六大产业和五邑餐饮文化特色,加强菜品开发研究,建立“侨都预制菜”菜品名录,动态分批发布菜品。目前已确定陈皮、马冈鹅两大系列六大菜品为“侨都预制菜”首批菜品。

(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工作进展◆


我市大力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高速发展


  我市是广东省新能源电池核心原材料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混合电动汽车专用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及生产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基本形成覆盖“新能源电池原材料、电芯制造及PACK成组、电池生产装备及电池回收利用”的产业集群。按照省产业集群发展布局,我市近年来围绕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了优美科、科恒、芳源、恒创睿能等一批知名骨干企业,并于今年初成功引进总投资200亿元的中创新航50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江门基地项目。2021年,全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累计产值107.4亿元,同比增长51.4%;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4.3亿元,同比增长43.2%。

  一、全面优化服务,高效推进项目落地。从洽谈、签约、落地、建设到投产对项目进行全过程动态跟踪服务,构建起“招商项目抓落实,签约项目抓入驻,落地项目抓推进,在建项目抓投产”的梯次推进格局。其中,中创新航项目签约后,我市与中创新航分别成立专班工作组,按照项目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各项工作。我市以模拟审批、承诺制、容缺受理、局长首席服务官、一周一报等举措,围绕“拍地即动工”对项目前期审批手续开辟“绿色通道”。该项目自1月26日签订投资协议以来,相继实现1小时完成公司工商登记、项目备案、税务登记,2天完成片区控规调整,3天完成土地挂网,土地竞拍成功当天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从项目签约到动工,仅历时50天,以“江门服务”跑出“江门新速度”。

  二、全产业链招商,全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制定完善新能源电池产业地图,对我市新能源电池产业现有布局和承接空间进行集中展示和重点推介。成立产业链招商小组,瞄准中创新航上下游供应链重点企业名录开展精准招商,整理项目相关的产业链配套企业,重点分析研判相关企业的股权构成、生产基地、产能分布、投资动向等,从“补强延控”产业链的角度,将这些企业归纳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建议为“积极对接,优先引进”,B类建议为“进一步加强考察对接”,C类建议为“列入产业链招商线索”。目前,已有3家企业达成初步投资意向。

  三、加快产城融合,全面打造千亿新能源电池特色园区。着力将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建设成为总规划面积超万亩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专业特色园区,并力争通过5—8年发展成为千亿级产业园。围绕“园镇融合”,加快园区环境整治、特色园区规划、交通建设、生活配套设施等,促进司前镇与凤山湖园区互融互补,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城融合”高品质园区的示范标杆。同时,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建成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园区企业排放的污水废水;加快热电联产项目建设进度,通过集中供气“上大压小”方式替代原有分散锅炉,进一步降低企业用热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接下来,将以江门双碳实验室为平台,与中创新航深圳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发展新能源等低碳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促使更多前沿科研成果在专业园区落地见效。

(市商务局、新会区政府办公室供稿)


我市从严从实筑牢防汛备汛安全屏障


   广东省于3月24日起进入汛期。我市以“四不”(确保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为目标,全面开展水利汛前防汛安全大检查,加强防汛责任落实,推进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度汛安全。

  一、落实落细汛前准备工作。一是压实防汛责任。汛前,逐个核定落实全市水利工程防汛责任人和山洪灾害防治“五员”岗位职责,并通过分级、分片方式对新上岗责任人开展培训。二是制定应急预案。全市3109宗有防汛任务的水利工程均制定了防洪应急预案,7个县(市、区)、73个镇(街)、1301个行政村和社区已编制了本级防汛应急预案,727个山洪灾害防治自然村全部落实“包保”责任制和“一页纸”预案。全市水利系统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密切监测全市雨情、水情、汛情、工情。三是抓好问题整改。在各地自查基础上,派出检查组,重点对全市93宗在建水利工程实行全覆盖防汛安全检查,查找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对发现问题形成清单,“一市一单”限期整改,并在主汛期到来前开展“回头看”检查。对于隐患较为严重的,实行一案一策整改。

  二、持续补强水利工程短板。一是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全年计划启动实施242宗水利建设项目,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0.91亿元;一季度已开工建设136宗项目,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超15亿元。完成91.764公里江新联围加固工程建设,全线堤围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已建成的348公里碧道均达到规划防洪标准。50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工作,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西江潭江14条跨县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工程、潭江河流治理工程(新会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项目按时保质推进。投入328万元,全部完成13宗水毁工程修复。二是加强行洪排涝工作。针对全市重点易涝区,督促加强农村排涝设施管理,抓好排涝河道及渠道的清理整治,提升排涝能力。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以总河长令的形式推动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工作,目前,全市列入水利部台账的妨碍行洪突出问题共7宗,已完成整改3宗,整改进度走在全省前列。

  三、加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开展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水旱灾害风险普查省级调查任务。选取新会、鹤山两个县及14个镇作为试点示范推进,全面构建市、县、镇三级指挥调度体系;健全各级防汛预案体系。二是提升流域统筹管理水平。开展流域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江新联围水系联调联控工作体系,实施潭江流域综合预报调度系统、江门城区水系联调联控系统和江门市智慧水利创新工程建设,推进全市水系“联调联控一张图,实现信息共享、调控一体”,争创全国数字孪生流域建设项目先行先试示范点。三是落实水利防汛抢险支撑保障。市、县水利部门建立了防汛抢险专家库,储备专家127人,建成防汛抢险队伍28支;建立专用物资储备仓库8个,按标准足额储备防汛应急物资。

(市水利局供稿)


◆暖企惠企◆

市税务局打好减税降费“主动仗”


  市税务局大力推动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

  一、组织领导“一体贯通”。成立落实减税降费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党建引领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全市减税降费的各项工作。下属7个税务局同步组建落实减税降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层层推进、层层落实的工作网络。

  二、惠民便民“双管齐下”。结合“我为纳税人缴费人办实事暨便民办税春风行动”,通过云直播、政策解读会、网格化税企交流群等方式开展专题辅导,帮助纳税人缴费人明晰政策口径和适用标准,提升纳税缴费服务热线解答效能。同时,促进网上办税体验;精简办理流程,提高办税服务厅质效,让纳税人缴费人享受到政策红利和办税便利的双重获得感。

  三、效应分析“三维联动”。将减税降费统计核算工作与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推进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各个地区、各个税种、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情况的统计核算和效应分析,及时提取全市纳税人分布情况,掌握小微企业普惠政策受惠面,开展对2022年可能享受新政企业的摸底测算和信息采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底账清晰”。

  四、监督保障“四位一体”。正确处理好减税降费与依法征税关系,构建群众来访、电话、信箱、网络“四位一体”举报体系,及时发现、解决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效。

(市税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