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007062431G/2023-00479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11-01
名称: 江府信息〔2023〕9期
文号: 江府信息〔2023〕9期 发布日期: 2023-11-03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江府信息〔2023〕9期

发布日期:2023-11-03  浏览次数:-

【高质量发展】

  ●江门市高质量举办促消费活动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江门市多措并举优化交通运输领域营商环境

  ●新会区以技术改造促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效激活发展新动能

  ●江海区采取湾区“一港通”“组合港”模式提升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水平

【工作进展】

  ●江门市办好办强乡镇“三所学校”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蓬江区扎实推进“益食堂”长者饭堂建设

  ●台山市做优做精民宿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

江门市高质量举办促消费活动

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今年以来,我市结合省商务厅“一城一节一IP”工程,大力打造“侨都咖啡”“江门茶饮”“五邑美食”等特色消费品牌。利用消费旺季和重要节假日,指导重点步行街(商圈)有序举办美食文化节、历史文化体验、时尚文化旅游、休闲购物等多业态融合主题促消费活动,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持续提升街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加强惠企促消费政策扶持。安排500万元市级专项资金,对行业组织、企业等机构举办促消费活动发生的费用,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充分调动社会主体积极性,进一步活跃市场氛围。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4个促消费活动备案。

  二、打造咖啡茶饮特色消费热点。举办第一届中国侨都(江门)咖啡文化周活动,全平台浏览量超千万人次,吸引了来自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100多个咖啡品牌商家参加,客流量达28万人次,销售咖啡饮品超过10万杯,现场成交额超1000万元,进一步打响了“侨都咖啡”消费品牌。

  三、活跃汽车消费市场。举办了春季国际车展、端午车展、“五一”国际车展、国庆车展和房车音乐潮玩文化嘉年华等多场大型活动,有效拉动汽车消费,助力汽车需求释放。部分县(市、区)发放每台车1500—4500元不等的补贴,进一步激发汽车消费潜力。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补贴资金超过2600万元,预计带动汽车消费金额超13亿元。

  四、提振家电家装消费。举办了2023江门市促消费(夏季)暨“家520”购物节活动,超过60家建材、家具、家电、家装企业参展,80多个一线品牌参与。活动两天共吸引3万人次前来选购商品,现场销售额超300万元,拉动消费近1500万元。

(市商务局供稿)


江门市多措并举优化交通运输领域营商环境

  我市持续优化交通运输领域营商环境,为畅通经济循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做好交通服务。

  一、优化行政审批环节。今年我市新增“受审”一体全流程“网上办”的政务事项34项,实现131项交通运输行政许可事项即办率达100%、办理时间压缩达94.5%。网约车、巡游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全面网上核发,33项路政许可业务应用电子证照。进一步简化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换发手续,实现1个工作日办结,累计节约2826人次客货运从业人员换证成本127.17万元。

  二、深化信用交通建设。对公路水运建设市场、客货运驾驶员实行“一企一档”“一人一档”诚信分级差异化管理,信用评级高的企业将在招标投标、履约保证金等方面享受相应优惠。设置交通运输企业信用修复窗口,建立专人“管家式”服务机制,协助企业完成信用修复80宗。

  三、规范涉企监管执法。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统筹合并年度执法和安全检查计划,减少对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的影响。探索“宽严相济”执法模式,一方面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推行说理式执法,作出“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案件288宗,给予市场主体容错纠错空间。

(市交通运输局供稿)


新会区以技术改造促制造业转型升级

有效激活发展新动能

  新会区以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近三年,开展技术改造项目276个,涉及设备投资额超300亿元,推动11条重点产业链今年以来实现产值959.12亿元,增速2.42%。今年9月,该区在全省加快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一、政策支持提升企业技改积极性。近两年,兑现各级技术改造和节能类资金达1.4亿元,支持项目40个。李锦记、无限极、维达、中车、亚太森博等企业通过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加大企业技改金融支持,今年以来推动33家金融机构合力推出厂房贷、快押贷、技改贷、上市贷、科创贷等金融产品。设立技改专员,指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传达技改政策,协助企业申报扶持资金。

  二、强化服务解决企业困难问题。印发实施《江门市新会区企业培优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建立七大优质企业培育库,从支持技术改造、助推转型升级、人才赋能等八方面助力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发展。建立重点企业首席服务官制度,市、区、镇三级联动对所有规上企业全覆盖挂钩联系,今年以来走访企业868家次,通过现场协调、建立台账等方式,及时了解企业技改需求,第一时间做好对接服务。通过“江门市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构建起企业诉求“1×1×7即接即办”快速响应体系,截至目前共收到诉求1942宗,已办结1939宗,办结率99.8%,办结满意度99.7%。

  三、搭建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组织企业与创新平台、研发机构对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集聚超过50名博士、博士后青年人才,为部分行业绿色化改造提供可行性方案。推动重大项目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支持中创新航江门基地在本地采购生产设备,组织本地企业对接龙头企业配套需求,发掘本土企业投资潜力。分片区开展政策宣讲、分行业开展研讨座谈,引导企业积极研究技改思路和方案。今年以来,举办技改政策宣讲、数字化转型研讨会、行业座谈会10场。

(新会区政府供稿)


江海区采取湾区“一港通”“组合港”模式

提升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水平

  江海区积极推动高新港务公司启动“一港通”“组合港”业务改革,“高新港—南沙港”航线、“江门高新港—深圳蛇口港”组合港航线今年先后开通,把国际港“搬”到了江门“家门口”。截至9月30日,“一港通”模式累计完成114个航次,进出口吞吐量6182标箱,覆盖企业407家,节约成本近245万元;“组合港”模式累计完成38个航次,进出口吞吐量4771标箱,覆盖企业342家,节约成本近190万元,切实为企业降本增效,助力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通关。在“一港通”“组合港”新模式下,高新港与枢纽港监管场所互联互通,两地海关对运抵报告实现互认,货物出海只需办理一次海关手续,物流及报关信息“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货物到达枢纽港后将“无缝对接”搭上国际货轮离境,从本地企业装箱到枢纽港装船出运的平均时间由5天缩短至2天,每个集装箱平均节约成本300—400元,实现了提速和降费“双赢”。

  二、港口协同。借助“一港通”“组合港”,内河港口高新港与广州、深圳枢纽港成为一个整体,实现了大湾区港口之间的资源互认、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提高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把结关退税职能前移至支线港海关,提高企业运输效率,加快了公司资金流转,进一步吸引本地货源回流,增加货运量,减少驳船亏舱情况,实现24小时运输不停歇。

(江海区政府供稿)


◆工作进展◆

江门市办好办强乡镇“三所学校”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壮大师资队伍等举措,着力办好办强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公办寄宿制学校“三所学校”。

  一、高标准推进学校建设。扎实推进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小规模学校达标建设和农村校舍扩容提质,全市61个乡镇均办有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幼儿园,均设有一所标准化中心小学,建有寄宿制初中学校114所,其中位于乡镇的寄宿制学校79所。“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9.62万个。

  二、深化推进集团化办学。创新跨区域集团化办学模式,抓好市域东西部结对帮扶,在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遴选一批中小学分别加入珠海市的跨市域教育集团、市内东部地区的跨县域教育集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市域西部及乡镇薄弱学校辐射,提升整域基础教育质量。目前,全市已组建24个跨区域教育集团或学校教育联盟。

  三、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各县(市、区)探索推进“城区优质公办学校+三所学校+乡镇其他学校”的城乡共同体办学模式,实现城乡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今年6月,由江门市教育第一幼儿园与江门市范罗冈小学教育集团牵头,联合开平市水口镇第一幼儿园、水口镇第一小学、开平市风采实验学校等,建立了江门市东西部城乡教育共同体,着力推动幼小衔接,助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常态化组织实施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2022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参与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合计2015人次,占教师队伍总数7.47%。在职称评审中,向基层一线、乡村教师倾斜,执行“城镇中小学教师评定高级职称要有1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且农村教师在晋升中小学高级职称时,论文、课题项目、奖项等不作刚性要求。进一步推动东西部教师教育教学协作,依托省市“三名”工作室,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观摩、研讨指导、交流互动等活动,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引领、辐射作用,带动西部地区乡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市教育局供稿)


蓬江区扎实推进“益食堂”长者饭堂建设

  蓬江区积极探索以“大配餐”服务为重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扎实推进“益食堂”长者饭堂建设。目前,已有长者饭堂服务站点14个,2023年累计提供助餐服务近13万餐次;近期将新增5个助餐点,实现镇(街)全覆盖。

  一、主体多元化,构建“大助餐”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家庭和个人等共同推进的“大配餐”合作机制,通过规模化经营、有效成本控制、科学定价和合理助餐补贴,促进助餐配餐服务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政府每年安排项目资金,对老年人就餐、长者饭堂运营等给予补贴。发动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力量,设立专项基金,多方投入长者饭堂建设运营。自2018年设立以来,共计投入资金980.68万元,服务57万餐次。

  二、监管精细化,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坚持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相并重、行业自律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实现对长者饭堂多方位、全链条监管,保证助餐配餐安全可靠、运营服务标准规范。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强化日常巡查、执法检查和明察暗访,建立助餐配餐服务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安全可靠的餐食供应和配送服务链,完善餐食溯源机制,从原料供应、制作加工到物流配送全程把好质量关。

  三、服务温度化,打造老年人的幸福港湾。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将助餐配餐服务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以助餐配餐服务网络为支撑,融入心理调适等服务内涵,使长者饭堂成为社区老年人健康养老、休闲社交的温馨港湾,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秉承“多走动、多互动、多联动”原则,鼓励健能长者到服务点自助取餐,“多走动”提高身体素质,“多互动”增进感情交流;为腿脚不便的居家长者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多联动”满足长者需求。

(蓬江区政府供稿)


台山市做优做精民宿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台山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多元招商,积极催生新业态,持续推动民宿产业做优做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一、资源整合推动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川岛浪漫海岸、三合富硒温泉、海宴东南亚风情等6个特色旅游小镇,发展孵化出五丰村、草坪村等8个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将四九镇打造为民宿建设管理示范镇,促进民宿产业从点状发展向集群式发展转变,实现规模、数量、质量三提升。自2020年开出首张民宿登记证照以来,该市备案登记民宿累计59家、客房数472间,增幅近300%;其中,望岗碉楼、玄潭原舍、四九书院、侨居文宿等4家民宿被评为2021年省乡村民宿示范点,观心民宿入选2022年省级驿道乡村酒店,喜相汇获评2022年南粤森林人家民宿。

  二、业态催生促动产业融合。依托侨乡特色、乡村文化、生态资源,发展“民宿+”研学旅行、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等,打造全民参与、全景可赏、全域可游乡村旅游民宿产业链。其中,首家将百年碉楼改建活化的望岗碉楼民宿,兼顾开设草木染、古陶瓷研学、音乐美食分享、茶文化推广等课程活动;由原华侨农场宿舍改建的南丰村1963民宿,发展集香料种植、香料科普、工艺加工、产品展销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

  三、多元招商带动稳定增收。积极吸引客商投资新建高品质民宿及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农户和返乡人员通过开发利用自有房屋、租赁闲置房屋等方式经营乡村民宿,村集体通过注册公司、组建合作社、村民入股等方式整村连片改造乡村民宿。同时,鼓励村民参与经营服务,提升劳动技能,促进稳定增收。比如,海宴镇引入侨丰荟等7家企业联合开发海侨东南亚风情小镇,落实公有房屋租金优惠政策,有序盘活旧厂房、旧民房,建成16家归侨文化主题民宿,成功带动超100名村民、归侨在本地就业、创业,人均年收入稳定在5万元左右,帮助村集体年均增收超20万元。

(台山市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