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创新发展
●我市“志愿+政务”持续擦亮“江门易办事”品牌
●市教育局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市水利局推进农村水利治理取得新成效
●江海区坚持科技创新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新会区全面开展县镇村植树绿化活动
我市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创新发展
我市主动适应外贸发展新形势,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创新发展,助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全市现有4个国家级、5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涵盖摩托车及零部件、五金不锈钢制品、水暖卫浴、印刷制品、电声及演艺装备、智能家电、现代农业、健康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商务部公布2023年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考核结果,参加考核的157个国家基地中有12个被评为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我市是全国唯一有2个基地同时获评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国家基地的地级市,分别为新会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五金不锈钢制品)、蓬江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摩托车及零部件)。2023年,我市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台山现代农业基地除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99亿元,“四上企业”营业收入达944亿元;外贸进出口约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拉动摩托车、智能家电、现代农业等商品出口分别增长7.8%、6.1%、7.4%。
一、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蓬江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摩托车及零部件)组建了江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推动数字化服务商和企业供需对接。大长江、国机南联、珠峰摩托等15家摩托车企业积极开展生产车间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提质增效,其中大冶摩托推动“机器换人”,自动化焊接车间机器人数量超过100台,自动化率达90%。2023年我市制造摩托车超400万辆,占全省产量的61%。
二、加强区域品牌创建。依托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产业集群优势,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区域品牌。创建“江门摩托”“恩平电声”“水口卫浴”“址山卫浴”“新会不锈钢”等10个基地集体商标,制定行业共用的集体商标使用规范。新会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五金不锈钢制品)建立市场主导、基地推动、政府培育的品牌发展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会不锈钢”品牌体系。全省每生产8个不锈钢日用制品,就有1个产自江门,2023年产量达11万吨,占全省产量的12%。
三、积极“走出去”拓市场。2023年共组织1242家(次)基地企业参展20场次,其中,开平、鹤山两大水暖卫浴基地组织124家企业参加第27届中国国际厨房、卫浴设施展览会;开平水暖卫浴基地43家企业抱团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卫生洁具及第十五届中国(阿联酋)贸易博览会;台山现代农业基地组织8家企业参加深圳SIAL西雅国际食品与饮料展,设立基地农产品及食品展区;恩平电声基地的麦克风、会议话筒等产品亮相北京冬奥会,组织298家企业参加广州国际专业灯光、音响展览会,举办中国恩平(国际)演艺装备展,擦亮“中国演艺装备产业基地”名片。举办2023中国(江门)摩托文化生态博览会,通过“摩托+咖啡”“产业+文旅”“展示+消费”方式,打造基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新样板。
(市商务局供稿)
我市“志愿+政务”持续擦亮“江门易办事”品牌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把志愿服务与政务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用“有温度”的志愿服务架起政务服务和群众之间的温暖桥梁,擦亮具有江门特色的政府“易办事”服务品牌。自2022年6月全市政务服务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700多次,服务企业超500家、群众超30万人次。
一、“基层+民生”提升群众满意度。推动“政务蓝”特色志愿服务下沉镇村,打通基层政务服务“神经末梢”。持续推出适老化适残化系列服务举措,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咨询导办、帮办代办、协助填表、复印打印、全流程跟进等“陪伴式”服务。主动为特殊群体提供“点对点”上门志愿服务,办理不动产继承转移登记、遗嘱公证、养老待遇资格认证等高频业务。
二、“暖企+惠企”护航企业发展。当好企业发展“服务员”,建立常态化暖企上门服务机制,把便民服务窗口前移至企业门口,为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助力项目审批提速,实现早落地、早投产、早收益。当好惠企服务“宣传员”,深入一线了解企业需求,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强化政策宣讲服务,打通政策上传下达“最后一公里”。当好企业困难“化解员”,延伸服务触角,全力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三、“服务+创新”拓展服务渠道。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拓宽政务服务办理渠道,增强志愿服务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政务服务全流程网上办,让企业群众享受“随时可办”“想办就办”的政务服务红利。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供稿)
市教育局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市教育局聚焦教师、校长、教研员“三支队伍”的素质提升,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加强基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大力引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放眼全国招揽人才,主动对接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等国内优质高校,近两年举办高校宣讲会7场、应届毕业生校园专场招聘7场。用好引才优惠政策,面向全国选聘江门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江门市第一中学校长和69名市、县两级优秀教研员,选好配强校长、教研员队伍。加强基层招聘教师统筹指导,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分别到吉林、河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广西、云南等省区和省内师范院校开展高校供需见面会,招收一批紧缺学科教师。
二、创新育才,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建立教师全生命周期培养制度,分类搭建“三支队伍”梯队成长体系,打通“新任→胜任→精干→专家→引领”的成长通道。实施“市级教师发展中心—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学校”三级联动的培训协作模式,2023年组织市级培训项目60多项,参训超20万人次。建设“数字赋能”创新工程实训平台,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近3.6万名教师参加培训,全部教师考核达标,近9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大提升。
三、充分用才,发挥名师辐射作用。发挥全市246个省市县级名师工作室“培养一个专家、带动一门学科、引领一个团队、建设一批资源、结出一批成果、辐射一个区域”的作用,精准培养工作室入室学员2384名、工作室网络学员4051名。打造“五邑名师大讲堂”品牌,已开展面向全国的直播27期,辐射至全国32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着力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组建13个跨区域教育集团,每学年遴选240多名教师支教,开展“省百学员巡回讲学”“蓬恩教育对话”等系列活动,西部三县(市)教师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最新一轮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遴选中,台山、恩平市各入选2人,开平市入选1人。
(市教育局供稿)
市水利局推进农村水利治理取得新成效
市水利局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突出统筹谋划、系统治理、典型引领,农村水利治理实现新突破、新成效。全市农村供水规模化人口覆盖率9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5%以上;累计完成19宗中型灌区节水改造,进度居全省前列;开平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典型案例获水利部推广。
一、加强统筹谋划。强化规划引领,出台农村水利治理规划、农村供水“三同五化”、灌区改造等政策文件,将农村水利工作作为“百千万工程”考核重要内容。强化项目储备,市本级每年安排2000万元前期奖补资金,优先支持农村水利治理项目前期工作,目前已储备项目180宗。强化资金统筹,通过“肥瘦搭配、同类合并”等方式,近三年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债券资金、社会资本36.4亿元支持农村水利建设。
二、推进系统治理。全域推进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东部三区一市通过国有供水企业并购重组等方式,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西部三县(市)通过规模化水厂供水管网延伸、单村水站改造提升等方式,逐步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整市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已全面完成前期工作,全部纳入省级项目储备库,“十四五”期间将全部完成改造任务。台山、恩平市以“7+12”、“5+11”的中型加小型灌区为整体,实施灌溉水源联通等工程项目,谋划创建广海湾、锦江源两宗大型灌区,现已满足大型灌区创建条件,正开展名录进入工作。探索“水源到田头全渠系”建设模式,以恩平市为试点,整县推进全域水网改造及灌区渠系连通工程,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三、突出典型引领。以开平市和桂南、西坑灌区“1县2工程”为试点,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动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镇海、深井成功创建国家、省级标准化示范灌区,四堡水厂通过水利部农村供水标准化管理评价,33宗农村规模化水厂通过省标准化管理评价,全面带动全市灌区、农村供水工程开展标准化建设。推进实施恩平西坑水库灌区国家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项目建设,高标准打造新会区城乡供水智慧平台,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推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提质增效。
(市水利局供稿)
江海区坚持科技创新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江海区深入实施“科技引领”工程,锚定争创全国高新区50强目标,坚持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加速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2023年,全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超1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22%。
一、建成全链条科创载体。积极推动国资参与孵化育成载体建设,出台产业新空间扶持办法,建成火炬大厦、产业加速园、智能智造港、创智城等超百万平方米国资产业新空间,构建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速度。目前,各类载体入驻企业超500家,综合去化率达85%。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10家、众创空间9家、大学科技园1家,其中国家级5家,目前在孵企业超400家、累计毕业企业超260家,形成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体系。
二、建好科创服务平台。深化与国家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防灾科技学院等的合作,推动“两中心一基地”“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加快建设。做实做强江门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泛亚生物研究院,助力推进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产业化。现有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8家,产值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出台支持企业引育实用型人才政策,将人才评价由政府评审转变为由企业“说了算”,突破现有人才政策中学历、职称、年龄等条件的限制,问需于企、问计于企。成立全市首个人才发展促进会,设立博士后科研平台19家、省博士工作站6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家,培育引进硕博士及高层次人才354人。
三、建强创新主体梯队。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成功推动长优、建滔电子、恒建制药等8家企业入选广东省制造业500强企业,区内已集聚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超百家。扶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优巨新材料、汉宇集团入选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励福、万木新材料等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600家。通过盘活低效土地,建设产业载体,加大土地供给,支持不同阶段的企业升级改造和创新发展,2023年推动容士登、凯特斯、艺光等超30家优质企业实现增资扩产。积极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2023年71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3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崇达电路成功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
(江海区政府供稿)
新会区全面开展县镇村植树绿化活动
新会区抢抓春季植树造林“黄金期”,今年以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74场次,参与人数超2万人次,种下苗木超6万株,持续激发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绿色动能。
一、以“六个一百”共建凝聚强大合力。实施“百家企业兴百村、百间学校联百村、百个机关助百村、百名乡贤带百村、百万资金扶百村”的“五个一百”共建行动,推动全区258家企业、107所学校、167个机关事业单位、199名乡贤深入199条行政村参与乡村绿化工作。近期,还将拓展为“六个一百”,新增实施“百名模范引百村”共建行动,推动产业、人才、文化、资金等向农村下沉和集聚,凝聚起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绿美生态建设的强大力量。今年以来,募集乡村绿化资金300万元,细化明确大规模植树造林后续管护责任,确保既种好树、又管好树。
二、以积分管理制激发内生动力。深入推进农村积分管理,把爱绿护绿等内容纳入农村积分管理的加分项,激励党员群众主动参与农村绿化工作。搭建“积分认领服务”平台,鼓励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适当种植小树苗、小绿植,并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全面落实林长制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党员分类管理和农村积分管理工作,建强民间林长队伍,落实网格化管护机制,推动党员群众自觉参与植树护林。已发动超13万名村民参与积分管理项目,发放积分超200万分,兑换190万余分。
三、以六大行动厚植县镇村生态底色。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乡一体绿美提升、绿美保护地提升、绿色通道品质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提升、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等“六大行动”,将绿美生态建设融入“山、水、园、路”四大要素中。全面摸排“四旁”(村旁、水旁、路旁、宅旁)“五边”(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等适宜植树增绿的空间现状与需求,因地制宜优化全域绿化空间布局。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绿化工作有机结合,充分见缝插绿、留白增绿、拆违建绿,打造更多推窗见绿、行路成荫、四时常绿、处处皆景的和美乡村。
四、以浓厚氛围倡导全社会参与。发挥各级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示范作用,通过拓宽“认种、认捐、认养”渠道,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种植人才林、华侨林等纪念林,打造“新会林小青”青少年护林志愿服务品牌等,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结合本地特色,开展发掘古树名木故事、创建自然教育基地等丰富的自然教育,形成全社会营造人人爱绿、积极植绿、自觉护绿的良好氛围。
(新会区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