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记者/毕松杰) 蓬江的凉瓜、江海的葡萄、新会的陈皮、台山的大米、开平的蛋品、鹤山的红茶、恩平的簕菜……在第七届江门市农博会农产品特色车尾箱集市处,七辆汽车一字排开,统一地把后备箱打开,为三区四市“代言”,车内装满了各市(区)的特色农产品。
不少市民不禁提出疑问,这么大阵仗是作何?展区负责人张委程解释:“这是‘后备箱工程’,当下十分流行的一种乡村旅游模式,指游客开车到旅游目的地观光后,利用汽车的后备箱带走当地特色农产品。”
“通过展出,一方面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江门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是倡导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亲身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发生在江门乡村的蝶变。”张委程表示,9月20日,在开平市塘口镇美丽乡村精品自驾游活动中,不少车主不光“后备箱”收获满满,自身也在旅途中发现了乡村田园独有的魅力,让乡村美景刷屏“朋友圈”。
听完介绍,不少市民蠢蠢欲动,希望加入下一次的旅程。“我们将继续瞄准乡村丰富的物产和美丽的风光,组织更多类似的乡村自驾游活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后备箱工程”所带来的效应,可以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特色旅游品牌,使其成为农民创业致富的重要门路。同时也能为乡村旅游聚拢更多人气,促进配套产业链完善,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再开发。
评论
凝聚乡村振兴新的更大动力
近200家农业企业、1000多种农产品参展;首次把单日开放时间延迟到晚上9时,推动江门“夜经济”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云端”农博会;各市(区)安排车辆邀请农民代表参加活动,共享丰收成果……近日,我市举行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和第七届江门市农业博览会,奏响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交响曲”。
我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庆祝丰收节系列活动和农博会的举办,为乡村振兴吸纳人才、科技、资金等,对我市加快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步伐、凝聚乡村振兴新的更大动力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邀请农民代表参加活动,同庆丰收,共享成果,更是凸显了我市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的初衷和决心。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市全力动员组织春耕生产,做好农资供应保障,强化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同时注重直播技术、海水稻培育等新兴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农业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通过举办庆祝丰收节系列活动和农博会,我们更要清醒认识到,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只有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才能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守牢全面小康阵地提供强大动力。我们要抓住乡村振兴这个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牛鼻子”,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要继续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要持续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不断壮大“侨字号”农产品家族,以品牌建设带动标准化建设,推动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今年的丰收节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实际上也为我们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补上全面小康突出短板擂响了战鼓,吹响了冲锋号。近年来,我市坚持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和“五级书记遍访贫困户”责任机制;进一步深化“三级结对”“四级挂扶”帮扶机制,持续加大实施“11+3+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创新开展“三社联动”扶贫行动等,成功兑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承诺……成果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要以庆祝丰收节系列活动和农博会为契机,进一步巩固成果,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长效机制,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同时,找准制约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科学制定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标;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最终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时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