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MB2C90442J/2020-00208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成文日期: 2020-09-30
名称: 垃圾分类AB面|华园社区党员带头分,骏景湾豪庭尚未撤桶
文号: 发布日期: 2020-09-30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垃圾分类AB面|华园社区党员带头分,骏景湾豪庭尚未撤桶

发布日期:2020-09-30  浏览次数:-
垃圾分类AB面|华园社区党员带头分,骏景湾豪庭尚未撤桶

      9月初,江门市垃圾分类市民观察团成立。随后,观察团迅速运转,投入到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与监督中来。近日,观察团对居民区开展首次飞行检查,此后也将不定期持续进行,以督促改。即日起,《南方日报·江门观察》推出“垃圾分类AB面”系列报道,A面宣传好的做法、总结好的经验,B面坚持理性监督、客观反映问题。敬请垂注!

      “小区有多少个分类投放点?”“收运时间怎么安排?”“平时怎样开展宣传活动?”近日,江门市垃圾分类市民观察团以“不打招呼”的形式,先后走进蓬江区华园社区、五福社区、上城骏园小区和骏景湾豪庭小区,开展居民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观察,20多名观察员相继对有关负责人进行发问。

   走访监督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落实的有效抓手。今年4月,《江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下称《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对分类投放、收运、处理、宣传及管理等方面提出指引。根据《实施方案》,2020年,江门市集中力量开展全方位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并推进与生活垃圾分类相适应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其中蓬江区将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当前落实情况如何?观察员们经走访发现,随机抽查的四个居民区中,华园社区和上城骏园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推进速度较快,投放设施建设齐全,美观实用,分类宣传渐入人心,群众参与度较高;五福社区和骏景湾豪庭小区在投放点选址上居民有意见,推进工作亟待加强。


A面

华园社区、上城骏园小区

分类站点设施齐 党员带头作表率

  一走进白沙街道华园社区,观察员庄镇雄就注意到了正在增设洗手盆的垃圾分类投放点。“这个特别好!很多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担心破袋分类后手脏了没处洗。一个小小的洗手盆,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让更多居民自愿参与分类。”他竖起大拇指。

  在华园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墙上,贴有管理公示表,清晰注明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环节的管理信息。

  庄镇雄在现场看到,该垃圾分类投放点设在社区内一拐角处,不足3平方米的空间里摆着1个厨余垃圾桶和6个其他垃圾桶,投放点干净整洁无异味,墙上贴着四分类宣传海报和管理公示表。同时,站点还安装了照明灯,配备了扫帚、拖把等清洁工具。一旁两三名工人正在进行供水管道施工。

  类似这样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在华园社区还有8个。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社区共有居民1600多户,每150—200户设置一个分类收集点。“各点已开启定时定点督导模式,清运车辆分别于上午10时、下午3时分类收运生活垃圾。”

  “老旧型开放式小区如何开展宣传?”市民观察团团长邓小利发问。

  “为了发动居民积极参与,我们已经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志愿督导等活动数十场,并在楼道口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有关负责人表示,华园社区还实行红黑榜制度,居民楼各单元每月的分类表上设有“是否为党员家庭”一栏,通过党员带头来推动居民人人参与。红黑榜的上方同时公示了各分类投放的位置。

  “撤桶并点后,原先摆放在楼下的垃圾桶没有了,我们觉得不太方便。”华园社区居民刘女士表示,“点位一一列明,有助于我们快速找到分类投放点,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现在垃圾分类宣传氛围浓,很多街坊邻里都自觉在家分类后再拿出来扔,社区环境也一天天更好了。”

  实施垃圾分类后,上城骏园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干净整洁,没有了异味,生活环境发生大大提升。

  同样感受到环境变化的还有上城骏园小区居民。“自实施垃圾分类后,垃圾分类收集站点里干净整洁,没有了异味,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小区业主王先生向观察团表示。

  据了解,上城骏园建有7个四分类投放点,覆盖1248户业主。该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梁英洁介绍,针对不同住户群体的特点,小区实施差异化宣传。

  “针对老年人,我们除了安排督导员在投放点宣传引导外,还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宣传。”梁英洁举例说明,“我们告诉老年人,厨房的垃圾是厨余垃圾、有害的垃圾是特殊垃圾等。虽然这并不准确,但接地气的表述能让老人大概了解垃圾分类,宣传效果更明显。”


B面

骏景湾豪庭、五福社区

点位选取有分歧 投放点内有异味

  不足2公里外,同是物管小区的骏景湾豪庭却差强人意:地下停车场尚未撤桶,小区分类投放点刚开始建设,贴着新标识的老旧垃圾桶里垃圾混装,揭开盖扑面而来一股馊臭味。

  对此,小区物管相关负责人感到十分无奈:“居民不配合,对拟建投放点的位置各有诉求和意见,垃圾分类工作很难推进,建议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强制施行垃圾分类,严格执法。”

  走访中,观察员们发现,由于该小区内楼宇间距较小,不少拟建投放点紧挨或正对一楼住户。“一听家旁边要建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居民会立马联想到污水横流、恶臭熏天的情形,自然非常不情愿,而这样的印象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市民观察团白沙街道组长杨学辉表示理解。

  骏景湾豪庭正抓紧建设分类投放点,观察员指出抛光砖地面雨天容易滑脚。

  化解邻避效应,良好的沟通是前提。“你看,这处在建投放点的地砖是抛光砖,雨天一沾水就容易滑脚,留下安全隐患,而且投放点地面很明显是由几块不同花纹的剩余地砖拼接而成。”工程师出身的庄镇雄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没有考虑充分,责任心不强,如何取信于民?”

  宣传方面,小区物管和居民也各执一词。物管相关负责人称,垃圾分类入户宣传、派发单张、趣味游戏等均有开展。业主陈女士反映:“未见过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的工作人员,宣传浮于表面,小区垃圾分类氛围并不浓,街坊邻里参与度不高。”

  在五福社区,观察员们一一揭开分类桶盖,检查是否存在混装情况。

  同样是在五福社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投放点的设置也有分歧。“建设前,社区工作人员称投放点定时开放,但建好后站点24小时开放,垃圾臭味大,家里窗户都不敢开。”谢先生家住三楼,卧室房间正对着社区内一投放点。还未走近该投放点,笔者也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味道。

  “附近一家小卖部搞装修,扔了不少垃圾堆在投放点,所以近期垃圾气味大,居民投诉较多。”相关负责人随即表示,将抓紧督促第三方及时清运,并指导小卖部做好分类投放。


■观察眼

垃圾分类需监督与指导并举

  9月初,江门市垃圾分类市民观察团成立,168名成员正式上岗,成为该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员、指导员、解说员和督导员。两周后,20多名观察员穿上绿马甲,对居民区开展首次飞行检查,并选出垃圾分类AB面,以督促改。

  在珠三角九市中,这样的做法尚属先例。观察员走进开放式和物管小区,听取居民对垃圾分类引导、宣传和落实情况的意见建议,查看分类设施、投放标准、督导、周边环境等情况,同时及时将督查情况向主管部门反馈,让其第一时间了解落实情况,形成工作闭环。

  不难看出,在垃圾分类上,江门动了真格,下了狠心。

  通过督查与指导并举,可以进一步提高有关各方的责任心,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江门市城管局、市垃圾分类办公室联同观察团成员,兵分多路突击检查,体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与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就应该拿出这种说干就干、一干到底的精神和态度。

  当然,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将其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各方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以此次市民观察团开展的专项观察来说,A面两个居民区垃圾分类成效佳,得益于社区因地制宜建点,党员义工带头作表率;而B面两个案例中,宣传发动工作不够深入,群众基础不够扎实。要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局面,每一位公民都应尽好自身义务。通过政府监管街道、街道指导社区、社区引导居民等倒逼机制,督促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让文明风尚吹遍侨乡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