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7321446327/2020-00591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2020-12-25
名称: 江门市两典型案例入选广东农业农村改革十大系列
文号: 发布日期: 2020-12-25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江门市两典型案例入选广东农业农村改革十大系列

发布日期:2020-12-25  浏览次数:-

  近日,由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委改革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评选出广东农业农村改革十大系列典型案例,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睦洲镇南安村分别入选广东十大最具影响力农业农村改革案例和广东十大最具人气农业农村改革案例。

  其中,双水镇以“打造辐射广东影响华南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为目标,配备市、区、镇三级师资库,聘请资深教授学者,并与省内高等院校合作,持续深化“1基地、N分教点、X现场教学点”模式,重点开发出“头雁”教学路线15条。

2.jpg

双水党校60周年校庆活动

  南安村, 南安不“难安”。该村创新党建方式,制定实施《党员服务群众红色指数规范化管理细则》,打造多元服务党建阵地;创新民生服务,建立村级微信公众号,推动“小平台”实现“大服务”,并结合“红色领航”试点,形成党员志愿服务新格局;创新经济发展,建设800亩农业种养连片示范区,重点培植本土品牌“南安”水果、“南安”水产;创新人居环境治理,结合“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串成特色菜园、知青饭堂、文化屋、水果示范长廊等乡村美景。

4.jpg

南安村文化广场

4_副本.jpg

环境得到改善的南安村,开始发展休闲旅游

  2018年以来,江门市对标省级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要求,重点围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改革任务,在全市全面开展改革试点基础上,以15个市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镇(街)为载体,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形成江门市乡村产业“链条联通”融合发展模式等一批典型经验,其中有6个案例在省委农办《广东农村改革100例》刊发全省复制推广。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在全省率先探索“两预两委托”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政府“预租”因地制宜推进土地流转,全面完成省级农村土地流转奖补试点工作任务,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51.27%,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省定农村土地流转率40%目标任务;出台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管理实施办法,探索解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历史遗留问题。全市完成垦造水田建设1.9万亩、拆旧复垦验收2623亩,出售拆旧复垦指标1548亩。其中,恩平市累计拆旧复垦验收1000多亩,出售指标450亩,增加村民收益1.2亿元,并引导村民将拆旧复垦部分收益投入乡村建设;蓬江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开发农村留用地、盘活闲置资产等措施,累计盘活3宗250亩留用地;新会区三江镇沙仔岛启动实施全省首个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侨都锦田”,探索形成“1+N”土地综合整治模式。

5.jpg

英南村村规民约宣传长廊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全市73个镇(街)、1056个村委会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全市村集体经济可分配收益39.45亿元,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发证率达99.5%。全市共有3481个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资产量化,已量化资产总额141亿元。鹤山、恩平两个第四批国家试点县率先基本完成改革各项工作。

  在深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通过建立一套评介规则,构建纵向和横向两个评介体系,借用第三方、人大政协代表和媒体三股力量,调动群众、基层干部、社会和企业四方力量,全域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大比武”;全面推行村民积分制,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鼓励调动乡贤、华侨、企业等社会资源,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深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全市100%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环境基础整治,建立健全“户集、村收、镇运、市(区)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村村保洁”机制,各级共落实资金1.47亿元,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全市村庄保洁覆盖面达100%。

6_副本.jpg

鹤山龙口镇整洁村道

  在创新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方面,在全省率先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全面完成73个镇(街)党校建设以及所有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构建基层党建“十分钟服务圈”;持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出台规范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行动方案,建成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场所1394个,全市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修订完成率达100%。

  此外,我市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路径,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探索构建“政银保担+企业”模式,培育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园区集中,推动土地和资金等资源要素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产业链条联通,破解乡村产业“大而不强”发展难题。全市成功创建省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2个、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1个,建成“1+7+27”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