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是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标杆城市”的目标要求,江门市司法局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为“落脚点”,以社会律师为“骨干”,以法律服务为“触角”,充分发挥律师队伍专业优势作用,将法治精神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律师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中赋能加速,助力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末梢神经”。
一是聚力法治建设,开启社会治理新格局。组织律师积极参与地方立法工作,通过提出立法建议、代拟法律草案、参与立法讨论、参与法律草案修改和论证等多种渠道,确保地方立法工作规范高效,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2021年我市政府法律顾问律师对法规规章草案提出意见共计55条,其中49条意见被采纳,采纳率达89.1%,有效提升了我市法规规章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调动全市律师资源,发挥律师科学决策“智囊团”、依法行政“守门员”、法治建设“助推器”的优势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法治基因”。当前,我市律师担任各级党委政府和事业单位法律顾问近400家,通过参与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重点领域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政府常务会议学法、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等工作,将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有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全面提升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政府法律顾问参与讨论重大疑难案件)
二是聚力护航发展,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坚持以党建“红色动能”激活律师服务新平台,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引领促进律师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动力。组织律师围绕乡村振兴和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大局,积极开展公益法律服务,履行社会治理职责。成立江门市律师行业市直党员先锋队,引导广大律师特别是党员律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与“践初心 战疫情”“支持非公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服务”,开展律师“进社区、进园区、进商圈”“中小微企业普法维权赋能活动”,为企业提供免费法治体检等服务,踊跃捐款捐物,编制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指引,展示江门律师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开展“律动侨都 法润江门-周六一小时”义务法律咨询活动,打通法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开展与村(社区)党组织党建结对共建工作,组织党员律师为结对联系村(社区)制定村规民约提供专业法律意见,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法治宣讲,满足乡村群众法治需求,以实际行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市律师行业党员先锋队开展“暖企惠企安企行”活动)
三是聚力诉源治理,助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紧盯基层治理末梢神经,组织律师队伍深入参与人民调解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通过律师专业解答、案件评析、免费代理、信访调解等方式,调处基层矛盾纠纷,引导和帮助群众依法理性维权,有效提升基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市律师直接参与调处基层矛盾纠纷1100多宗。继续深化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在全市1234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的基础上,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参与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值班接访工作,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引导村居委和村居民依法、依规、理性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有效解决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空心化”和基层法律服务资源短缺的难题,确保公共法律服务全面覆盖,力争做到矛盾纠纷不上交,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律师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解)
四是聚力进“网”入“格”,推动党员律师服务基层治理。全市律师队伍始终坚持政治统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通过抓党建带所建促发展,用法律专业知识服务基层治理,推动党员律师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效能。如蓬江区司法局制定《公共法律服务网格化工作方案》,充分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党员律师在法律服务网格化工作中主力军作用,组织动员律师进“网”入“格”担任兼职网格员,提升网格工作质量和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同时健全法律风险预警防范和矛盾化解机制,组建“听党话、跟党走、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高”的精英党员律师志愿者队伍,深入到镇(街)、村(社区)、工业园区提供法律服务,为群众、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出具法律意见,协助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矛盾调解等工作。打造“党建+法治营商”模式,以“多方联动、优势互补、注重实效”为原则,着力协同破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难题,为江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