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放纸鹞”,
11月22日,
江门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雷锋志愿服务站
到双水镇岛桥村举办
“传承文化·放飞梦想”双水山地风筝公益活动。

彭伟宗摄
活动邀请了
“双水山地风筝”传承人谭达群老师作为主讲老师,
超过60余名志愿者和热爱、
关心传统文化的市民群众参加。


△谭达群向志愿者讲述“双水山地风筝”的历史 彭伟宗摄
活动中,志愿者和市民通过谭达群的讲解、风筝制作和放风筝体验环节,进一步了解“双水山地风筝”的历史起源、文化特征、发展现状以及制作工序。


△志愿者在认真的制作风筝 彭伟宗摄




△风筝,飞起来了 彭伟宗摄
现在,跟上小编,
一起了解双水山地风筝吧~
双水镇位于江门市新会区西南部,有一半以上是丘陵山区,无论是村边、山地都种植竹子。村民就地取材编织竹器,世代相传。由于山区盛产竹子,村民制作竹器品,在业余时间还利用竹篾制作风筝。

双水山地风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洪武年间,双水人祖先由山东潍坊来到双水。山东潍坊人在历史上都有制作和放风筝的习俗。他们在双水上凌、南岸、洋美、木江、岛桥等村定居,在重阳节前后制作风筝,庆贺佳节,自娱自乐。村民经过长时间制作、放飞风筝的实践,从中总结了十分宝贵的民间技艺经验。双水镇岛桥村居住有2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做风筝。无论板块类还是足节类风筝,要巧妙地在框架内安装乐器弘线。当风筝在空中飘动时,乘风飞跃,会发出十分美妙的响声,清脆悦耳。当鸣牛山地风筝在天空飞跃时,东边传乐曲,西边应和,这神奇的妙韵令人心旷神怡,其乐融融。双水山地风筝造型别致,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并融绑扎、包装、绘画等民间工艺于一体。
竹节类:以龙、蜈蚣等风筝为代表。其制作过程包括扎圈、粘彩袋、绑竹签、上胶纸和串联等工序。风筝最多可有70多个圆圈,长30多米。
板块类:以蝴蝶、金鱼、鲤鱼、飞鹰、鸣牛风筝等为代表。制作过程包括把竹子剖成篾、把篾做成形、粘纸、上尾巴、上色、做花纹等工序。
环保风筝:主要是利用废的彩色胶纸为原料制作的风筝,实现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