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773078264R/2021-00149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成文日期: 2021-02-22
名称: 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品赏(二)
文号: 不编号 发布日期: 2021-02-22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品赏(二)

发布日期:2021-02-22  浏览次数:-
开平民间杂技


开平民间杂技发源于开平市赤坎镇,是在开平流传了100多年的传统民间杂技项目。


1915年,原籍广西的杂技师傅朱长荣,久居赤坎,靠卖艺为生,其精湛的武术和杂技表演,获得当地群众的认可。他随后在开平收徒,传授杂技和武术,其中,金钟堂、何玉郎、梁飞武、杨军武、何少华、梁海山六人跟随其学艺,在练就一身本领后,在江门五邑地区到处表演,深受群众喜爱,当时被称为“开平杂技六虎”。


现今,“六虎”之中,还有梁海山一人在世,已是91岁高龄。他身体尚好,还能表演一些简单的杂技动作。


“开平杂技六虎”,大多数以家族传承、收徒等方式,将开平民间杂技进一步传承延续。“六虎”之一梁飞武,将杂技、武术主要传授给梁养基、梁国峰两个儿子,并收徒弟唐志荣等。“六虎”之一杨军武,也将杂技传授给儿子杨鸣富、杨牛洪。梁国峰等人,成为现今开平民间杂技的中坚力量。


图片


开平民间杂技,有口顶技、排球跳舞、六合棍、火流星、水流星、空中飞碗、玻璃樽跳舞、空中打蛋、钢剑刺喉、睡玻璃床胸口碎大石、缩骨术、飞砣等十多个项目。许多项目,都是以“硬气功”为基础的真功夫。同时,不少项目非常注重“平衡感”,利于年轻一代练习,训练时,需凝神定气,对培养年轻一代的“定力”,非常有帮助。


图片


开平民间杂技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相对于大型杂技团来说,开平民间杂技的表演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表演。同时,开平民间杂技表演运用的碗、盘、绳、棍、帽、鸡蛋等道具,都是群众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


开平民间杂技,活跃在开平民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多年来,还曾多次受邀至港、澳、台、美国、加拿大等地公益演出,展示侨乡人民的精气神,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成为开平侨乡对外文化交流的一扇“窗口”。


图片


为了将开平民间杂技更好的传承,梁国峰于1980年成立了国峰民间武艺馆,并创办国峰民间武术协会。近年,还成立了国峰民间技艺馆,广纳贤才,培养后人。至今,梁国峰已收徒弟20多人。


现今,民间杂技项目,在江门五邑地区,乃至广东省内都已少有。因此,开平民间杂技尤显珍贵,亟待得到保护和传承。2021年2月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址山龙湾龙舟


龙湾龙舟是鹤山市址山镇龙湾村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起源于19世纪初期,活动传承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是鹤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举行龙湾龙舟活动是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乡亲们的体质,促进海内外宗亲的联谊而举行。活动最早追溯到清朝光绪21年(1896年),受周边镇村龙舟活动影响,由旅居港澳、南洋等地的龙湾一带华侨发起,并捐资建造龙湾第一艘坤甸木龙舟,通过扒龙舟表达“崇尚祖龙,同心求旺,兴旺龙湾”美好愿望。


图片

▲址山昆中龙湾存放老龙船的龙船埠。

每年农历四月上旬至端午节,是龙湾的龙舟节。农历四月上旬举行龙舟起水仪式,龙舟起水后就开始扒龙舟活动,同时也是为龙舟竞渡比赛作训练准备。每年龙舟节期间,龙湾村的青壮年几乎人人参与扒龙舟活动,外出的人员、港澳同胞和华侨乡亲也纷纷回来参加,他们认为“龙舟扒得快,年年好世界”。


图片

▲2013年6月9日,址山昆中龙湾举行龙舟友谊赛,吸引址山、开平等地的龙舟前来参赛。

龙湾河流域一带地处鹤山市与开平市交界,各地乡村的村民都爱好扒龙舟活动。每到端午龙舟节便频频交流,形成龙舟竞渡(俗称赛龙舟)的惯例:每年农历五月初二、初三日是互相探访友谊赛,初五、初六两天集中在开平市水口镇汇赛,有10多艘龙舟参赛。每逢龙舟竞赛日,一河两岸人头涌涌,摩肩接踵,翘首企望。赛龙夺锦开始,锣鼓喧天,旌旗蔽天,两岸鞭炮长鸣不息,助威呐喊声此起彼落。参赛龙舟造型各异,桡手服色各有不同。夺锦高潮到来,桡手动作划一,桨声齐鸣,水花飞溅,龙舟如离弦之箭,又如蛟龙翻浪,整个场面如同一幅娱乐升平、力争上游、和谐共进的画卷。


图片

▲2016年6月6日,址山昆中龙湾举行龙舟友谊赛,吸引址山、开平等地的群众前来观看。

回顾龙湾龙舟参加的大赛事,曾于1945年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竞渡活动获得季军;1999年获得开平市“99招商杯”冠军;2011年获水口镇汇赛坤甸龙舟、杉木龙舟双冠军;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获水口镇汇赛第一名;2016年于龙湾、月山赛区中九连胜捧得“新龙杯”冠军;2019年参加广东省第四届传统龙舟比赛获得亚军。当地观众承传一句趣话:“凡举行龙舟竞渡,少了龙湾龙舟比赛就唔精彩。少了龙湾龙舟参赛,比赛就冇嘢睇”。


龙湾龙舟传承了一百二十多年,深得了当地群众的喜爱与自豪,成为了当地民间体育活动的重要盛事和传统文化的精神依归。2021年2月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蔡李佛拳(蓬江雄胜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为岭南拳派之一,始源于道光十六年江门新会崖西京梅人陈享(1806-1875)所创。陈享自幼酷爱武术,先后师从陈远护(族叔)、李友山、蔡福。综合三家拳法,共冶一炉,创编出新的拳术套路,形成蔡李佛拳独特的风格。


蓬江雄胜蔡李佛拳来源于陈享开创的蔡李佛拳,其传承源于一脉两支:一支是蔡李佛第三代传人陈长毛,另一支是蔡李佛第三代传人吕盛。

陈长毛(1862-1953年),江门白沙庙前里(俗称陈屋)人,12岁时随陈享学艺,为陈享的关门弟子。陈享病逝后,其长子陈安伯嘱父所托,代父授艺。1882年陈长毛随陈官伯二祖开馆授徒。清末,各地义军突起,陈长毛毅然投入义军,后因饷绝,军旅作鸟兽散。遂带二十名弟子退归江门,重操旧业,设馆白沙陈氏双祠堂,开班授徒。初起名“雄胜蔡李佛拳馆”。1936年随着馆务日益壮大,更名为“四邑雄胜总馆”,创立者乃陈长毛。陈长毛毕生致力于武术教育事业,桃李满门,高徒众多。

图片

▲1974年,陈长毛编著《雄胜蔡李佛铜人打穴扇》。

蓬江雄胜蔡李佛拳派第三代传人吕盛乃二祖高徒。二祖陈官伯在江门市蓬江区陈氏宗祠设馆授徒,因其武功超卓,精通蔡李佛的内外功夫,求学者众。吕盛乃个中翘首,于1916年设立“江门四邑雄胜吕总馆”。1947年初将四邑雄胜吕总馆交付给儿子吕逸荣,并担任总馆长。吕逸荣得父真传,后传艺给刘钜铭,雄胜蔡李佛拳得以在江门、新会一带继续发扬光大。

图片

▲2017年6月,刘钜铭,《蔡李佛拳基本功训练》。

蓬江雄胜蔡李佛拳套路繁多,灵活稳健,着重攻防配合,发劲刚中带柔,动作舒展大方,拳路气势磅礴。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以声助威,以声助势。是很好的自卫防身武术和强身健体方式。

图片

▲2016年9月,蔡李佛拳博物馆小学武术爱好者合影。

蓬江雄胜蔡李佛拳在经历数代人传承之后,在江门蓬江扎下根脉,开枝散叶。数十年来,在领头人刘钜铭的不懈努力下,先后成立江门市蔡李佛武术协会、江门市蓬江区蔡李佛武术协会。蓬江雄胜蔡李佛拳有序传承、发展壮大,其对陈享蔡李佛拳的保护传承、丰富陈享蔡李佛拳武术文化内容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2021年2月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