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11440700773078264R/2021-00158
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1-02-25
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品赏(五)
不编号
2021-02-25

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品赏(五)

发布日期:2021-02-25  浏览次数:-
传统铸剑技艺


中华剑文化源远流长,自西周的青铜剑到抗日大刀,在抵御外敌,保家卫国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铸剑技艺200年前主要活动于原岳阳县鹿角镇靠洞庭湖区域,经历代传承,第五代传承人陈再荣于2001年前来台山发展,他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潜心钻研用传统的方法打造名剑,铸造出“倚天剑”“越王勾践剑”等仿古宝剑受到各界关注。陈再荣将此项古老铸剑在台山传承发展至今近20年,成为侨乡一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且较为罕有的非遗项目。


传统铸剑技术,要经过选料、制坯、打样、锻打合金成型、修磨、戗、锉、淬火、刨光、做鞘柄、组装等数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必须心手俱到,一丝不苟。首先选用上好的钢才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合金成剑坯后,再蘸水淬火。其中对淬火技术要求很高,刀剑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淬火后进行二次冷锻,将严重变形乃至弯曲的剑身,用木锤将其锻打校正,校正过程需要师傅具有极丰富的经验,一锤偏差就能使剑身断裂或崩口。


图片

▲图为陈再荣(台山市级传承人)锻造的倚天剑、越王勾践剑、天眼剑

经历层层考验而逐渐成型的剑需要磨剑抛光,先粗磨再细磨,直至剑身夹钢明显、纹理清晰、有镜面效果为止,磨剑过程漫长,要求心神安静方能达到境界。最后是制作剑鞘和鞘柄:一般作选用油性高、密度大、木纹漂亮的大红酸枝、花枝、花梨等上好材料制作合适的剑鞘;鞘柄一般选用铜、铁、银或金等金属材料加温锻打成形,再进行雕花、刻字、打磨、焊接缝口,之后套入宝剑。至此,一口宝剑的制作基本完成。


图片

▲图为陈再荣(台山市级传承人)铸剑的整套工具

在铸剑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复试验,陈再荣发现用北峰山饱含矿物质的泉水淬火能增加金属的硬度和强度,令剑身如冰清脆,似玉温润,威力更大。


图片

▲图为陈再荣(台山市级传承人)铸造的三星剑参加 2018广东(江门)振兴传统工艺推介活动 获“金榕奖”金奖

近二十年来,陈再荣在台山一直坚守着这一古老技艺,积极开展传承工作,创作了“停心”“唐刀”等一批优秀的作品获国家级专家、海内外文化名人的肯定与高度赞扬。其中作品“三星剑”获 2018广东(江门)振兴传统工艺推介活动 “金榕奖”金奖;陈再荣在2017年央视微电影综艺频道举办的“中国首届文化薪传奖”中获“特殊工艺文化奖”等。陈再荣高超的铸剑技术和传奇事迹获得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南方电视台、《广州日报》《江门日报》以及众多网站争相报道,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希望在各方努力下,让古老的铸剑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信。2021年2月“传统铸剑技艺”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台山米酒酿制技艺


目前,中国白酒有12种香型,浓香、酱香、清香和米香是四大传统香型。米香型白酒,俗称米酒或烧酒,多产于两广和两湖地区。广东米酒源远流长几千年,台山米酒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明清年间。

台山米酒属于传统的小曲米香型白酒,以优质台山大米为原料,以小曲为糖化发酵剂,经过固态培菌糖化、半固态发酵、蒸馏,有着“蜜香清雅、入口绵甜、落口爽净、回味怡畅”的特点。

图片

▲酿酒师傅把蒸好的米饭倒在摊台上,不断用工具均匀摊开、翻转,并用电风扇散热降温

台山米酒传统技艺流程如下:精选大米→蒸饭→摊凉→配曲→固态培菌糖化→加水发酵→后期发酵→蒸馏→分级储存→勾兑→装瓶包装→成品。传统上,每一个环节都是人工完成,其中蒸饭的火候、配曲的多少、发酵的控制等工序,全凭酿酒师傅的经验和控制,是一门典型的手工技艺。

一直以来,台山米酒秉承传统技艺,坚持手工制作,入口醇和,具有活血、祛湿等功效,广受侨乡劳动人民的喜爱。同时,在台山每逢男婚女嫁,一定要准备台山米酒敬亲友,叫“担酒”。其他风俗仪式,也离不开台山米酒的身影。因此,台山米酒一直深受海内外台山人的喜爱。

图片

▲图为蒸馏工序。蒸馏开始时产出的酒称为 “酒头”, 酒头即是特别香的酒, 又是含杂醇油及其它不利物质偏高的酒,所以必须先把“酒头 ”掐去。

1958年,广东台山县酒厂创办,掀起了台山米酒办厂高潮。上世纪80年代,经过龙涛酒厂创始人伍超和以及一批从业人员的钻研,台山米酒的酿制技艺得到继承、研究、发展。近年来,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龙涛酒厂在传统米酒的基础上,开发了水果酒、保健酒等,逐渐成为行业龙头。龙涛米酒也从深耕台山到走出五邑、畅销省内外,声誉日隆。

大浪淘沙,台山米酒厂家从58家锐减至2家。龙涛米酒能历久弥香,是因为坚持传统技艺,不管生产设备如何改进,最核心的生产环节依旧保留了传统工艺流程的完整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

图片

▲图为发酵工序。加水发酵后,酿酒师傅要严格控制发酵过程。尤其发酵5天内发酵温度不能超过38度,温度过高,醪液酒醅容易生酸,品质、产量会下降

自研创定型以来,台山米酒酿制技艺在台山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不过,台山米酒酿制技艺的工艺考究,熟练掌握的人越来越少。伍超和等为数不多的传承人,悉心传授弟子,坚守这项弥足珍贵的技艺。
传承发展台山米酒酿制技艺,是保护中华传统技艺的体现和要求,有助于保护、弘扬台山米酒文化,推动台山全域旅游发展。2021年2月,“台山米酒酿制技艺”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塘口家糍制作技艺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广东开平,当地村民在农历二月初二和三月初三当天都会制作老鼠艾糍,或供食用,或作祭祀用的祭品,结合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了开平侨乡的民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底蕴。艾糍这一塘口家糍不单是一道美食,更是开平华侨文化和历史源流的象征之一。


在塘口镇,流传着这样一段古老的历史:相传在南宋灭亡后,方道盛驸马带着公主来到开平定居,两人时常想起在宫廷尝过的点心,其中有一样用野生植物的嫩叶与面粉拌和做成的粑粑,里面放有各种馅料,美味可口,一直想尝试仿做。南方的春季,天气潮湿,人体也容易产生湿气,为了适应开平本地的水土,方驸马便吩咐下人,结合开平人的饮食习惯,采用当地的一种老鼠艾草(鼠曲草)的嫩叶,与糯米粉、粘米粉拌和后做成了艾糍,以供食用。


图片

▲制作艾绒

鼠曲草,为《本草拾遗》所载之名,又称鼠耳草、鼠耳或鼠鞠草,因其叶形如鼠耳而得名。各地命名也很多,在开平,这种草被称为“老鼠艾”,此草是一种全草可以入药的药材,具有化痰止咳,祛风除湿,解毒之功效,其性味甘平,无毒,有清香,入肺经。


图片

▲去除艾绒上面的杂质

每到春季,采下鲜嫩的老鼠艾叶,做成艾绒,将其与糯米粉拌在一起,在中间包些砂糖和花生碎,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艾糍。


艾糍这一塘口家糍,是开平人根据不同的节刻,结合食材的食疗功效而制成的,塘口方氏后人按照上一辈传下来的做法,将这个糍点延续下来,相沿至今,已成为开平人传统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


图片

▲制作艾糍

塘口镇,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是承载华侨文化和碉楼村落的独具特色的小镇。由于开平侨眷、归侨生活比较富裕,他们做的艾糍还特别讲究,特别多馅料。塘口镇的华侨在离乡时也总会带些家乡应节的传统糍点,可以让居住在海外的亲朋戚友们尝尝家乡的味道,留住乡愁。


图片

▲艾糍

但是,制作塘口家糍,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需要一定的经验。由于现代社会物质丰富,饮食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发展,各种新奇食品层出不穷,挤压着塘口家糍的生存空间。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年轻一代不愿意学习这些糍点的制作技艺。现在只有老一辈的村民在节庆期间会制作一些,塘口家糍制作技艺也因此后继乏人,其存续状况令人堪忧,亟待保护和传承。


2021年2月,“塘口家糍制作技艺”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