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被誉为广东音乐发祥地之一”
“荷塘纱龙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蔡李佛拳是南拳优秀拳种之一”
“陈皮以新会产为最佳”
“从东晋时期开始,
新会就已经开始种植葵树和进行葵艺加工”
……
第三期《非遗江门行》我们邀请到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瑞亨先生
来节目直播间做客
在节目中,张瑞亨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在6.1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用茅龙笔现场创作的几张有着新会特色的静物画。画中一篮子新会大红柑在张老师笔下气韵传神,跃然纸上。张老师介绍道,茅龙笔与用动物毛皮制作的毛笔不同,它是用生长在新会圭峰山的茅龙草制成的笔,传统的中国书法和绘画是通过笔墨变化来表现线条演变的效果,比如说毛笔是要追求“锥画沙”“屋漏痕”等效果。而用茅龙笔则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刚柔并重”,在创作上填补了传统毛笔某种程度上的不足 。
谈及近期的非遗热潮,张老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表示自己最近用茅龙笔创作了很多有关新会陈皮的画作,其内容涵括从陈皮的原材料大红柑、制作流程中的“生晒”等等陈皮相关流传下来的故事,数量足足有1600多张。听到这里两位主持人不约而同惊叹起来。张老师还说,他会不断地去完善茅龙笔和其他更有大众认知度的非遗项目的融合项目,并在展馆上展出供大众参观认识,着力推动非遗市场的发展。他还补充道,新会石涧茅龙草堂已经展出了200多幅“茅龙非遗”画作,得到市民的喜爱并慢慢成为了“网红点”。
在张老师现场为节目即兴创作字画的过程中,江门市文化馆副馆长、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蔡晓敏也来到直播间做客。她表示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于2006年9月份,值得高兴的是,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在中心成立的两年后就荣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一份殊荣令更多江门市民受到鼓舞。蔡馆长还对市民关于非遗感兴趣的问题一一解答,包括非遗的类别,市非遗保护中心的职能,以及非遗项目的申报等。市非遗保护中心今年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了八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起冲刺,蔡馆长说:“希望江门的非遗事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