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773078264R/2022-00603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成文日期: 2022-06-20
名称: 【记忆中的名小吃⑧】人生百味,不如来一口那金卤味~
文号: 不编号 发布日期: 2022-06-20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记忆中的名小吃⑧】人生百味,不如来一口那金卤味~

发布日期:2022-06-20  浏览次数:-

小吃,是一份刻骨铭心的乡愁

小吃,是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小吃,是流连一个地方的理由

小吃,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传承



江门文旅特开设

【记忆中的名小吃】栏目

带大家一起

寻找记忆中的

江门地方名小吃

今日

为大家带来

/那金卤味/

卤味店从来都是

街边满载着人情味的小铺子

夜幕缓缓落下

来往的行人赶着归家

卤味档里满盆满钵的美味

以其特有的香味

挑动着过往行人的食欲

摊档内,新鲜出锅的卤味

还冒着热气,猪耳朵、猪横脷、

猪头肉、火肠……

品类繁多的卤味

不断诱惑着食客们的味蕾



朱磊磊 摄

在江门台山市三合镇那金圩,

有一家三代传承的卤味摊档,

这就是黄健松和他的“卤味其”。

依靠着祖传的独门秘方,

从当初挑着竹篮走街串巷叫卖,

到如今的立式柜摊档,

这么多年品质始终如一,

更成了当地卤味小吃的名片。

“我们采用的是家传秘方,

从我爷爷那一代起就是这个味,

从未改变。”档主黄健松说。



林立竣 摄

/小吃名店背后故事/

黄健松的卤味摊档很简单:一个简单的立式柜,板台上放置着厨具、调料和部分卤味,板台下柜里分层收纳着各种卤味。就这样一个占地不到两平方米的摊档,每天吸引着众多台山本地和来自珠三角地区的食客慕名前来帮衬。立式柜前玻璃上贴着“那金卤味”“卤味其”的红字标志,在不少食客心中,这是品质与口碑的象征。而对于黄健松来说,这是属于他们家族的骄傲与荣光。

三代传承

源自竹篮的那金老味道

“在台山,一说到那金卤味,多数人都会知道是特指我们这里。我爷爷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卖秘制卤味,那时用的是乡下那种有盖子的竹篮挑着到那金圩摆卖,有时还会挑着到附近村去兜售。我爸爸黄锡其从20世纪80年代起接手做,后期我叔叔也回来设摊。顾客为了好区分,帮我爸起了个外号,称他为‘卤味其’。”讲起祖传的这门手艺,黄健松掩饰不住骄傲之情。

“从我爷爷开始做卤菜起,到如今有60多年了,我们家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则是:原材料品质不打折扣,一定要最新鲜的,只有新鲜的食材才能做出好的卤味。”每天黄健松都会亲自挑选食材,而且有着自己的一套严格标准:太大或者太小的不要,吃起来不方便;太老的不要,吃起来太硬,影响口感。“消费者其实最会用舌尖投票,若食材不好,客人们一下就能吃出来,招牌砸了就没有回头客了。”黄健松说。



林立竣 摄

黄健松家传的卤汁配方经过60多年的精炼,精挑细选了多种香料,“这是我爷爷研究出来的秘方,经过这么多年改良,形成了如今的味道。”黄健松说,除了卤汁,同样离不开正确的烹饪方式。经过多道工序,使香料自然渗透到食物的每一个毛孔,完全除去食材的膻腥味,留下肉香和辛料香,老卤与食材共同融合了时光沉淀的味道。



王鼎强摄

一家人,

一辈子,

干好一件事。



朱磊磊 摄

60多年来,黄家人只专注做一件事,执念于味道的追求,这是“那金卤味”在历经数十年风雨仍屹立不倒的原因。如今,黄健松接过了父辈的手艺,在他看来,正是父辈的这种执着,才使其在这个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传承,也是沉淀。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

每天来回于家中与档口之间的路

黄健松走了10多年

多少个日日夜夜

那金卤味都亲密地陪伴着每个前来的顾客

看他从年少到成人,还会到老

源于传承,更源自喜爱

三代人的坚守和传承

让时代余味不绝

让小镇充满特别的温暖人情。

人生百味,不如来一口卤味

【相关资讯】

店名:那金卤味

地址:江门台山市三合镇那金旧市场1号(台山农商银行 那金支行)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