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773078264R/2022-00604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成文日期: 2022-06-20
名称: 【记忆中的名小吃⑨】荷塘鱼饼:爽口弹牙,风味独特
文号: 不编号 发布日期: 2022-06-20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记忆中的名小吃⑨】荷塘鱼饼:爽口弹牙,风味独特

发布日期:2022-06-20  浏览次数:-

小吃,是一份刻骨铭心的乡愁

小吃,是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小吃,是流连一个地方的理由

小吃,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传承



江门文旅特开设

【记忆中的名小吃】栏目

带大家一起

寻找记忆中的

江门地方名小吃

今日

为大家带来

/荷塘鱼饼/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舌尖上的美味穿越千年

作为广东的一道名菜

从唐朝穿越而来的荷塘鱼饼

两面金黄,进口弹牙

风味独特,远近闻名

成为江门的特色美食之一



新鲜出炉的鱼饼

说起荷塘鱼饼,这里还有一段历史。相传,唐朝皇宫有一位御厨,由于得罪权贵受到迫害,带着儿子逃难到当时的番州,即现在荷塘镇的一个小渔村生活。由于御厨的儿子自幼身体虚弱,对南方的鱼腥味尤为不适应,御厨就用当地鲮鱼起肉,用祖传秘制肉丸的配方,手打鱼肉起筋,用铁板煎以饼状食。由于鱼饼鲜而不腥,爽口弹牙,御厨儿子吃得津津有味,荷塘鱼饼便日渐“火”起来。如今,荷塘鱼饼不仅是一道美食,也渐渐成了一个文化标志,如七夕节拜七姐时,荷塘家家户户都会备上一道鱼饼或鱼丸,向七姐许下生活的美好期盼。

江门人爱吃鱼饼

而江门鱼饼看荷塘

起初

荷塘镇会做鱼饼的师傅只有几个

忠记鱼饼的创始人高建忠

便是其一

为了养活一家老小

高建忠和妻子张贺嫦开始做鱼饼卖

一家子做鱼饼一做就是30多年



忠记鱼饼店

/小吃名店背后故事/

忠记鱼饼的老店就在张贺嫦家一楼门口,来到高村还得再往里走一段路才能找到。店面有些逼仄,玻璃橱窗、地板瓷砖都保留着几十年前的老样式,这栋两层小楼一砖一瓦都藏着岁月的沉淀,见证着忠记的发展。

“当时只想着谋生活。”张贺嫦回想起来,开店时夫妇二人在忙,孩子在旁边闹腾,不时手忙脚乱。不过跌跌撞撞地,生意还是做起来了,在一家人努力下,忠记在街坊心里立下了口碑,在江门打开了知名度,从家门口一家逼仄的小店,发展到了如今3家分店的规模。



对祖孙三代来说,守住这股熟悉的味道,十分重要。

初心不变

顾客的喜欢千金不换

“爸爸留下来的招牌,

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高杏齐回忆

她3岁时

三姐弟也才豆丁般大

那时便开始学着帮父亲母亲做鱼饼

在大盆子里搓啊搓地

渐渐也学会做饼了



刚出炉的鱼饼鲜且弹牙,轻轻一撕即可弹开

按照荷塘的习俗,人们会在七月初五前拜七姐,在那几天,高杏齐与丈夫凌晨两点就起来准备了。“鱼饼过了客人那关,我才能过自己这关。”在高家人眼里,顾客的标准,便是他们品控的标准。每次把关质量,高杏齐都会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是顾客,这样的鱼饼我收货吗?这样的标准,其实从高建忠创业之初便坚持至今。

高建忠并未刻意和孩子们说过,但看着父亲这样做,孩子们心里自然而然地也形成了一把标尺:坚持纯鲮鱼肉做饼,每一条鱼都不隔夜。“即使现在量产了,我们也只进货整片鱼肉,保证鲮鱼肉的纯度。”

高杏齐的工场里,摔茸一直也是人工摔打,每回高杏齐抓起一把鱼茸捏捏,摸到烂熟于心的手感才放心。“机器打茸做不到弹牙口感,所以我们坚持用人手摔。”现在所有店铺的鱼茸,都是人工在工场摔好后,再运到每个店里煎熟售卖。

时光飞逝,高杏齐粗略数数,自己不知不觉也守了忠记好多年。“就是因为太熟悉了,所以必须要做下去,为了这个招牌,也为了爱吃我们鱼饼的顾客。”高杏齐和母亲在店里卖鱼饼时,不时会听到顾客对鱼饼的称赞,这时她们都会笑眯眯地说:“喜欢吃就行!喜欢吃就行!”

这种从顾客身上得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对他们来说

千金不换

【相关资讯】

店名:忠记鱼饼

地址: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高村幼儿园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