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传贵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发出了民族团结最强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教学……一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扎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团结之花在侨乡大地绽放。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走向深入
据悉,我市现有4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约12.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先后有2个单位、3名个人被国家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模范个人;12个单位、2名个人被省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模范个人。
我市坚持每年部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村(社区)、镇(街)、学校、宗教活动场所”(以下简称“六进”)活动,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结合实际、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走向深入。
我市坚持每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六进”培训班,各县(市、区)和部分市直单位分管创建工作的领导及创建单位负责同志参加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各创建单位对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得到进一步增强,学习新知识、把握新要求、激发新动力、引领新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市持续开展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培训工作,帮助在我市务工生活的少数民族人员掌握普通话日常基本用语,提高语言沟通能力,更好地与当地各族群众友好交往,和谐相处,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培训学习,加深他们对民族理论与政策法规的理解,依法守法、以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
我市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和工作大局,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辟专栏开展宣传。在《江门日报》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栏目,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增强各民族群众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挥新媒体宣传阵地渠道作用。积极挖掘、丰富宣传渠道和手段,集中时间和力量开展活动,大造声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每年利用微信小程序举办“统战(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竞答”,吸引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和踊跃参与,仅去年参与人数达7万多人次,浏览量达11万多人次。
主动排查调处矛盾。把宣传月活动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疫情防控工作结合起来,通过接访、走访、巡查等方式,对少数民族人员集中的社区、企业、学校等重点领域集中开展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隐患排查调处工作,对排查出来的隐患及时予以调处化解,并跟踪管控,切实维护民族领域的和谐稳定。
巩固发展民族大团结良好局面
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力千斤。
“接下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等方面下功夫。坚决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加大推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质增量的力度,提升在我市务工生活的少数民族人员的融入感和归属感,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园。”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我市大力优化民族管理和服务工作。诉求解决更及时。在子女入学、维权诉求、语言政策培训、意外事件处理等方面提供更为热心、细心、暖心、贴心、诚心服务;交往交流更交心。促进交流交融,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动态管理信息数据库,以结对、联谊、走访、互动和帮扶等方式,持续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政策宣传更广泛。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使党的民族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积极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定期举办外来务工人员语言培训班,不断推动少数民族同胞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让少数民族同胞更好融入城市;共学共事更扎实。继续办好内地西藏班、新疆班,为国家民族工作贡献江门力量。实行信息共享,加强沟通协调,共享信息资源,打好互通基础;防范风险更严密。时刻绷紧维护民族团结这根弦,建立健全市、县、镇三级工作网络,完善民族风险隐患排查处置机制,有效处置各类涉民族纠纷和风险,巩固发展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