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历来重视古树名木保护,专门出台管理办法,完善养护管理体制,已实现普查建档与动态管理。据报道,江门现有在册古树名木1854株,遍布各县(市、区)。比如新会有被称为“鸟的天堂”、树龄500余年的古榕树,台山市有树龄700余年的“国家一级古树”菩提榕,蓬江区有树龄460余年、“主干空心”的樟树,开平市有树龄340余年、逾47米高的见血封喉(又名箭毒木)等等,为侨都人民所珍视、爱护。
1854株古树名木历经岁月洗礼,是以生命形态见证侨都数百年历史风云的“活化石”“活古董”。它们的存在不仅反映出江门的生态文明水平,还生动记录了当地的自然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是自然物质与人文精神的双重“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植物文化”。每一棵珍稀的古树名木背后,都有一座优良种源基因库,还有“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独特中华智慧,以及或感人至深、或跌宕起伏的自然与社会发展史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854株古树名木是侨都珍贵的生态要素资源,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的“复合教材”。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完全可以依托古树名木这个最具生命力的文化载体、跨越自然与人文的重要桥梁,让我们从既古老又新颖的角度,去感悟侨都生态文明的精彩、历史文化的韵味。由此,江门可在“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利用为辅”基调下,创新古树名木教育内容与实践方式,发挥好古树名木“活的历史”教育功能。
一是做好内容创新,开启新视角。“欲知地道,物其树”。以古树名木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历史文化教育,要注重分析其与侨都人民的关系,挖掘其最为明显的地域特征,阐释其蕴藏的文化寓意、价值理念、风土人情。无论是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古榕树,还是“古树穿楼”的百年腊肠树,1854株古树名木都有讲不完的“古”。关键在于彰显出古树名木历史渊源、文化故事、民间传说背后的侨都精神文化内核,包括其在生命进化中如何“敬畏自然”,生长繁衍中如何“感恩自然”,无私奉献中如何“回馈自然”。最终落在如何体现对当代人尤其青少年德行品质、人格魅力养成的深度影响上,包括“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要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要学会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群天下不可一日无,而植物较他物为特重”,要学会感恩、懂得珍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学会奉献、我为人人等等。
二是做好形式创新,拓宽新渠道。古树名木的自然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等内容传播,要体现在现场、体现在宣传、体现在活动中。坚持“保护第一,适度开发”原则,突出参与性,让人民群众在现场了解、认识古树名木,在体验中陶冶情操,获得愉悦感受和精神升华。可因地制宜,从中小学校教育着手,开发侨都古树名木自然教育课程;组织科普教育活动,例如研学游、科考游、亲子游等活动。政府可积极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古树名木科普景区,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宿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结合,在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中感悟生命、追求本真,发挥古树名木生态、文化、历史、景观价值。在宣传方面,可开发系列文化讲座以及系列文创产品,还可打造侨都古树名木科普网站或科普公众号,组织侨都古树名木摄影采风以及绘画、诗词比赛等文化精品活动,全面营造“爱护古树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保护好、活化利用好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宝贵资源。古树名木尽显侨都生态文明、历史文化之美,古树名木的可持续保护利用,不仅是政府职责,更是全社会共同共有的义务。让我们从古树名木“活的历史”和当代实践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侨都智慧,强化文化自觉、厚植文化自信,为打造“居者自豪、来者依恋”的侨都幸福家园而努力。 詹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