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海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今年以来,江海区铆足干劲启动高新区第一小学、滘头片区学校两所新校建设,推进江南小学和外海实验小学改扩建,这4所学校将新增5280个优质学位。
“十三五”期间,江海区的经济总量由146亿元增长到249亿元,常住人口增加了11万人,其增长速度位居全市前列,所占份额越来越重。面对快速增长,现有的城市配套已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优秀人才落户,就有必要补齐这方面的短板。
办教育除了要建设高标准的校舍之外,还需要持续打造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品牌,特别是后者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与长远谋划。可喜的是,江海区早已意识到这一点。近年来,该区加强与国内知名院校对接,主动在名师、名校长、教研员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与此同时,该区注重教育均衡化发展,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助推全区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和整体竞争力提升。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好的开始,笔者认为,江海区要实现教育事业的飞跃,需要越过“四重门”。
第一重门是师资队伍的“沉”与“升”。与知名院校对接可以提供学习的通道,但关键还要有激励制度与考核标准的保障,促使教师都能沉下心来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把教育理念付诸教育实践,逐步改进教学技能。在“沉”之后,还要为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晋升通道,使其教育实践得以凝结成教育成果。这个“升”既是专业技术职称的升,更是教育教学水平的升,还是教育成果的升。
第二重门是学校品牌的“破”与“立”。学校品牌的打造需要百花齐放。每个学校必须结合自身优势与所处区域的特点,寻找一个可以在“千校一面”中突围而出的突破口。找到突破口之后,则要“立”。一是立足特色,追求与先进者形成错位发展之势;二是立足长远,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三是立足高远,以赶超者的姿态,逐步补齐短板,赶超先进。
第三重门是教育质量的“点”与“面”。师资队伍的成色需要用教育质量衡量,学校品牌的“含金量”更需要以教育质量为支撑。教育质量是评价教育成败的关键指标。在起步阶段,要注重重点推进,用“优势兵力”取得“局部胜利”,这样既能提升整体士气,又能吸引社会关注,获得更多更优质资源。但重点推进的“点”不能代替“面”,“局部胜利”不能代替“全局胜利”,人才培养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要不断积累成果,努力提升在更宽广的面上提升教育质量。
第四重门是区域实力的“虚”与“实”。区域教育实力看的是“木桶”的短板。因此,要以先进带动后进,以追兵催促标兵,不断拉升区域教育的整体实力。 雷阵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