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007062431G/2023-00446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09-27
名称: 江府信息〔2023〕8期
文号: 江府信息〔2023〕8期 发布日期: 2023-09-28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江府信息〔2023〕8期

发布日期:2023-09-28  浏览次数:-

高质量发展

  ●我市强化金融服务赋能“百千万工程”

  ●蓬江区延续“狂飙”热度促文旅高质量发展

  ●我市积极组织企业参展第134届广交会 品牌展位数量创历史新高

工作进展

  ●我市积极开展“网格化”治理欠薪问题试点工作

  ●我市实现市场主体开办“线上全程网办+线下全城通办”

  ●我市激活退役军人“红色潜能”为“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四项措施筑牢城市运行安全底线


高质量发展

我市强化金融服务赋能“百千万工程”

  我市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将金融“活水”引至县镇村,有效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截至上半年,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015.57亿元,排名全省第3,同比上升14.91%。

  一、加大资源投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用好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撬动银行机构今年上半年向县镇村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优惠贷款资金55.73亿元,惠及涉农主体近8000家。创新江门特色农业信贷产品,引导金融机构推出新会陈皮、大米、茶叶、鳗鱼、马冈鹅、禽蛋等特色涉农信贷产品并提供特色金融方案,打造“标准化+个性化、短期+长期、线上+线下”全产品融资体系。

  二、服务园区建设,助力产业有序转移。扎实推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金融服务工作,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围绕企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营运等各方面需求提供资金支持。比如,建设银行江门市分行累计为江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蓬江产业转移园区等重点产业园区国资平台公司提供授信近100亿元。全省首设金融前线服务器,推动金融机构以“轮值服务”“预约服务”等更灵活的服务形式下沉至产业最前线,累计走访服务企业123家次,贷款余额超过1.7亿元,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发展典型宣传推广100案例》。

  三、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绿美江门生态建设。推动绿色信贷增量、扩面、提质,6月末绿色项目库内共有265个项目,贷款余额超过400亿元。指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碳普惠”“兴碳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探索推动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等产品。截至上半年,全市绿色贷款余额783.42亿元,同比增长31.3%,占各项贷款余额13.3%。创新开展绿色债券等金融业务,推动江门市新会银海发展有限公司发行7亿元离岸人民币高级固息无抵押绿色债券,成功创下广东省首笔自贸试验区绿色债券、全国AA级地方国有企业独立信用发行最低票面利率等多项纪录,并入选“绿美广东·金融赋能”2023年度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

  四、探索“金融+保险”,支持现代海洋产业拓展。加大对海洋牧场、现代渔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农业银行江门分行累计海洋牧场贷款余额超过10亿元。优化支持海洋生态项目的融资服务模式,广发银行江门分行联动广州分行,通过“跨区联动超长期银团贷款”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单体连片规模最大“渔光互补”一体化项目——“台山海宴镇200MWp渔业光伏发电”项目提供固定资产项目贷款合计6.39亿元。完善海洋牧场全链条风险保障体系,指导我市保险机构针对海洋牧场渔业种业、海水网箱设备、精深加工、仓储运输、食品安全等提供全产业链保险服务。

(市金融局供稿)


蓬江区延续“狂飙”热度促文旅高质量发展

  为延续“狂飙”热度,蓬江区通过优服务、促宣传、铺全域,举办各类文旅活动,创新文旅供给,激发消费活力。上半年,该区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4.32%、107.57%。

  一、优服务,积极“引客入蓬、留客在”。推出乐游蓬江App,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导览服务。创新推出《狂飙》江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取景点VR全景服务,让游客“云导览”身临其境看《狂飙》。组织“跟着《狂飙》游江门”引客入江活动、蓬江•江海•恩平两天一夜“狂飙”游活动等,培育成熟的旅游线路产品。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开设了小林漫画阅读空间,以及《狂飙》文创周边、非遗手信等业态,现有商家超过60家。

  二、促宣传,影视+旅游双向赋能打造江门文旅“狂飙号”巴士,精心制作蓬江文旅专题直播节目;对接各类直播资源,参加央视《大湾区之声》《听多啲识多啲》节目连线蓬江等,多平台、多角度宣传蓬江文旅资源。打造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天然摄影棚”品牌,聚焦骑楼、侨房等特色建筑以及东艺宫灯、剪纸、根雕、蛋雕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及非遗代表性项目,对接配合央视多个频道、香港TVB、大牌网络综艺节目、电视剧等录制拍摄工作,深化与影视公司、媒体的长效合作,依托侨乡特色推动影视“长尾效应”。

  三、铺全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举办第一届中国侨都(江门)咖啡文化周、“侨都名小吃”市集、2023年第六届广东(江门)杜阮凉瓜美食文化节等文旅消费活动。打造侨乡特色景点,启明里结合中西合璧的侨乡建筑风貌,以“一巷一特色”打造铜虾巷、葵扇巷等,集中展示江门非遗文化;以“一屋一故事”挖掘、讲述启明楼、黄金屋等侨房故事,展现本地华侨历史,持续丰富旅游品牌内涵。

(蓬江区政府供稿)


我市积极组织企业参展第134届广交会  品牌展位数量创历史新高

  第13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将于今年10月15日至11月4日在广州市举办。我市认真组织企业参展,企业申报获得广交会品牌展位数量创历史新高,共有273家企业获得733个展位,其中品牌展位226个,一般性展位507个。小崧科技(金莱特)、大冶摩托、华艺卫浴、维达纸业和丽明珠箱包等我市重点外贸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均连续获得品牌展位;在家用电器展区,由原来的3家企业18个标准展位,增加到17家企业68个标准展位;在浴室用品展区,全国只有4家企业获得品牌展位,其中2家是江门企业。继续设置“江门制造”展示区,重点宣传推介我市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及重点制造业企业和产品。推动企业参加广交会设计创新奖(CF奖),广东大冶摩托车技术有限公司的升仕350S摩托车获得工业制造类别银奖,江门市新会区先锋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的多功能收纳折叠煲获得家居消费类别银奖,江门市金泉家庭用品有限公司的菱纹摩卡壶获得家居消费类别铜奖。

  (市商务局供稿)


工作进展

我市积极开展“网格化”治理欠薪问题试点工作

  今年6月起,我市在江海区开展“网格化”治理欠薪问题试点工作,以江海区190个网格所组成的“一张网”为基础,激活欠薪治理“一盘棋”。

  一、整合资源,把力量沉到网格。将江海区县级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大队、街道综治、人社所30多名工作人员下沉网格,担任专业“治欠”网格员,协同专职网格员开展日常巡查、线索初核、上报苗头、普法宣传等工作,做好欠薪问题源头预防。积极挖掘和培育多元主体参与“网格化”治理,吸纳50多名重点企业人事主管组成兼职网格员队伍,定期反馈企业经营、工资支付等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欠薪苗头隐患。

  二、创新方法,把机制建到网格。首创问劳动合同签订情况、问工资发放周期约定情况、问工资发放情况、查用人单位工资发放台账的劳资纠纷“三问一查工作法”,指导网格员提升排查风险隐患能力,确保欠薪隐患纠纷早发现、早处置。此外,依托“粤平安”平台探索出一套包含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等环节的劳资纠纷事件闭环处置机制,通过网格员“吹哨”、职能部门“接单”等形式,快速处置各类讨薪事件。试点以来,该区网格员共处置35宗讨薪事件,帮助82名劳动者追回93.5万元工资报酬。

  三、科技赋能,把服务做到网格。创新推出“邑码维权”线上劳动权益保护平台,劳动者可以通过手机“码”上进行欠薪维权,不需线下“跑腿”,进一步畅通欠薪问题举报投诉渠道。网格员收到投诉后,主动介入调处并按时答复投诉人。试点以来,该区欠薪线索登记数量明显下降,7月和8月工程建设领域线索量同比分别下降41.46%、32.35%。

  四、常态进驻,把站点铺到网格。结合我省有关“工资权益保障服务站”建设要求,依托现有“信访超市+外送服务”体系,推动该区3个基层人社所全面进驻街道“信访超市”,引入劳动仲裁调解、法律咨询等专业解纷力量,“一站式”解决网格内劳资纠纷矛盾。试点以来,已解决50宗劳资纠纷,为160多名劳动者提供维权调解服务。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供稿)


我市实现市场主体开办“线上全程网办+线下全城通办”

  市市场监管局开启新设市场主体“线上全程网办+线下全城通办”新模式,实现企业开办线上无障碍“全程网办”、线下无差异“全城通办”。9月11日,注册地在江海区的企业在鹤山市领取了江门市首张跨区办营业执照。

  一、规范登记标准,打破办事地域差异。优化集成办事流程,统一事项目录,消除市场主体登记政务服务事项差异;统一申请材料标准,消除市场主体提交材料差异;统一业务流程,消除市场主体登记程序差异,做到全市文书材料相同、办理程序相同、审查标准相同。

  二、提供贴心服务,实现“线上全程网办”。将115项市场主体登记服务事项一揽子纳进网办事项,覆盖市场主体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等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实现登记事项“线上全程网办”。同时,在市、县两级上线推广“视频办”服务,为企业、群众提供远程“面对面+一对一”全景式导办服务。截至8月底,全市新设企业网办率达99.08%。

  三、促进联通共享,实现“线下全城通办”。规范“收件—流转—受理—审批—制证—送达”全过程服务标准,强化跨县服务事项联通和数据共享,打通县区联动实现渠道,实现新设主体“线下全城通办”。申请人在办理设立登记业务时,可在江门市辖区内任一政务服务大厅提交材料,业务窗口对提交的申请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申请人可在异地窗口“一站式”申请并领取营业执照,实现新设主体登记线下就近办、异地办。

  (市市场监管局供稿)


市激活退役军人“红色潜能”  为“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

  我市深挖退役军人“红色潜能”,引导支持退役军人投身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目前,全市1343条行政村(社区)现有退役军人“两委”干部1513名,占比18.4%,其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307名,占比22.9%,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江海区外海街道直冲村“兵支书”通过“众筹融资、集约用地筑巢引凤”的方式,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8年的不足200万元增至2022年的6310万元,增长超31倍。此外,全市共有2216名退役军人担任村(社区)网格员,约占8%,为智慧网格实践贡献力量。

  二、发挥“江门军创”优势,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出台《江门市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教育培训基地11个,举办全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在农产品推介活动、农博会等开设退役军人专区,筹建退役军人创业发展促进会,助推军创企业抱团发展,打造“江门军创”品牌。目前,全市退役军人注册市场主体超8400家,涌现出一批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能手。

  三、发挥思政引领作用,凝聚志愿服务力量。引导广大退役军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全市注册市县镇村四级“侨都星火”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1410支,实现“一村(居)一队伍”的工作目标。组织开展和参加了创建文明城市、清明祭英烈、爱心助考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参与志愿服务的退役军人超2.6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超8万小时。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稿)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四项措施  筑牢城市运行安全底线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强化防汛防风措施,高效应对“龙舟水”强降雨和台风等极端天气,筑牢城市运行安全底线。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和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划分内涝风险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逐步消除城市内涝点、管网空白区,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有效防范严重内涝积水及次生灾害。大力实施管网和泵站建设与改造工程,建成城市排水管道3058公里、城市排涝泵站58座,将应急排水能力提升至91万立方米/时。

  二、强化科技赋能实效,推动防汛排涝智慧化精准化。建成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城市排水信息化监管平台,联动三防、水利、气象等部门,及时掌握最新雨情、水情信息,加强排水管网、泵站与河湖水利设施的水位统筹调度,实现“大水与小水”联防联控和洪涝智慧化联排联调。突出重点隐患部位实时监测功能,安装易涝风险点视频监控33处、在线水位监测装置202套,改造智能窨井盖1000套。

  三、强化预警研判分析,及早排查整治风险隐患。根据强降雨、台风等预报信息,及时研判分析、应对处置风险隐患。突出重点市政设施风险防范,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对4个在用生活垃圾填埋场开展堆体、坝体稳定性评估,定时巡查,防止风险。充分发挥网格化巡查管控机制作用,全面清疏排水管网、雨水篦子,巡查城市公园的边坡、水体,以及主次干道行道树、路灯杆、广告招牌等设施,及时消除隐患。

  四、强化应急抢险调度,确保险情及时处置到位。组建党员先锋队、专业应急小分队,加强低洼易涝区值守,提前预置大型排涝车、移动抽水泵、冲锋舟等物资,提高三防应急响应能力。极端天气期间加大一线巡查频次,发现险情及时做好预警围蔽,组织开展路障清理、积水清排,快速恢复交通秩序。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