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007062431G/2023-00496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11-16
名称: 江府信息〔2023〕10期
文号: 江府信息〔2023〕10期 发布日期: 2023-11-17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江府信息〔2023〕10期

发布日期:2023-11-17  浏览次数:-

【高质量发展】

  ●市财政局全力支持制造业当家

  ●市统计局“四聚焦”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工作进展】

  ●台山市优化“一老一小”服务增进民生福祉

  ●开平市赤水镇打造“赤水优品”行政区品牌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创新质量融资增信方式 将企业质量“软实力”变成金融“硬资产”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打造零工特色驿站舒缓特色产业季节性用工难题


◆高质量发展◆

市财政局全力支持制造业当家

  市财政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支持“工业振兴”“园区再造”工程,加快发展省布局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政策引导助推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争取省级普惠性制造业投资奖励资金2242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事后奖励。落实工业互联网发展资金500万元,促进制造业开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培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项目。安排3000万元扩大“政银保”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支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技术更新升级,安排省市两级技术改造资金2.03亿元,支持52家企业项目通过开展技术改造,改善生产条件。对符合实施“小升规”的企业实施奖补政策,安排省市两级“小升规”资金6270万元,激励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发展。实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贴息,安排省市两级贴息资金664.6万元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夯实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基础。2023年我市共获得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88亿元,其中安排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超100亿元,加快建设完善园区生产生活性配套。按“资金投向相对集中,不撒胡椒面”的原则,用足用好省2022年安排的2亿元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推动总投资200亿元的中创新航50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江门基地项目落地建设。

  三、加大产业承接平台建设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今年前三季度争取到省级工信口专项资金7.52亿元,资金量位居全省第一,重点安排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企业技术改造等领域。积极探索专项资金“补改投”运作模式,用好省“1+N”产业转移政策,推动将2.4亿元首期资本金作为“种子”,市级层面通过国企自筹、基金配资等方式持续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充分调动主平台园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市财政局供稿)


市统计局“四聚焦”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统计局立足于本职工作,聚焦绩效评价、经济普查、入库纳统、统计分析等重点工作,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绩效评价,助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重新修订我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提升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牵头组织开展各县(市、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从考核结果中挖掘和剖析影响制约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短板及其根源,助力找准高质量发展发力点。

  二、聚焦经济普查,摸清全市“家底”。明确各部门普查工作责任,凝聚工作合力。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普及经普知识,为经济普查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8151名普查“两员”的选聘和培训工作,打造硬实力普查队伍。加强对基层的工作指导,与各成员单位共享数据超10万条,科学开展数据核查比对工作,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通过全面清查,全市采集上报普查对象数突破80万户,较“四经普”有明显提升。

  三、聚焦入库纳统,准确反映发展成效。加强对各县(市、区)、各行业企业的入库指导和培训力度,共同抓好入库入统工作。今年以来,组织入库相关培训8场,参训人员达到800多人次。目前,全市入库“四上”企业达392家,增长39.0%,增速全省靠前。

  四、聚焦统计分析,服务科学决策。优化统计分析服务,由事后分析向事前预警、事中监测、事后分析并重转变,优化月度、季度分析的框架,突出不同侧重点,进一步提升统计分析服务的精准度。定期与相关部门会商会办,开展经济运行预警分析,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工作建议,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市统计局供稿)


◆工作进展◆

台山市优化“一老一小”服务增进民生福祉

  台山市坚持为“老”持续健全养老保障服务体系,为“小”大力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织密照护服务保障网,提升民生福祉水平。

  一、聚焦“一老”,不断健全养老保障服务体系。推进“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模式,通过市医院选派医疗团队入驻养老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开设养老服务专区等方式,传统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实现“康、养、医、护”有机融合。目前,该市18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当地养老院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书,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市内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科,老年人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开通率达100%,设立“老人爱心岗”。加大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基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老年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等服务,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农村居家养老的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贴心、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关注“一小”,大力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将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纳入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作为民生工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大力推进。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机构创建活动,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示范单位,台山市健儿乐托育服务有限公司被评为第一批“江门市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单位”,通过示范带动,目前该市共有22家机构可提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拥有托位1261个。成立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依托该市妇幼保健院开展托育从业人员专业培训,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让家长“安心托育”。

(台山市政府供稿)


开平市赤水镇打造“赤水优品”行政区品牌

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开平市赤水镇大力整合本土优质特色农产品,以“赤水优品”行政区品牌建设为产业发展引擎,积极对接广东嘉士利集团、广东金箩米业、世界之康山楂醋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带动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助力开平争创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示范县。“赤水优品”行政区品牌2022年11月建立,由镇党委、政府主导成立的开平市拓优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实际运营,截至10月,今年营业收入已突破500万元,实现了当年上规入统。

  一、整合资源做好“特产”文章。按照“行政区品牌+产业集群”建设思路,整合本地优势资源,积极对接农业龙头企业,推动研发大米、麻鸭、禽蛋、山楂等农产品深加工产品,持续拓展全产业链,从农业单项生产环节向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产业集群。目前,已筛选出第一批十大类“赤水优品”,推出丝苗米、山楂醋、蛋制品等20多种产品,打造特色健康产品自主品牌,稳步提升产品价值。此外,积极参与垦造水田后期管护,推动撂荒地整治提升利用,与广东嘉士利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优品原料”供应合同,扩种稳糖米2500亩,今年预计“优品”企业可实现增收1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0万元,村民增收80万元。

  二、建设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效应,围绕农业资源禀赋,谋划建设镇级产业发展平台——2500亩水仔口健康食品产业园。一期项目已初见规模,累计完成招商总额超6亿元。争取上级产业扶持资金超2000万元,进一步延长大米、禽蛋产业链条,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近6000万元。

  三、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依托赤水生态资源优势,结合“魅力农旅”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重点抓好“赤水优品”文旅项目建设,目前已开发开平赤水红楼度假酒店项目,获评2022年度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在建项目2个,筹备项目10个。同时,加快推进利氏纪念馆建设,积极申报司徒梦岩祖居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休闲度假民宿开发”模式,串联镇内特色旅游景点和“赤水优品”服务点,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精品路线。

(开平市政府供稿)


创新质量融资增信方式

将企业质量“软实力”变成金融“硬资产”

  我市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质量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通过探索开展质量增信融资,积极引入金融“活水”赋能制造业当家。在2022年首推“侨都质量贷”特色金融服务的基础上,今年3月再次推出全省首个“质量贷”金融产品。该产品分类分级给予企业差异化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优惠,并在全国率先对首席质量官及其所属企业给予专属金融信贷扶持,同时探索引入政府风险补偿机制,减轻银行坏账的后顾之忧,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难题。截至2023年9月底,“侨都质量贷”白名单累计纳入质量品牌28类、品牌企业4428家次,累计发放质量金融贷款6亿元,白名单内企业贷款余额513.1亿元,同比增加91.78亿元;已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85%,同比下降15.86个基点,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金融动能、质量力量。

 (市市场监管局供稿)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打造零工特色驿站

舒缓特色产业季节性用工难题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创新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的零工特色站点,为求职人员提供“中午不休息、周末不打烊”的就业综合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市级零工市场1个,县(市、区)零工市场7个,就业驿站80个,开展零工招聘会、就业驿站活动日等活动33场次,为近1.2万人次提供各项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服务,促进群众就业606人次。针对每年10—12月新会陈皮产业链会出现开皮工、翻皮工、包装工等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专门在新会陈皮村建立“就业驿站”,打造陈皮产业零工特色站点,搭建线上线下平台,举办专场招聘会,为求职者带来优质好岗,有效舒缓产业季节性用工难题。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