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007062431G/2023-00516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11-30
名称: 江府信息〔2023〕11期
文号: 江府信息〔2023〕11期 发布日期: 2023-12-01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江府信息〔2023〕11期

发布日期:2023-12-01  浏览次数:-

【高质量发展】

  ●蓬江区高标准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凝聚人才力量赋能产业发展

  ●市财政局强化资金支持全力服务保障“百千万工程”

【工作进展】

  ●台山市三项举措让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

  ●恩平市打造森林“四库”推进绿美生态建设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三举措提升城市公园品质


◆高质量发展◆

蓬江区高标准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凝聚人才力量赋能产业发展

  蓬江区高标准建设广东江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提质增效,赋能地方产业发展。目前,产业园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3家,自开园以来累计营收22.49亿元。

  一、精准匹配引才需求。结合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鼓励园区内入驻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围绕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激光与增材制造等产业领域,以需求调研、定向寻访等精细化匹配方式,破解企业招才引智中的痛点、堵点,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支撑。

  二、优化供需对接功能。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优先导向,通过主题分享帮助高校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提前融入社会;组织入驻机构参加毕业生招聘会,搭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平台,持续做好做强引才就业保障。今年以来,多次在产业园直播厅开展“乐业五邑·就在蓬江”直播带岗云聘会,提供超250个岗位、1200人的招聘需求,在线浏览人数达50万人次。目前,产业园入驻机构发布招聘岗位超1000个,服务企业超400家,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才引进等服务近1000次。

  三、提升园区管理效能。按照“一园多能、融合发展”的理念优化园区管理,一方面提升专业服务标准,采取“深圳专家顾问+江门本地运营团队”合作模式,邀请专家团队及项目顾问,从产业发展战略、创新创业服务、人才政策创新、招才引智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规范管理制度,优化企业入驻和退出机制,从入驻机构评估、日常管理、评价退出三个方面完善产业园管理制度,通过专家团评审的方式提升园区招商成效。

(蓬江区政府供稿)


市财政局强化资金支持

全力服务保障“百千万工程”

  市财政局强化财政政策支撑和资金统筹支持,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抓紧抓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一、聚焦要素支撑,完善县级财力保障机制。积极配合省建立县级财力保障机制,及时下达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和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19.16亿元,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积极争取省对江门转移支付资金和政策支持,提高对江门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政策分类分档补助标准,增强县级财政保障能力,今年1—10月,上级下达江门转移支付资金同口径增长9.8%。加快出台“百千万工程”财政配套支持政策,强化资金要素保障。

  二、统筹资源配置,完善财政支持保障机制。优化专项债投向配置,截至10月底,我市共获得2023年新增债券额度189.4亿元,重点投向“百千万工程”相关项目。加大财政资金同向投入,今年以来市级统筹安排省市涉农资金7.31亿元,保障“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采用“大项目+清单”模式,全市统筹资金超10亿元推进基层治理资金统筹整合。

  三、创新财政金融联动,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出台降费让利等奖补政策,对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费率不超过0.8%的给予担保费全额补贴,推动省农担机构在江门设立县级办事处。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改造等县(市、区)“百千万工程”重点基础设施、产业领域项目,目前共有7支政府投资基金,投资规模达9.08亿元,已投资45个项目。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将“信易贷”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累计成功贷款笔数、贷款金额等相关指标作为财政资金存放的参考依据。推动广佛江珠城际铁路项目获批利用亚投行贷款4亿美元,开拓了广东省与亚投行的首次合作。

  (市财政局供稿)


◆工作进展◆

台山市三项举措让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

  台山市从提质整治、主题营造和文旅融合发展三方面发力,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和利用,让历史文化街区在烟火气中“活起来”。台城历史文化街区商圈入选第四批广东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名单,成为全省首次入选的县级市商圈。

  一、启动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提质整治工程。通过道路改造、建筑修复、环境升级、设施完善、形态活化、文化挖掘六方面措施,完成台城2个历史文化街区40条街的全方位综合治理和品质提升。深度发掘各街区文化历史特色,串联区域内历史建筑、侨乡文化展示和旅游服务景点,展现台山独特的侨乡文化特色和民国风情。加强历史建筑的普查、认定工作,大力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将22处历史建筑纳入《台山市历史建筑名录》。

  二、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唐人街”主题营造。促进华侨文化与唐人街风貌在历史街区交织互融,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结合唐人街文化凝聚商贸文化、华侨文化、骑楼建筑文化等特色,营造“历史街区—唐人街”独特风貌,并辐射带动周边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盘活闲置商铺,打造非遗文化网红体验区。

  三、文旅融合发展激活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加强品牌旅游线路建设,积极融入湾区文化游径体系,以历史及资源为纽带,以游径为“线”,串联台城人工湖、宁城公园、骑楼洋楼、历史文物建筑、侨乡文化展示场所等景点,打造集休闲、购物、观光于一体的靓丽侨乡风景线,推动现代生活和历史文化相遇。同时,借助影视热度,通过设计并打造60处取景地打卡点、推出4条主题旅游线路、开通旅游交通专线、组织开展“狂飙”摄影大赛、组建志愿讲解队伍、制作取景地手绘地图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激活历史文化街区与老商业圈活力。

(台山市政府供稿)


恩平市打造森林“四库”推进绿美生态建设

  恩平市打造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森林“四库”,统筹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力推进绿美生态建设。

  一、强化资源保护,推动“水库”提质增效。全面推行林长制,抓好水库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近年来投入1.8亿元回收锦江水库等第一重山商品林4万亩,转为生态公益林管理,夯实恩平绿水青山底色。通过森林涵养,目前已有水库83个、水库集水面积686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31亿立方米,锦江水库常年水质均为Ⅰ类。围绕“好山好水出好植物”加强保护,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原始次生林七星坑原始森林陆续发现陈氏异药花、辐冠苣苔等极具科研价值的植物新种。围绕“好山好水出好项目”加强谋划和招商,加快建设江门水都产业园,恩州山泉水生产基地正在动工建设。围绕“好山好水出好鱼”加强培育,推动墨瑞鳕鱼、刺鳅、似野结鱼、罗氏虾等高端淡水渔业发展,成功创建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二、深化生态变现,推动“钱库”多元增收。建立“一库一贷一中心N种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破解森林“钱库密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目前,已整合存入林地15.4万亩、撂荒地1.31万亩、水田0.42万亩,“绿色金融贷款”获授信235亿元,8个“生态变现”项目已落地。积极擦亮“中国天然氧吧”名片,打造“来恩平,我氧你”生态旅游特色品牌,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接待游客75.5万人次、增长183%,旅游总收入3.8亿元、增长170%。

  三、培育林下经济,推动“粮库”扩面增产。深挖林地空间资源,用好137万亩森林,因地制宜探索林下经济模式,积极“向森林要食物”。大力发展特色林果、林药,推动沙湖、牛江、君堂等镇联合打造广陈皮园。积极开展商品林改造,大田、良西等镇打造10万亩高产高效油茶林示范基地,那吉、大田等镇利用1万亩林地种植茶叶。发挥森林改善土壤、涵养水源作用,守住耕地红线,促进粮食增收增产。

  四、持续增绿扩绿,推动“碳库”扩容增量。聚焦“双碳”目标,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为抓手,持续提升森林固碳能力。开展“侨心林”等义务植树活动,提前完成年度林分优化及森林抚育提升2.5万亩任务,营造、修复红树林10.9公顷、补种抚育3公顷。目前,恩平林地面积达137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6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4.1%。抓好林业碳汇资源储备,2023—2035年,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7.9万亩,大径材培育1.5万亩;创新实施森林碳汇开发,探索利用5600亩镇海湾红树林、1万亩七星坑低效林的林分改造等开发“碳汇”产品。

(恩平市政府供稿)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三举措

提升城市公园品质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推行一套公园体系、两大建设模式、N种业态赋能的“1+2+N”模式,有力提升城市公园品质,塑造“山、水、文、城”共融城市风貌。目前,已建成各类公园1801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89%、绿地率达40.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20.39平方米,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一、坚持系统构建,打造均衡分布公园体系。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公园绿地分类分级管理,实现城区、圩镇、村居公园全覆盖。通过在新旧城区科学布点,推动城乡绿廊线性串联,将大中小公园结合成群,构建“公园—绿廊—公园群”有机融合、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公园体系。

  二、推行两大建设模式,开辟“增绿”“添美”新路径。优化新城区绿化布局,按照“绿色空间+公共设施+住宅商圈”时序进行建设,充分利用绿色空间、河湖水岸,以大型综合性公园为中心,在周边配套学校、社区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居民住宅区、商业街区。比如,蓬江区园山湖公园与天沙河碧道连为一体,江海区城央绿廊将儿童公园、釜山公园、下沙公园、外滩湿地公园串珠成链,新会区梅江农业生态园以荷塘湿地、葵林风光、花海碧道等本土特色打造枢纽新城生态圈,形成“城在园中、路在绿中、人在画中”优美景象。推动老城区“增绿”改造,结合“三旧”改造项目、老旧社区补短板工程,利用街头巷尾的废弃地、边角地、房前屋后等“见缝插绿”,融合历史文化、党建等元素,建设小而精、优而美的“口袋公园”47个,基本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打造便捷、亲切、实用的绿色活动空间。

  三、突出业态赋能,激发城市公园新活力。持续推进公园主题化建设,统筹景观建设与生态修复、生态功能与文化功能等关系,通过留大树、去灌木、补草皮等方式,释放更多公共绿地空间。在东湖公园、兰石公园等10个城市公园探索竖向改造、植物优化,科学配置草坪花卉,有效发挥城市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试点开放共享城市公园绿地,因地制宜提供露营地、野餐点,配套建设直饮水、衣帽架、垃圾收集点等各类服务设施,开展草坪露营、放风筝等活动,满足市民亲近自然的需求。引入多种业态,建设图书馆、科普馆、咖啡厅、露营地、儿童乐园等,创办“星期六·东湖里”草坪音乐会等活动,提升公园绿地环境魅力。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