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
●我市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全力服务制造业当家
●市国资委积极推进国企央地混改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鹤山市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百千万工程”建设
【工作进展】
●我市创新实施“湾区社保通”工程深化与港澳民生融合
●我市水库移民资金绩效评价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我市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
◆高质量发展◆
我市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全力服务制造业当家
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完善首席质量官培育、聘任、履职、管理激励等工作机制,培养质量领军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截至2023年12月上旬,全市累计2036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任命了首席质量官,大型、中型、小微型企业覆盖率分别为79.3%、73.8%、60.1%。
一、政策支持,强化首席质量官培育。印发《江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十三部门关于深化落实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的通知》,出台19项举措鼓励企业培育壮大质量专业人才队伍。着力加强培训,今年以来共举办企业首席质量官线下任职培训和专题培训4期、线上培训5期,培训首席质量官和质量管理人员684人次;上线首席质量官课程,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企业质量从业人员随时随地参加学习培训。
二、金融激励,提升质量人才获得感。全省率先推出“侨都质量贷”金融产品,全国率先对首席质量官及其所属企业进行信贷支持,26家已任命首席质量官的企业共获得6.4亿元贷款。在质量品牌荣誉白名单内的企业申请“质量贷”时,不仅企业可享受“质量贷”产品优惠,企业的首席质量官个人还可享受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优惠、租赁住房定制产品、购车出行服务等定制化的专属金融服务。建立企业首席质量官人才库,首批171人入库,支持首席质量官参与人才认定、评奖评优等活动。
三、变革创新,树立质量管理标杆。激发首席质量官企业“质量第一人”的创新活力,带头开展质量攻关、技术研发、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全面提升质量效益和水平。今年共认定海信空调、富华重工等4家企业为质量提升创新中心;李锦记的《对标全球法规标准,建立追求零风险的源头管理模式》、雅图仕的《空中物流工法》2个案例入选广东省企业首席质量官质量变革创新典型案例,其中李锦记案例同时入选市场监管总局典型案例。
(市市场监管局供稿)
市国资委积极推进国企央地混改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市国资委持续推进央企与地方国企的股权合作,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导市属国企市交建集团成功并购资产超20亿元的江门市江顺电力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其控股股东。这是市属国资近年来体量最大的企业并购,刷新了市属国资国企央地混改合作的速度,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助推市属国企转型升级。市交建集团通过并购壮大了市属国有资产规模,预计2024年将带动市属国企营收增长超16亿元,总利润增加近5000万元,壮大工程建设施工板块,助力江门发展集团和市交建集团提升主体信用评级分别至AAA、AA+,降低企业筹资成本,理顺国资体系股权与管理权。
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央地合作、资源联动,布局绿电绿证交易、光伏并网、合同能源管理、零碳园区等新赛道,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机。市交建集团、江顺公司合资成立的绿能公司与93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提供20.4万张绿色电力使用证明的合同,其中与20家江门企业签订绿色电力使用证明2.54万张,共减少碳排放1.35万吨,服务出口产品价值1.265亿元,有效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三、央地合作提升市属国企综合实力。通过并购江顺公司,为市属国资新增专业技术人才近2000名,增加输变电工程专业承包一级等各类资质79项,壮大了企业的规模和人才队伍,带动市交建集团业务拓展至广州、阳江、东莞等13个省内城市以及海南、云南、贵州等省外市场,实现补链延链强链。
(市国资委供稿)
鹤山市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百千万工程”建设
鹤山市广泛发动企业、科研院校、侨胞乡贤等力量,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全面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热烈氛围。
一、找准村企共建联结点。实施“百企兴百村”行动,组织69家企业与34个村(居)开展结对共建。加强产业扶持,统筹村企间的关联度和匹配性,帮助结对村发展特色产业;比如,东古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与古劳镇下六村建立定向种植基地,整合33亩撂荒地种植黄豆、辣椒等农作物,收成后全部定向供给该公司,预计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年。加强就业扶持,发动企业为结对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比如,源林生态乐园在宅梧镇漱云村建立人才驿站,带动60名村民就业。加强基建扶持,运用政府自筹、申请专项债券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县域“白改黑”道路工程;2022年以来,共完成66公里农村道路“白改黑”,其中企业捐赠31公里,惠及群众超10万人。
二、用好高校专家资源库。积极对接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科学院,梳理帮扶需求清单,把合作共建落到具体项目上,推动“双百行动”落地落实。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参与鹤山源林中学规划设计,广东省科学院多次到博盈特焊、世运电路等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对接,广州美术学院安排专业团队为鹤山农村“赤膊房”美化行动制作多套农房外立面设计方案。做好高校对接保障服务,安排12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加速器和136套人才公寓,为结对高校驻鹤团队提供优质工作环境、生活保障。
三、搭建侨胞乡贤连心桥。发挥侨资源优势,今年以来举办“华商赢在侨乡(鹤山)行系列活动”等侨商返乡交流活动20次,邀请香港鹤山同乡会、澳门鹤山同乡会等社团考察交流17次,引导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关注支持“百千万工程”建设。比如,鹤山澳门同乡会五星籍乡亲捐赠20万元,在鹤城镇三堡河五星驿站打造非遗展示街,供村民出售本地特色产品,预计为村集体和当地村民增收10万元/年。发挥乡贤地熟人熟事熟的优势,建强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思乡楼、祠堂等协商议事点,吸纳30名华侨华人、归侨侨眷进入涉侨纠纷调解员队伍,推动乡村管理从治理走向自治。
四、凝聚青年人才新力量。组建“市+镇+高校”的青鹤联盟架构,成立15 个“青鹤联盟”分部,加强对青年学子的思想引领、乡情教育和政策宣传。引导青年下乡返乡兴乡,举办“青鹤归巢”大学生调研大赛,共71名青年大学生参加,形成12篇调研报告,为“百千万工程”提供青年智慧力量。打造覆盖鹤山城乡的37个青年创业金融服务站,为超3000名创业青年提供专业服务,累计发放支持创业经营的贷款金额5.27亿元,帮助1000余名青年缓解创业初期资金筹措难题。
(鹤山市政府供稿)
◆工作进展◆
我市创新实施“湾区社保通”工程深化与港澳民生融合
我市整合全流程网办、跨区域通办和视频办数字化功能,打造江门事跨境办、湾区事方便办的“湾区社保通”特色品牌。
一、全国率先建设港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点。从2020年起,依托澳门五邑同乡会、香港五邑总会等港澳社会组织,以及社会保障卡合作银行等资源,在港澳地区建立31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点。港澳居民可在服务点的自助服务终端办理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打印社保参保凭证和查询社保参保信息。目前,服务点已累计服务7000多名港澳居民。
二、上线全国首个湾区社保通“视频办”功能。以“视频办”服务方式融合线上线下资源,专席人员实时响应,有效突破实体跨境政务服务网点数量限制,实现港澳居民在港澳地区享受与江门市民同等社保服务。目前,17项市级社保经办服务事项已进驻广东政务服务网视频办服务专区,涵盖资格认证、信息变更、失业保险金申领等方面,实时提供咨询、业务资料预审、网办指引等服务。
三、建设“湾区社保通”服务专窗。依托省政务服务网“湾区社保通”专区、“粤智助”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在全市各级社保经办服务大厅设立14个“湾区社保通”服务专窗,已为超100名澳门居民提供澳门社会保障协同服务。持续推进社保业务湾区通办,深化社银合作,利用“粤自助”等自助服务终端设备将社保服务延伸至全市1324个村(居),实现77项社保业务跨域通办、全流程网办,18项社保业务全省通办、线下通办。
四、推广“湾区社保通”网办专区。在产业园区、合作银行等设立“湾区社保通”网办专区,方便港澳青年办理社保业务;在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区建立中小微企业社保首席服务联络点,为港澳青年“点对点”提供专属服务,解决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社保局供稿)
我市水库移民资金绩效评价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2022年度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绩效评价结果近日公布,江门市获评“优秀”等次,连续三年在全省绩效评价中排名第一。我市用好用足移民扶持资金,大力开展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十四五”以来重点改造移民村200多条,建设美丽家园项目270多宗,累计补助5680万元扶持开展移民户生产经营项目4.4万宗,移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至2.26万元,先后建成大沙镇大塘面村、马冈镇六圩村、苍城镇新村等一批水库移民“样板”村,广大移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市水利局供稿)
我市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
自2022年12月广东省全域启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以来,江门市数字人民币发展迅速,推广力度和群众接受程度日益增强,参与试点的用户、商户交易规模持续增长,落地了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交通、政务缴费、代发工资等多种通用场景。其中,积极推动数字人民币在退税缴税、电费燃气费等公共领域的应用;在公交线路上布放数字人民币支付二维码,市民可通过数字人民币APP扫码乘车;落地江门智慧停车数字人民币缴费场景,覆盖全市2万个停车位;在多家连锁商家、约200家连锁药店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渠道,不断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截至2023年10月,江门市数字人民币流通总量排名全省第五,流通笔数285.24万笔,流通金额达2.13亿元;个人钱包开立数量排名全省第六,共61.33万个。
(中国人民银行江门市分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