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建立健全“五大机制”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市交通运输局全力做好春运保安全保畅通保服务工作
●市贸促会提升服务水平助力企业拓市场
●市供销社强化烟花爆竹全链条安全监管
●新会区崖门镇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省级典型镇
●开平市赤坎镇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中心镇建设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建立健全“五大机制”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建立健全产值提升、资质补强、产业融合、市场净化、金融扶持“五大机制”,推动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市建筑业实现总产值511.45亿元,增长19.3%,排全省第3。
一、建立健全产值提升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分析、解决发展弱项,每季度通报建筑业发展情况,促进各县(市、区)争先进位。开平市产值占全市52.3%,鹤山市、蓬江区、新会区产值增速均超30%。
二、建立健全资质补强机制。实行“内优外引”策略,积极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大力招引外地大型建筑业企业,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指导帮扶满足条件的企业加快提升资质等级。近三年,共招引6家央企、国企及外地强企在我市落户成立一级资质公司,全市具备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达41家,增长50%。
三、建立健全产业融合机制。在房地产领域,优化商品房预售管理机制,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选择本地建筑业企业施工总承包。在制造业领域,建立市重点招商制造业项目与建筑业联动对接机制。2023年我市建筑业企业承接房地产、制造业项目合同总额达199亿元,占全市合同总额的52.5%,市场份额提升15.9个百分点。
四、建立健全市场净化机制。建立健全建筑业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将信用评价成果与招标投标、动态监管、扶优扶强挂钩,实行差异化监管。推行招投标异议投诉快速处理机制,全市招投标投诉数量大幅下降。深化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的“两场联动”检查,建立市、县两级常态化联合检查模式,严厉打击挂靠、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建立健全金融扶持机制。搭建“政银企”“政保企”合作交流平台,借力银行、保险机构,帮助企业缓释资金压力。引导保险机构创新保险产品,单个项目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保险费用由15万元降至5万元。创新建筑业金融产品,引导我市金融机构向50家建筑业龙头、种子施工企业加大授信,2023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江门农商行对我市建筑业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超100亿元。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供稿)
市交通运输局全力做好春运保安全保畅通保服务工作
据预测,我市2024年春运期间预计发送旅客412万人次、增长6.6%。市交通运输局围绕“保安全、保畅通、保服务”,落实落细春运各项保障措施。
一、科学安排运力。全面分析研判客货流量、人流聚集点、交通堵点和安全风险点,指导客运企业深入开展走访调查,摸清辖区学生、务工人员包车、订票需求情况。春运期间,全市计划投放客运车866辆34117座、公交车1604辆、客船17艘2106座,储备应急运力车辆79辆、客船7艘991座,确保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二、全面排查隐患。深入排查“人、车、路、企”风险隐患,加强路网运行监测,重点强化边施工边通行路段的安全监管,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对重点运输企业开展安全隐患大检查,利用大数据落实涉牌涉证涉毒、精神病重症患者、“失驾”重点人员隐患“清零”。
三、优化交通组织。督促指导辖区13个高速公路路段67个收费站落实“一堵点一方案”、“一站一策”、复式收费、互借车道、配备移动收费终端等疏堵保畅措施,加强13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交通组织管理,在有条件的服务区采取对向互借(潮汐式)措施疏导车流。落实疏解保畅措施,加强公路拥堵点巡查值守,强化路警联动巡查,落实高速公路异常停车“五快”工作机制,确保“见人见车”快速疏导交通。
四、规范市场秩序。结合春运出行规律和车流量特点,科学制定执法计划,利用重点车辆稽查布控系统加强数据研判,实施精准布控。结合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百日行动”等工作部署,持续加强夜间、周末等重点时段的执法力度,严查危险品违规运输、非法营运、客运班(包)车违规经营、货车车辆超限超载等违法行为。
五、加强服务管理。优化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积极推行“服务区+”“司机之家”“爱心驿站”共建共享新模式,为旅客提供有休息、有充电、有淋浴、有药品、有饮水、有志愿服务及临时停车便利的“六有一便利”便民服务。全市高速公路、国省道充电桩共计111桩185枪开放运营。
(市交通运输局供稿)
市贸促会提升服务水平助力企业拓市场
市贸促会创新出证认证工作,实行“在线咨询、网上申办、快递收件”,协助企业解决国际商标注册、产品国外认证及备案等问题,助力企业用好RCEP等自贸协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023年签发一般原产地证明书13108份、增长3.47%,涉及出口金额约12.4亿美元;签发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明书3273份,涉及出口金额约1.5亿美元,分别增长14.76%、31.45%。
一、优化办证流程。原产地证书业务实现“企业在线申领—贸促会终端审核—企业自主打印”全程线上办理,企业足不出户即可申领原产地证书,大幅提升办证效率。自2023年11月1日起,取消原产地企业注册备案事项,对于已经完成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的企业,延用“两证合一”注册方式不变,企业可直接使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登录中国贸促会原产地证网上签证系统,申办原产地证书;对于未完成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且未在贸促会进行过原产地企业注册备案的企业,向当地贸促会提交完整准确填写的《声明》及相关佐证材料后,即可申办贸促会原产地证书。
二、细化服务举措。建立江门市RCEP企业服务中心,依托贸促会对外签证点、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等,结合“互联网+”,建立服务中心线上+线下受理、多部门联动办理、7×24小时在线的服务机制,为企业走向RCEP成员国市场、RCEP成员国企业进入江门市场,提供国际物流、展贸展会、普惠金融、涉外法律等全链条全流程“一站式”专业化服务。该中心以全省第2名的成绩获评为首批省级RCEP企业服务中心。
三、加强宣讲培训。2023年举办经贸形势分析会以及专题培训班35场次,有效帮助企业了解当前经济形势,掌握优惠原产地规则的相关政策,把握市场动态,提升经营管理及涉外风险防范能力,助力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到更多优惠。
(市商务局供稿)
市供销社强化烟花爆竹全链条安全监管
市供销社切实加强烟花爆竹全链条安全管控,全力保障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目前,市供销社系统经市应急部门批准的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共有4家,配送零售网点198个。
一、加强储存环节风险管控。严把烟花爆竹产品进货质量关,确保进入仓库的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根据核定存药量、进出库登记表、期间存量盘点等对烟花爆竹仓库的库存情况进行严格检查,防止超量存放。严格执行分类、分堆存放,严禁超高度堆垛。落实烟花爆竹出仓流向登记,建立可追溯制度。强化出入仓库人员及车辆登记工作,每日早、午、晚3次对仓库内外设施设备进行安全巡查。
二、加强装卸运输风险管控。烟花爆竹装卸人员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出入库装卸、配送至零售点。加强驾驶员和押运员安全教育,押运员除严格执行监督运输过程中的货物、车辆安全职责外,还负责监督驾驶员驾驶状态,杜绝司机疲劳驾驶、超速、超载等现象,确保运输安全。
三、加强销售安全风险防控。要求批发企业配送前对零售点经营许可证进行查验,配送药量不超过核准药量。经营者持“烟花爆竹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证上岗,按规定健全流向登记,确保每件烟花爆竹产品的销售去向都能准确查询。零售点落实烟花爆竹不得与其他商品混放、在销售点外销售,并做好防水防潮等安全措施。零售点每日向批发企业报送烟花爆竹存储量,确保库存数符合安全标准。对临时烟花爆竹零售点,在临时零售期限结束后,批发企业及时回收剩余的烟花爆竹产品。
四、加强燃放安全风险防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群众对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的认识,引导市民到燃放区文明、安全燃放。协助相关部门制作宣传资料和安全燃放指南,做好燃放区的人流管控,确保燃放安全。
(市供销社供稿)
新会区崖门镇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省级典型镇
新会区崖门镇围绕建设江门深度对接湾区的省级中心镇典型镇、省级美丽圩镇典型镇、省级生态文旅及全域旅游特色镇的发展定位,努力打造江门通江达海、山海连城的产城融合省级典型镇。2023年,崖门镇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在2023年全国千强镇榜单中排名724位,较2022年上升58位。
一、坚持制造业当家,壮大镇域经济。聚焦“两平台四产业”,做大做强新一代电子信息、海工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四大产业链,锚定深江经济合作区、海工装备及海洋信息产业园两大产业平台,着力加快产业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紧密对接广佛莞深开展招商引资。2023年实现经济总量75.72亿元、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52亿元、增长10.7%,工业投资完成25.96亿元,省、市、区9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53亿元。
二、强化风貌整治提升,建设美丽圩镇。加强建设规划,圩镇客厅、“一主一副”街区等项目基本建成,圩镇入口、美丽河道全面提质,综合文化街区60%以上商户实现转型。推进崖门渔港产业振兴及基础设施综合提升工程,银洲湖高速建成通车,镇内路网逐步提升。实施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农房“微改造”成效渐显。
三、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打造坑口格木侨情、仙洞文化古圩、南合文明示范、横水富硒产业带、京梅蔡李佛功夫侨村、印象崖南·浪漫渔港、古兜温泉康养等七大示范,全镇17条行政村实现美丽蝶变。利用7.5万亩富硒国家认证土地优质资源,打响“崖硒八宝”、甜水萝卜、崖门水蟹等渔农特产品牌,发展壮大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23年,总收入超过50万元的行政村16个,超过100万元的行政村9个,所有行政村村级经营性收入均超过2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724万元、增长8.63%。
四、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文旅繁荣。整合红色阵地,推出“红色共享路线”;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规划形式多样的主题旅游线路。高水平办好“四季节庆”,成功举办首届“活力新会·潮玩崖门”消费节、第十一届甜水萝卜节、“少年中国说”2023狮王邀请赛等活动,2023年全镇旅游业收入1.13亿元,累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先后获评“江门市乡村旅游示范镇”“广东旅游特色镇”“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等称号。
(新会区政府供稿)
开平市赤坎镇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中心镇建设
开平市赤坎镇立足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中心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侨乡文旅产业,推动赤坎镇、红溪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村名单,树溪、红溪、永坚村入选省“百镇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建设赤坎华侨古镇,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运营赤坎华侨古镇,运营业态106家,设置文艺市集、醒狮表演、龙舟、皮划艇和桨板等体验项目,推出“赤坎早茶客”、龙舟宴等特色餐饮,逐步构建文保展示、非遗作坊、主题酒店、精品民宿、特色餐饮、文创手信、文艺表演等复合型业态,推动消费业态升级。组织泮村灯会、赛龙舟、醒狮、粤剧等以侨乡文化为主题的非遗文化活动进古镇巡演,承办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活动、“中国侨都·红线女粤剧艺术周”、第一届区域品牌博览会、2024开平市元旦跨年焰火音乐秀等大型活动,打响具有侨乡风情的文旅品牌。2023年接待游客约252万人次。
二、建设赤坎新区,打造美丽圩镇样板。以“保老城再现古镇辉煌,建新区融合产业发展”为总体思路,高标准建设赤坎新区。持续开展圩镇风貌塑造和侨乡文化建筑营造,建立美丽圩镇建设项目分布“一张图”,已完成德业路美丽示范主街、公福亭至镇政府路段两侧房屋外立面提升样板工程、赤坎规划展示服务中心(圩镇客厅)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国道G325线红溪段美丽乡镇入口通道、邻里中心首层农贸市场、潭江碧道古镇东侧河段改造提升、文体服务中心绿美生态小公园等项目建设。完成安置房、开平市第二人民医院、赤坎镇中心卫生院、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古镇大道、污水处理厂扩容及新区污水管网(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大大改善群众居住生活、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条件。引进投资1.6亿元的“梦回开平·侨海华韵”夜经济项目,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古风文化氛围的主题街区。
三、建设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人居环境整治,投入1.4亿元,完成古镇周边35条自然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助推“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入选“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在古镇周边见缝插绿新增种植树木超3600棵。组建7个村委会的强村富民公司,整合村边建设用地、闲置农房、农田等乡村特色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实施企业结对帮扶,积极引导开平市建筑产业联盟(企业)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与3家建筑业企业开展结对帮扶,落实资金600万元,完善镇村基础设施建设。
(开平市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