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007062431G/2024-00194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4-04-16
名称: 江府信息〔2024〕3期
文号: 江府信息〔2024〕3期 发布日期: 2024-04-19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江府信息〔2024〕3期

发布日期:2024-04-19  浏览次数:-

  【工作进展】

  ●我市强化金融支撑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国资委积极盘活低效闲置资产助力市属国企发展提质增效

  ●市供销社持续拓展为农服务助推产业发展

  【基层动态】

  ●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深化产业融合发展

  ●新会区大力推进八镇联动促进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

  ●台山市台城街道打造四季花海赋能乡村振兴


◆工作进展◆

我市强化金融支撑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市充分发挥金融资源要素保障作用,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一、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我市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2023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312.05亿元,增长7.2%,占全市GDP比重7.8%;至2023年末全市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同比上升9.89%。用好再贷款等多项政策工具并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县域经济和“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2023年撬动银行机构向县镇村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优惠贷款资金96亿元,同比增长超10%,惠及经营主体近9000家。至2023年末,涉农贷款余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余额排名全省第三,同比上升15.7%,余额占贷款总额的34%。

  二、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制造业当家工作力度,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元并持续保持高于全市贷款增速,2023年度我市争取省制造业企业贴息政策金额排全省第3,获贴息金额达1300万元,惠及企业337家。由农业银行牵头组建银团,为省重点项目赤坎华侨古镇项目提供40.5亿元支持,目前已基本完成贷款投放,并积极协调银团调整项目还款计划,当年还款计划由1.5亿元调降至1000万元,有效降低企业经营压力,项目一期顺利实现运营,2024年春节假期8天累计接待游客34万人次。

  三、发力推出多款特色涉农金融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围绕新会陈皮、大米、茶叶、鳗鱼、马岗鹅、禽蛋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标准化+个性化、短期+长期、线上+线下”全产品融资体系,助力打造“江门优品”。比如,鹤山农商行推出“渔悦贷”“茶叶贷”等特色三农信贷产品,与古劳水产养殖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重点支持本地水产养殖及茶叶产业发展壮大,惠及企业超300户,贷款余额达2.75亿元;广发银行江门分行通过“跨区联动超长期银团贷款”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单体连片规模最大“渔光互补”一体化项目——“台山海宴镇 200MWp 渔业光伏发电”项目,累计提供固定资产项目贷款 6.39 亿元。

  四、着力运用数字手段延伸金融服务触角。积极拓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推动数字人民币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交通、政务缴费、代发工资等领域的应用。截至2024年1月,我市数字人民币流通总量排名全省第六,流通笔数384.76万笔,流通金额达12.35亿元。成功打造15个广东省移动支付示范镇和1个精品示范镇,对辖内商户收款设备进行移动支付升级改造,普遍实现移动支付“一码通用”,满足了不同公众使用不同支付App付款的偏好,为广大市民提出安全、便捷、高效的现代化支付服务。

(此信息已报送省政府办公厅)


市国资委积极盘活低效闲置资产助力市属国企发展提质增效

  市国资委坚持分类指导、综合施策,推动市属国企盘活低效闲置资产,释放发展新动能。2023年,成功盘活资产39项,盘活物业面积约15万平方米,贡献收入超10亿元。

  一、“一产一策”盘活资产通过开展市场调研、召开资产推介会等方式,“一产一策”盘活大宗资产。比如,租售并举,将育德公馆2至12层公寓整体盘活;公开竞拍,新会汽车总站旧址“三旧”改造地块溢价超1.5亿元。

  二、整合重组提高效能整合4家建筑规划公司为勘察设计集团,推动1家企业扭亏为盈。整合6家国有老牌物管公司为江发服务公司,新增服务项目超70个,物业服务板块营业收入突破5000万元,净利润约415万元,同比增长75.4%。重组8家资产管理业务企业为江发资产公司,2023年节约运营成本约100万元。

  三、创新激活招商潜能。突破“租售”传统模式,结合侨乡文化资源优势和“狂飙”热度,携手岭南商旅集团在长堤风貌街打造精品高端酒店。创新采用“建设—出租—回购”模式,与深圳丁旺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新会区大泽镇产业园项目,力促资产运营和产业招商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商业名片。

(市国资委供稿)


市供销社持续拓展为农服务助推产业发展

  市供销社以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为主线,聚焦网络化布局、专业化服务、合作化联农、数字化赋能,全方位推动为农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注重网络化布局。健全农资农技流通服务网,建成3个农资储备仓、424个基层农资经营服务网点,组建5支农机农技服务队,做好绿色农资储备供应和农机农技服务响应。提升冷链流通服务网,建成6个大型公共型冷库、5个县域冷链物流储配中心和15个镇村冷链物流储配仓、20多个田头冷库,总库容量达19.5万吨。打通农产品产销对接网,建成9个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10家农产品旗舰店、90家社区连锁店、4家直供配送平台,农产品年配送营业额近4亿元。完善日用消费品流通网,建成8家消费品经营企业、520个消费品经营网点,打造集电商销售、物流配送、金融代办、农资农技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服驿站29个。

  二、注重专业化服务。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试点,以“县域服务平台+乡镇服务站+村助理+农户”模式,推广统防统治、土地托管、撂荒地复垦等种植全链条农业社会化服务,年服务面积近600万亩次。全省率先实现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组网运营,打通马铃薯、鳗鱼、禽蛋等特色产业全程冷链服务,冷链服务年营业额13.87亿元、增长415.2%;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开平)优质农产品供应及出口基地,开设线上线下江门名特优新农产品馆,加快“土特产”发展。

  三、注重合作化联农。壮大基层联农组织,完善7个县域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分类升级改造59个镇级基层社,新建村级社15家、助农服务平台(中心)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镇村农服驿站29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3个,联结农户4万户,开展“1个县市+10个乡镇”“社村”合作助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育强社有企业,组建全省首个省市供销社股权合作的江门市供销集团,建立农业生产社会化、农产品流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三大业务子公司,做强全市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

  四、注重数字化赋能。在台山等粮食主产区应用“粤供销农服”,实现4个镇共12万亩水稻田数据全覆盖,提升生产机械化水平,促进农药化肥减量。在6个大型公共型冷库推进冷链物流园区数字化管理,提升冷链仓储、物流、交易一体化运营效率。搭建新会陈皮产业园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开展智能化监测和质量安全溯源,服务柑农7000多户。全面开展数字供销试点,新建42个“供销D站”数字平台,搭建高效便捷的产销对接新渠道。

(市供销社供稿)


◆基层动态◆

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深化产业融合发展

  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杜阮凉瓜的核心产区,近年来,该村通过做大乡村市集、搭建凉瓜大棚、引进凉瓜加工厂、办好产业服务公司等方式,大力发展“凉瓜经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先后获评广东省“一村一品”专业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等称号。

  一、突出产业特色,建“富民”堡垒。组建凉瓜合作社,进一步打通凉瓜种植、产品加工、研发、销售等产业链上、中、下游各领域和生产销售环节,做大做强集体经济。目前,上巷村凉瓜种植户由原来的26户增至68户,种植规模由零散种植扩大到135亩,年产量提高到10万斤,销售价格上升到每斤15元左右,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59万元,五年之内翻了近两番。

  突出产业提质,“兴业”之路。成立产业服务有限公司,聘请乡村产业“CEO”,围绕种植、加工、餐饮、文旅等领域,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搭建约30亩种植大棚,打造连片的现代化凉瓜种植基地,产量提高50%以上。创新凉瓜茶、凉瓜面、凉瓜饼等特色周边产品,开办凉瓜小馆,打造线下展示展销平台;举办农村电商培训班,邀请学校电商专业师生到村直播带货,拓宽线上销售渠道。依托叱石山风景区、杜阮凉瓜田园综合体等周边文旅资源,盘活旧厂房、旧物业,绘制上巷美食旅游地图,举办每月乡村市集、农民运动会等活动,引入喜杜茶档、凉瓜外婆茶等20多家特色小店,打造“彩虹道”商饮一条街,吸引周边游客、带旺乡村人气。

  突出乡村建设,奏“和美”乐章。大力开展绿美乡村建设,建立每月“全村义务劳动日”制度,组织村民群众一起栽花植绿。2023年以来种植凤眼果树630棵,打造“凤眼果主题公园”,预计首年产生直接经济价值超30万元,同时打造凤眼果美食品牌,带动乡村旅游、特色餐饮、民宿发展。“政企联动、村企合作”推进农房风貌整体提升改造,蓬江设计院对上巷村主干道进行总体规划、分段设计,发动嘉宝莉、骏景湾等建材、建筑公司支持,降低改造成本,调动广大村民积极性,目前已累计改造农房60间。多途径盘活土地资源,深挖乡土、村落、民俗等文化,用好“边角料”,开发特色生态园共400多亩,升级改造6000多平方米古村旧房,携手文旅企业打造特色民宿,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

(蓬江区政府供稿)


新会区大力推进八镇联动促进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

  新会区强化大泽镇、司前镇与周边乡镇的联动发展,促进交通互联、产业互融、设施互用,打造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一、实施路网共连,夯实融合发展根基。建成新台高速、沈海高速、国道G240(新开公路)、省道S385(大圣线),正加快推动银洲湖高速年内全面通车,建设国道G240线新会段,年内实现大泽园区至凤山湖园区路段贯通;加快推进省道S532线鹤山址山至新会司前段,推动南新高速6月底前动工;配合开展新鹤快线、江门产业大道及南延线前期研究工作,加强镇域之间、大型产业园区之间、园区与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二、实施园区共建,汇聚融合发展动能。依托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谋划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发展区,协助中创新航企业打造零碳工厂以及绿电、出口产品碳足迹认证,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支持中创新航、科达利、普乐、福斯特等重点企业与隆基绿能项目进行深度合作。谋划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向东西两翼扩容,与硅能源产业园联动发展。同时,加快在新会智造产业园建设一批产业空间、工业载体、创客空间等,年内将新建19万平方米工业厂房,进一步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三、实施产业共兴,激发融合发展活力。大泽园区积极承接北组团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司前镇不锈钢企业与开平水步镇新达新金属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形成跨镇域产业集聚。紧抓深中通道即将通车机遇,充分利用大泽、司前与鹤山共和、址山连片工业厂房,积极承接深圳外溢企业。借助共和镇侨界商会、港澳同乡会等平台,联合举办招商、产品推介会,加大力度开拓RCEP、中东、南美等市场。

  四、实施资源共享,做优融合发展环境。升格新会一中附属凤山湖中学、凤山湖实验小学,加快推进吕金铨学校及大泽初中改、扩建工程,新增公办学位约3360个,与周边镇共享优质公办学位。立足大泽、司前镇基础优势,建成缤纷汇广场、高端酒店、180亩大型城市公园等项目,建设更多高品质生活社区;提升司前人民医院服务能力,推动大泽卫生院创建江门市基层特色专科,为联动区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

  五、实施创新共谋,提升融合发展效益。充分发挥江门双碳实验室等科创平台作用,谋划打造产业创新服务中心、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心等技术孵化共享平台,为乡镇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以五金制品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省级试点项目为契机,联合其他镇传统中小企业,共同推动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促进全行业降本增效。依托凤山湖园区“园区技校”实训中心,探索开展多形式、跨区域的人才培训活动,培养园区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联动周边镇共同创建青年人才安居乐业发展空间、产业科技创新空间,打造湾区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

(新会区政府供稿)


台山市台城街道打造四季花海赋能乡村振兴

  台山市台城街道结合赏花游特点,选取桂水村打造四季花海,2023年吸引超40万人游玩赏花,带动桂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4万元、增长73%。

  一、四季轮换拓展游客体验。以“企业+政府”合作模式改造桂水村低效土地,形成“春赏花、夏听荷、秋观稻、冬闻桂”四季花海品牌,适应不同季节对景观进行延展性创新,打造迎春花市、周末集市、灯光美食周等文旅活动。举办狂飙打卡、摄影、短视频创作等比赛,吸引华侨青年、自媒体、市民群众前来打卡,让游客感受到四季花常在、四季各不同的新体验。

  二、丰富业态挖掘产业深度。将单一的赏花活动与相关产业结合,从鲜花观赏到以花入菜、制作鲜花文创产品,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如,立足当地荷花、黄皮等种植产业,开发莲子濑粉、莲蓉月饼、荷叶窑鸡等特色美食,打造桂水“石叔鸡心黄皮”品牌;挖掘当地荷花、甘蔗、舞狮、侨房等特色元素,设计“礼遇桂水”系列文创礼品。

  三、文旅融合打造特色线路。将华侨文化价值注入“赏花经济”,对5条自然村49间农房进行微改造,以四季花海串联名人故居、乡村书塾等侨村建筑,策划赏花旅游线路。通过“村集体牵头+公司主导+农户经营”组团形式,引进建设侨韵老街、年轻部落等乡村旅游项目,入驻“台山优品”集中展销中心、红木家具展馆、东南亚风情美食馆等特色商铺,定期举办侨乡非遗技艺展演,打造集观赏游玩、美食娱乐、潮玩市集、文艺展示于一体的侨村特色“花街”。

(台山市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