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进展】
●我市聚焦产业园区发展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市自然资源局从早从实从细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蓬江区聚焦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新会区高起点规划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
【基层动态】
●江海区外海街道统一规划连片开发 推动村级留用地高效使用
●开平市赤坎镇打好文旅发展组合拳 打造“3.3精彩之旅”赤坎品牌
◆工作进展◆
我市聚焦产业园区发展
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重点推进产业园区保租房建设,为到我市就业创业的新市民、青年人群体提供阶段性住房保障。近三年,已在江门国家高新区、鹤山工业城、新会智造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及市县中心城区筹集保租房10597套,已投入使用3745套。
一、聚焦租住需求,提前谋划布局。优先在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等租住需求集中区域发展保租房项目,积极宣讲、推广,引导更多社会主体特别是产业园区企业参与发展保租房。提前摸底掌握具备发展条件的潜在项目,建立储备项目库,目前已筹集产业园区30个项目8771套房源,占全市已筹集保租房的82.8%。
二、聚焦园区发展,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上门送政策、送服务,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各类主体发展保租房,加快项目认定,引导建设运营单位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加快推进保租房建设、配租,为园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鼓励支持园区企业利用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企业自有闲置土地新建及存量闲置房屋改造等多种渠道,筹建一批达到拎包入住条件的宿舍型保租房。比如,鹤山市工业投资公司、鹤山工业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充分运用保租房贷款政策,为鹤山工业城两个保租房项目获得银行专项贷款4200万元,预计有225套房屋可投入使用。
三、聚焦人才引进,放宽准入要求。印发《江门市区2023年度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公告》,明确申请资格,放宽准入条件,精简证明材料,吸引在产业园区就业、创业的新市民、青年人群体积极申请保租房,有效提高产业园区项目配租率。目前,可投入配租2079套,有效解决了产业园区企业1633位人才的住房难题,带动产业、企业、人才集群集聚发展。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供稿)
市自然资源局从早从实从细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市自然资源局提前谋划、主动作为,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坚持问题导向,在巡查排查上下功夫。实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巡查排查工程,把削坡建房、学校、医院、矿山、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区域作为隐患排查重点,摸清底数。入汛以来全市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4271人次。对排查发现的61处风险点,指导落实防御和处置工作,目前已移出4处。落实1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领导挂点制度,及时更新完善由乡(镇)长担任责任人、村干部担任管理员、群测群防员担任专管员的三员责任人信息。印发全市112处网格化行政村风险调查资料,指导加强山边村居地质灾害风险防范。
二、提升防治能力,在支撑保障上下功夫。与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大队签订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服务协议,完善地质灾害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宣传、培训、专业技术咨询以及应急技术支撑工作。运用“地质与海洋灾害防治一键通APP”,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相关信息查询、巡排查以及灾险情信息在线填报等业务应用,并为每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专管员配备1套群测群防巡查技术装备。
三、强化避险转移,在主动防范上下功夫。紧盯风情雨情,加密开展监测预警预报,及时启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响应和信息发布。今年以来,累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73次、预警短信5284条。对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划定危险区、设置警示牌,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实施一隐患点一防灾应急预案,明确临灾转移避险范围、预警信号、转移路线、避险安置点、转移责任人等要素,切实提升受威胁群众防灾避险的应急处置能力。利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科普宣传和应急避险演练活动,提升群众防灾避险意识。
四、加强项目管理,在综合治理上下功夫。持续推进江门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2023—2025年),加快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在蓬江区棠下镇、新会区会城街道及三江镇、鹤山古劳镇、恩平市恩城街道等5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部署开展1:10000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科学评价风险等级,细化地质灾害风险区。
(市自然资源局供稿)
蓬江区聚焦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蓬江区坚持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方向,拓展更多“家门口”便民利企政务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聚焦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数据研判、流程体验、意见反馈等多渠道,精准把脉,摸准企业群众的办事堵点。其中,针对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阶段”中的“排水许可”审批通过率较低的问题,开展承诺制改革,实现“先行承诺,同步审批”,压减申办资料和审批时间;针对行政审批过程中存在的现场核查、专家评审等特殊程序启动不规范、启动时限过长等问题,开展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特殊程序流程梳理,对106个事项的现场勘察、技术审查、听证等特殊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纳入审批全流程监管。
二、聚焦政务服务主动靠前。将政务服务从“大厅窗口”“单位部门”前移至“群众家中”“企业门口”。实施服务进园区,结合企业群众实际业务需要,建设“蓬江产业会客厅”,集招商引资、产业服务、政务服务、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强化全链条帮办代办服务,在法人服务方面,建立专人专员牵头联系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提前介入、靠前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在自然人服务方面,整合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资源,组建“蓝马甲”政务服务志愿队,开展“上门帮办”“帮办代办”等工作。
三、聚焦闭环管理跟踪问效。以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为“风向标”,完善服务效能闭环跟踪管理。推动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和回访抽查制度双线并行,打造“评价—分析—反馈—整改—回访”的闭环工作机制,及时整理分析企业群众反映的高频诉求,强化各行政审批部门间的协作联动,推动服务水平优化提升。
(蓬江区政府供稿)
新会区高起点规划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
新会区依托国家一级渔港“崖门渔港”位于江门市接受港澳经济圈辐射第一腹地和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后花园的区位条件优势,立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渔业与滨海旅游枢纽平台等定位,启动渔港产业振兴及基础设施综合提升项目,全面推动崖门渔港升级改造,高起点规划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
一、全面升级改造,推动百年渔港美丽蝶变。邀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高层次规划团队针对土地规划利用、产业布局、环境提升等方面进行深度调研摸查,高标准推进美丽渔港规划建设。完成防浪堤修复工程、渔港疏浚工程,有序推进智慧渔港改造、海鲜市场品质提升工程、崖门渔港周边道路和海鲜市场周边道路硬底化等项目,不断改善渔港基础设施。加强渔港周边“三无船舶”及环境清理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洗砂行为,加强周边绿化工作,对渔港内私搭乱建、非渔用设施设备、破损墙体等进行拆除,持续改善渔港风貌。加快推进海产干货街、海鲜美食街、商业服务街等功能街区建设,深化特色精品渔港建设。
二、加速产业导入,构建现代渔业经济体系。以崖门渔港为核心,打造形成船舶装备修造、远洋捕捞、水产养殖、休闲文旅四大产业,先后引入年造船能力2万吨的崖门船业、全球最大铝合金游艇制造商之一赛尔威游艇和广州打捞局等大型船舶修造企业,远洋捕捞船总吨位超20万吨,涵围养殖面积2万亩,蓝海心图游艇观光、源林生态园等三产项目先后落户。
三、串联旅游文化,发展休闲体验型现代渔港。以滨海旅游、休闲渔业为突破口,规划建设“渔港风情街”等20余个旅游业态项目,策划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休闲体验港”,积极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启动渔港配套二期工程建设,推动“印象崖南·浪漫渔港”综合体项目动工。建成崖南灯塔公园,引进蓝海心途等企业,串联崖门大桥、崖门宋元古战场、碧海银湖等景点的海上旅游路线,打造海上旅游观光、餐饮美食、露营民宿多元发展的湾区滨海旅游品牌。支持周边村居大力盘活集体物业,引入酒店餐饮、海鲜市场、农文旅、特色商业街区运营项目,鼓励渔港经营户特色化、差异化提档升级。深入挖掘崖山海战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谋划崖门渔港至台山大襟岛、川山群岛、珠海万山群岛等地区海上旅游航线;积极申报粤港澳游艇自由行试点,打造高端海洋旅游品牌。
(新会区政府供稿)
◆基层动态◆
江海区外海街道统一规划连片开发
推动村级留用地高效使用
江海区外海街道改变过去村级留用地由村(社区)自主控制的分散化、粗放型开发的状态,向街道统筹的集约化、精细化开发转变,实现上千亩留用地的高效开发利用,助力推进“百千万工程”。村集体经济从2017年全征地时的3.08亿元到现在的3.72亿元,年均增速达3.19%,超65%的村居集体收入突破1000万元;43个村级工业园发展了计算机、通信、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聚集了86家规上企业、22家专精特新企业、17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一、强化统筹监管。发挥街道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各村(社区)的村级留用地,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对留用地开发制定产业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积极对接优质资源,对引入项目设定产值、税收、容积率标准,给投资商提供“保姆式”政务服务,打包进行连片开发。2023年,外海街道在村级工业园载体上共引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6个,其中投资额超10亿元的长生工业园项目28天内从洽谈到动工,成为江海区首个有设定产值、容积率标准和税收承诺的村级工业园招商项目。
二、抱团合作开发。实施“村集体自主开发+政府协助”模式,由街道进行指导和把关,鼓励直冲、东南等基础好、有条件的村(社区)对留用地进行自主开发,其中直冲村利用租金收益、征地款项、土地厂房抵押、股民入股等资金,进行留用地开发并建成3个工业园区,带动村集体收入突破7200万元。实施“村集体+社会资本合作开发”模式,在村(社区)投入资金的基础上,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留用地开发,南山村、金溪社区均采取此种模式对工业园区进行升级改造,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实施“国资代建+政府统租整体招商”模式,引导村(社区)联合区、街两级国资,共同对村级留用地进行投资开发。
三、强化要素保障。利用江门高新污水处理厂、中电天然气能源站、岱建变电站等站点资源,投入394万元完善电力及供水线路,充分保障企业水电气需求。加快超万亩的安全应急产业园、超千亩的安全应急产业配套园区建设,大力推动南山、金溪两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充分保障企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发挥江门高新港、深中通道、深江铁路及轻轨江海站等交通优势,充分保障企业对交通运输的需要。加快推动高新一小、江门中心医院新院区等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村级工业园基础服务设施,确保重大企业、项目及人才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江海区政府供稿)
开平市赤坎镇打好文旅发展组合拳
打造“3.3精彩之旅”赤坎品牌
开平市赤坎镇积极开展“江门3.3精彩之旅”系列活动,打好文旅发展组合拳,让旅游消费市场持续火热。赤坎华侨古镇第一季度实现营收4020万元,同比增长189%;“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2.29万人次,同比增长14.54%,其中,核心片区7.11万人次,同比增长156.64%。
一、活动“带火”,打好文旅“策划仗”。围绕“江门3.3精彩之旅”主题,赤坎镇4座碉楼列入“发现碉楼之美”33座碉楼打卡活动;赤坎华侨古镇举办或加入“乐享赤坎—星骑音乐会”、“寻味3.3,一码领鲜”、333团女神节畅游开平优惠月首发团等,并谋划“5·19中国旅游日”系列展演,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带动游客文旅消费体验提升。同时,推出多项惠民措施,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潜力。5月1日起至8月31日,赤坎华侨古镇每天对本地居民开放3000个免费进园名额;推出“开平南站—赤坎华侨古镇”免费旅游专线,市内外游客均可免费乘坐,感受赤坎风土民情。目前,赤坎镇已运营酒店、民宿13家,引入业态130多家,引进新场景20多种;设置文艺市集、醒狮表演、皮划艇和桨板等体验项目,推出“赤坎早茶客”、龙舟宴等特色餐饮。
二、综艺“带旺”,打好文旅“宣传仗”。今年以来,赤坎华侨古镇吸引了中国文联“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4春节大联欢”晚会、湖南卫视《全员加速中》、腾讯视频《开始推理吧2》、抖音直播《很高兴音乐会》等综艺节目前来录制,推动演艺和文旅“双向奔赴”,众多游客开启综艺同款旅行路线的体验之旅。
三、连片“带动”,打好文旅“升级仗”。将赤坎华侨古镇、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等“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特色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打响具有侨乡风情的文旅品牌。加快推进赤坎新区“梦回开平·侨海华韵”夜经济项目建设,满足居民游客多样化消费新需求,加快文旅结构转型升级。整合乡村特色资源,加快推进红溪鹰村田园综合体、嘉士利稳糖米种植等农文旅融合项目,持续解锁旅游消费新场景。
(开平市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