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007062431G/2024-00285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4-06-26
名称: 江府信息〔2024〕5期
文号: 江府信息〔2024〕5期 发布日期: 2024-06-28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江府信息〔2024〕5期

发布日期:2024-06-28  浏览次数:-

  【工作进展】

  ●我市积极打造“无废陈皮产业链”推动新会柑肉高值化转变

  ●我市建立停车资源共享机制 精细化治理停车难题

  ●市统计局扎实推进五经普登记工作

  ●市社保局完善基层服务体系 力促社保服务“家门口”精准供给

  ●江海区强化招商载体支撑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基层动态】

  ●鹤山市古劳镇补齐建强渔业全链条打造水产专业镇

  ●恩平歇马学院入选省“双百行动”高校联盟首批示范案例


◆工作进展◆

我市积极打造“无废陈皮产业链” 推动新会柑肉高值化转变

  我市积极打造柑肉资源化利用项目,推动新会柑肉实现资源化、高值化转变,完善陈皮特色产业链,提高产业链附加值,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一、以完善立法加强源头规范管理。我市出台新会陈皮保护条例,将随意倾倒、丢弃柑肉的行为列入处罚条款。新会区发布《关于加强新会柑肉管理的通告》,鼓励企业对柑肉进行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同时,强化日常监测和巡查,在新会柑采摘季,加强对柑肉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监督管理,及时处置环境污染问题。

  二、以政策扶持推动柑肉资源化利用。加大培育有柑肉处理能力的企业,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处理柑肉的效率。其中,对符合环保规定的新会柑肉加工处理企业,给予每处理柑肉1000吨补贴3万元的政策扶持,助力新会柑肉资源化利用企业发展壮大。

  三、以柑肉多元化利用提升产业附加值。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新会柑肉综合化、产品化利用,先后推动广东新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陈皮酵素和浓缩果汁项目、广东哈力高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陈皮白兰地酒和有机肥项目等8个新会柑肉新产品研发项目,新会柑肉年处理加工能力超15万吨,让原本被丢弃的柑肉变废为宝。完善新会陈皮无废产业链,充分利用新会柑的果皮与果肉,已陆续开发出陈皮酵素、陈皮白兰地酒、陈皮饮料、食用醋等产品,将新会柑的果核加工用作中药,柑渣用作育虫养鸡和制作固态有机肥,基本实现新会柑的全量、高值化利用。

(市生态环境局供稿)


我市建立停车资源共享机制 精细化治理停车难题

  我市创新建立停车资源共享机制,打破停车时间空间限制,有效纾解城区停车难题。

  一、应划尽划,增设停车泊位。依托智慧交通系统,通过人流、车流密度测量停车数量,结合交通流量、拥堵黑点和发展趋势,统筹规划城区停车布局,全量排查城区道路可用区域,在不影响交通前提下最大限度挖掘停车资源。近三年,全市城区新施划小车位16.1万余个,设置通道线340多条,老旧城区增设临时小车位7635个,基本覆盖了城区所有“应划可划”区域。

  二、免费开放,盘活停车资源。推动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通过错时开放、资源共享等方法,在节假日、双休日将车位免费对外开放,增加停车供给。目前,全市21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均已实施节假日免费对外开放停车资源措施,共提供14351个车位。

  三、有偿共享,鼓励错峰停车。针对居民区与商务楼宇、驻街单位等功能区停车需求存在明显的“时间差”问题,推行“潮汐式”错时停车模式。白天时段,物业小区、开放式小区公共停车位由物业公司、社区代管,在保障安全和满足基本停车需求的前提下,鼓励面向周边商务楼宇、驻街单位上班人群实行停车收费,确保现有车位全天候饱和使用;晚间时段,鼓励商务楼宇、驻街单位向社会开放,方便周边小区居民就近停车。

  四、调控需求,提升泊位周转。依托“江门停车”城市智慧停车引导系统,实时掌握全市道路泊位使用状态和关联路段流量情况,引导群众自动导航空闲停车泊位,减少群众因来回兜圈找车位而导致的道路拥堵。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停车泊位基本已接入智慧停车系统,通过实施动态化价格调控,有效提升了停车泊位周转率。

(市公安局供稿)


市统计局扎实推进五经普登记工作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市统计局紧抓统筹谋划、下沉督导、数据质量三项重点,集中攻坚入户登记和数据审核,高质量推进普查登记工作。

  一、加强统筹谋划。每周召开普查工作碰头会,每日通报普查登记进度和数据质量情况,推进部门常态化普查宣传、共同入户等工作,保障普查登记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力有序运转。梳理各行业“四上”“四下”重点企业,指导各县(市、区)依法科学抓好入户登记,通过领导包干、带头入户,全面、准确摸清普查对象实际经营状况,确保应统尽统。

  二、开展下沉督导。联合市经普办成员单位到各县(市、区)、重点企业开展“普查登记专项督导行动”,全面了解各级普查登记工作、数据采集审核情况,指出解决存在问题。下沉到镇(街)基层一线开展“普查登记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指导协助县镇村三级普查人员普查入户登记和数据审核工作,复盘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措施。截至目前,共下沉到镇(街)34个、村(社区)近200个,入户企业近600家、审核普查表超7000份。

  三、紧抓数据质量。制定普查登记工作指引和《江门市普查工作守则》,指导普查“两员”规范开展入户登记,确保普查对象据实填报,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建立“村(社区)初审—镇(街)复审—县(市、区)分行业审核—市级整体审核评估”分级审核机制,确保责任到人,严把审核关口,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市统计局供稿)


市社保局完善基层服务体系 力促社保服务“家门口”精准供给

  市社保局完善全链条社保“镇村通”基层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社保服务“家门口”精准供给。

  一、融合基层资源。打造具有江门特色的社保志愿服务品牌,融合退役军人服务站、村(居)网格员、“双百”社工等资源,借助就业驿站及零工服务市场,以“社保志愿服务+”方式壮大社保志愿服务队伍,积极搭建基层集约化社保服务平台。全市近700名在册社保服务志愿者,利用日常定期驻扎镇、村服务网点,专项开展社保上门协助服务、村(居)导办服务共984场次。

  二、调动社会力量。通过政保合作,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公司驻点村(居)的组织优势,开展江门市社保助老“e”服务项目,为全市近百万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提供社保适老服务,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一次性将服务推送到位,完成基层社会保障服务集约化管理。同时,为高龄、患病等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协助服务。

  三、借助数字赋能。构建线上线下多维度社保服务体系,社保“镇村通”服务网点提供社会保险“就近办”“网上办”“自助办”“指尖办”“刷脸办”等便民服务。全市共铺设1970台自助服务设备,实现49项社保业务不出村办理。实施“视频办”新模式,为群众提供“面对面+一对一”全景式导办服务。充分发挥“智慧云远程办理”服务点作用,引导参保人先预约后“云办理”,实时进行“云见面”视频交流并办理业务,打破地域及固定服务点限制。目前,全市共142个镇(街)、村(居)服务网点实现83项社保服务事项“视频办”。

(市社保局供稿)


江海区强化招商载体支撑 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江海区扎实推进国资载体建设,强化招商载体支撑,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已累计建成产业载体超100万平方米,在运营产业载体综合去化率达80%,2023年各产业载体租金收入近1亿元,合计超500家企业入驻,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载体进驻项目实现年产值约20亿元,年税收贡献超1.7亿元。

  一、抓优规划布局。功能布局上,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全链条发展,从产业孵化、加速、拓展以及生活配套等环节,全力构建“一环节一国资载体”“一片区一工业邻里中心”。空间规划上,以布点新开发的安全应急产业园为主、成熟园区为辅,实现三公里圈必有国资载体的布局。目前,已提供了17万平方米的科技研发空间,15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空间,50万平方米的生产空间,13万平方米的企业员工居住空间。

  二、抓准需求分析。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分析企业需求,对处于初创期创业团队或中小微科创企业,引进到众创空间和科创中心等孵化器;对已达到投产需求或需增资扩产的企业,引进到产业加速园、高新产业港等加速器;对发展达到生产规模化和管理集团化的企业,引进到创智城等总部产业基地;对于达到供地条件的企业,协助其适时“出园”供地。

  三、抓实成本控制。建立国资项目投资动态财务分析模型,为项目全环节成本控制提供数据支撑。配齐各专项领域的技术人才,全方位全过程把控工程投资成本,科学下压招投标控制价,明确规定投标有效报价下浮率。通过压实工作责任、压缩审批时间、压紧施工工期,前期工作并联开展、管理施工并肩发力、建设招商并行推进,实现项目建设周期平均提速30%。施工建设与招商引资同步开展,确保载体高效去化,如工业邻里中心项目16万平方米厂房未竣工交付,储备去化率已达50%。

  四、抓好服务管理。搭建优质运营服务,集聚优秀创业导师、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资源,为企业提供“孵化+创投”的多层次、全链条服务。打造精品物管服务,全区现有超340人的国资物业管理团队,采用智能化管理设备,推进标准化物业管理服务,获得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江海区政府供稿)


◆基层动态◆

鹤山市古劳镇补齐建强渔业全链条 打造水产专业镇

  鹤山古劳镇立足建设水产专业镇定位,积极打造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推动“水”优势和“渔”资源有机结合,形成“育好苗”“养好鱼”“制好菜”链条式渔业发展体系。全镇鱼塘使用率基本达到100%,渔业产量和产值连续5年实现正增长,2023年渔业产量突破2万吨,产值超5亿元。

  一、提档升级硬件设施。投入2600万元,对383.3公顷密度高、污染大、效益低的养殖鱼塘进行改造提升,累计种植芦竹1.36万株,绿色治理河涌16公里,完成改造340公顷。投入1800万元,建设古劳水乡示范渔场,科学打造智慧渔业管理系统,划定173.3公顷高度连片标准化鱼塘,打造智能、绿色养殖示范区,项目落成后预计片区鱼塘年增收超2000万元。

  二、精心育好良种良苗。科学布局渔业种苗生产基地,引进佛山九江信容鱼苗良种有限公司,预计投产后鱼苗每月培育孵化量1000万尾、月产值100万元。加大产学研合作,定期开展水产相关业务交流、技术培训、产销对接等活动,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共建广东省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培育100余名渔业人才,不断增强渔业发展内生动力。

  三、推广集约化养殖。聚集专业运营推动规模化发展,引进3家渔业企业,推动年产值4000万元的养殖片区落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甲鱼养殖转型升级,实现亩产超7000斤、利润率达15%的良好效益;引进粤生公司水产鳗鱼养殖项目和君盈公司生态莲藕种植项目,实现年产值2800万元,带动周边20余户养殖户参与,创造约100个就业岗位。

  四、瞄准预制菜赛道。主动对接融入江门市预制菜产业联盟,重点培育广东思味园食品有限公司发展水产品预制菜,健全“苗—鱼—菜”的全过程生产加工体系,打造具有古劳特色的鱼类预制菜。

(鹤山市政府供稿)


恩平歇马学院入选省“双百行动”高校联盟首批示范案例

  恩平市深入推进“双百行动”,与五邑大学、恩平歇马举人村旅游区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共建恩平歇马学院,加快本土优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案例被省教育厅纳入省“双百行动”乡村公共服务高校联盟首批示范案例,也是江门市唯一被列入的案例。

  一、多方合作促发展。发挥五邑大学的学科力量和师资优势,组织专家、学生团队到歇马村开展文化挖掘、文创设计、宣传推广等活动,推进文化保护和利用。目前,五邑大学派驻到歇马村的科研团队7个,正在开展有关歇马村优秀文化活化利用的科研课题5项、已完成2项。优先聘请本村村民参与学院具体项目建设,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构建共商共建共享机制,让村民有实实在在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二、文化赋能促振兴。推出党建矩阵联盟、歇马论坛、校长大讲堂等平台载体,开展纪念歇马励志园开园200周年、歇马红领巾讲解员选拔、歇马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深入推进“学谷制”“笔筒量米也要教子读书”等歇马村地方优秀文化的挖掘、整理、活化、利用与传承,不断强化文化内核。设计了包括古代六艺的“书”“数”“射”“礼”和成才祈福、彩带许愿等系列主题性体验活动,以及3门研学课程,建设歇马江畔集市改造、飞鹤滩营地、猫咖打卡点等一批新业态项目,吸引了7000多名学生来到歇马村开展传统文化之旅,自驾车、房车营地研学形成新增长点。开展歇马村古建筑和乡村人居环境“复古式”微改造,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品牌,歇马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并被列为广东乡村研学目的地TOP10。

(恩平市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