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江门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0007062431G/2024-00319 分类:
发布机构: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4-07-18
名称: 江府信息〔2024〕6期
文号: 江府信息〔2024〕6期 发布日期: 2024-07-22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江府信息〔2024〕6期

发布日期:2024-07-22  浏览次数:-

  【工作进展】

  我市多措并举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我市深化“证照联办”改革高效办理证照信息变更

  ●市财政局强化资金保障助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全力提高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适配度

  【基层动态】

  ●开平市水口镇抓产业谋项目做强镇域经济

  ●鹤山市址山镇瞄准硅能源新赛道全力提升工业发展能级


◆工作进展◆

我市多措并举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我市扎实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1—5月,全市进出口总值750.8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9.6%。其中,出口624.8亿元,增长13.6%,增速位列全省第7、珠三角第2。

  一、抓订单拓市场。组织超过550家次企业参加广交会、香港国际灯饰展等40场境内外重点展会,帮助企业稳住欧美传统市场,大力拓展中东、俄罗斯、RCEP成员国等新兴市场。实施“国际采购江门优品专项行动”,与印尼长友集团等境外采购商合作举办采购月活动,组织我市外贸企业开展洽谈对接。1—5月,我市对欧盟、东盟、巴西出口分别增长18.7%、26.3%、81.4%,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9.4%。

  二、培育外贸新动能。举办跨境电商助力“百千万工程”江门产业对接大会,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新模式发展。组织6家企业参加第135届广交会的跨境电商和海外仓展示区,以跨境电商赋能江门名优产品“卖全球”。启用白云机场江门跨境电商清关中心远程货站,为我市跨境电商企业开拓新的“出海”通道。加强外贸基地建设,新会区健康食品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支持企业探索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一体化市场开拓、一体化品牌培育,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达70家。1—5月,家用电器、通用机械设备、摩托车、船舶、“新三样”等商品出口分别增长15.7%、21.7%、38.5%、100.8%、127.3%,其中锂电池出口增长170.9%。

  三、优化企业出口服务。建立全市招商活动、合同外资转实际外资项目、增资扩产项目、在谈重大外资项目等4个工作清单,推进外资项目加快建设投产,稳定外资企业经营。1—5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330.5亿元、增长2.8%,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44%。开展各类“线上+线下”专题宣讲会、培训会,提升企业运用RCEP规则的能力,上半年对出口RCEP其它成员国货物签发原产地优惠证书共19398份,涉及金额67.63亿元,企业享关税减免约1亿元;1—5月,我市对RCEP其他成员国出口124亿元,增长17.3%。

  四、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江门高新港、高沙港、新会港等3个港口开通“组合港”(“一港通”)航线6条,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便利化的通关模式。截至今年7月7日,通过“组合港”(“一港通”)运输货物26847标箱,为企业节省物流等成本超805万元。进一步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增强企业抵御国际贸易风险能力,1—6月,出口信保为我市1477家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保驾护航,覆盖企业数增长4.5%,保障出口金额达246亿元;累计支付赔款超3155万元,协助企业成功追回海外拖欠货款1348万元。

(市商务局供稿)


我市深化“证照联办”改革高效办理证照信息变更

  市市场监管局推行经营主体登记信息变更与许可证关联信息变更“证照联办”,6月24日,我市首笔经营主体登记信息变更事项“证照联办”业务在台山成功办理。

  一、整合事项,实现办事流程最优化。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为目标,将营业执照信息变更与相关许可证信息变更整合成“一件事”,建立“证照联办”事项目录清单,规范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等,形成标准化的联办流程,实现“一次申报、内部流转、并联办理”。目前,纳入“证照联办”事项清单有食品生产、食品经营、医疗器械经营、药品经营等6个许可事项。

  二、集成审批,实现办事材料最简化。“证照联办”实现后,在江门市区域设立登记并取得“证照联办”事项目录内相关许可的各类经营主体,当营业执照载明的主体名称、法定代表人(经营者、负责人)、住所(经营场所)等信息经核准变更时,如生产经营条件未发生实质变化,登记窗口的工作人员将主动采集申报信息,及时做好材料流转,协同相应许可机关做好许可证变更审批工作,对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可当场做出准予许可决定。申请人全程只需在一个窗口提交一份材料,即可完成营业执照和相关许可证信息的变更,改变过去“一事一申、分别审批”的旧模式,申请材料、办理时间均压减50%以上。

  三、贴心服务,实现办事成本最小化。充分发挥“全城通办”改革成效,对异地申请的“证照联办”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做好经营主体登记信息变更相关事项“全城通办”服务。在证照制好后,申请人可选择就近窗口领取或邮寄送达,办理接收业务的登记窗口工作人员将按业务审批属地的原则,在业务办结后15日内向属地监管部门寄送纸质档案材料。

(市市场监管局供稿)


市财政局强化资金保障助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市财政局全力支持推进“园区再造”工程,为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提供保障,助力我市园区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全省产业园区助力“百千万工程”现场会上,通报了省2023年度园区高质量发展考核结果,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以及江海、台山、蓬江、鹤山产业转移工业园获优秀等次。

  一、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坚实政策支撑。自2022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产业规划编制经费,支持邀请赛迪研究院、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等一流团队,高水平统一编制先行启动区相关规划,及规划建设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实施方案。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实施产业有序转移一揽子财政奖补政策,加大县域产业培育转型扶持力度,增强县域“造血”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以“补改投”运作模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财政资金作为“种子”,共投入5.85亿元,通过国企配资、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等方式投向县(市、区)项目,撬动银行贷款、社会资本近107亿元,实现资本金放大比例1:18。推动组建总规模20亿元的江门市产业转移基金,全力对接省粤东西北产业转移基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三、持续优化新增债券资金投向配置。2023年以来,我市专项债券投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141.63亿元,其中投向主平台及大型产业集聚区先行启动区86.92亿元,占投向园区总额的61.37%,为提升我市园区承接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市财政局供稿)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全力提高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适配度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立足我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培训+就业”全过程服务体系,全力提高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适配度,促进“好就业”“就好业”。截至目前,人社系统3所技工院校(江门市技师学院、新会技师学院、广东台山技工学校)90%以上专业对接匹配我市八大战略性产业集群,毕业生留在江门就业比例超过90%,为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一、校企合作,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推进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今年江门市技师学院加快建设智能制造、智慧交通2个高水平特色专业群,新会技师学院新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高级)专业。3所技工院校与218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80多家次企业签订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协议,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强化国际化合作特色办学,引进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江门市技师学院成立“中德诺浩汽车学院”,累计招收国际合作班学生915人,与德国莱茵TÜV集团(技术监督协会)合作共建全国职业技工院校首家“焊接培训考试中心”、华南地区首家“机器人培训考试中心”,与广州造船厂技工学校共同推进焊接高技能人才培训认证工作,学院成为江门地区首个拥有“中国船级社CCS证书”培训认证资质的院校。2023年以来,培养国际认证高技能人才108人,获德国认证汽车维修证书100张。

  二、园区技校,量身定制人才培养套餐。创新升级“园区技校”项目,整合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培训机构等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对接大型产业聚集区3大组团12个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累计为230家次企业设计275个技能人才培养解决方案,服务2023家次重点企业,提供“菜单式”培训1.5万人次;“园区技校”+“数字云端”线上培训课程,线上培训12.5万人次;对接产业链重点企业技术瓶颈难题,解决38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32项。开展“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企业政策宣讲推介,推进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链主,以真实岗位、真实标准为引领,政、企、校共商共建共享的技能生态新机制,广东海信电子有限公司、海目星(江门)激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广东省“产教评”产业技能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

  三、市场导向,提升技能人才评价质量。进一步扩大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覆盖面,统筹推进企业、技工院校、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实施技能人才评价,鼓励“技能证书+毕业证书”双证毕业。全市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用人单位176家、院校18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9家,共设置44个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考点,今年以来新增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9232人次,新增高级工以上10581人次。创新实施“技能竞赛+自主评价”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23年共举办了57个竞赛项目,参加比赛人数达2020人次,获证553人次。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供稿)


◆基层动态◆

开平市水口镇抓产业谋项目做强镇域经济

  开平市水口镇充分发挥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抓产业、谋项目,强化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推动八镇联动发展各项工作提速奋进,全镇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镇域经济500强,位列213名,较去年提升98名。

  一、建强产业平台载体推进开平市国际卫浴创新基地主平台建设,完成800多亩土地平整开发,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总投资23.5亿元。积极撬动社会资金,扎实推进产业综合配套工程、EOD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地产业配套设施。大力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资源,建立项目库项目33个,计划总投资39.3亿元,以项目化、清单化逐步推进。做好“二次开发”文章,后溪“工改工”试点项目顺利建设,积极盘活土地资源,今年以来新增工业用地361.2亩,进一步释放发展空间。

  二、加强项目精准招引。聚焦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精准招引,加强与浙江、福建,以及佛山等水暖卫浴产区的联系交流,今年以来成功引进项目5个,总投资10.3亿元,在洽谈项目5个,为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三、增强产业集群实力。建立健全企业三级梯度培育体系,扶持产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骨干企业,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模式。2023年以来,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小升规”企业26家。同时,针对产业发展短板,搭建产业数字化发展平台——水暖云联,计划今年9月试运营,让B2B、B2C等电商模式在企业中全面推广,促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开平市政府供稿)


鹤山市址山镇瞄准硅能源新赛道全力提升工业发展能级

  鹤山市址山镇抓住硅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以隆基绿能、信义玻璃等重点项目为牵引,强支撑、优服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抓项目,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该镇8000多亩工业用地纳入省产业转移重点主平台,借助政策红利,打造广东(江门)硅能源产业基地,成功引进首期投资达45亿元的隆基绿能项目,并带动信义玻璃、斯威克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落户园区。隆基绿能项目预计8月试投产3GW单晶组件,项目达产后年产值超百亿元,增加2100个就业岗位,将为址山镇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抓配套,完善产业平台建设。完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推进国道G325鹤山址山至开平塘口段改线、省道S532鹤山址山至新会司前段改线工程,加快谋划省道S384线共和新连至址山下黄村段改线项目,提升址山主干道形象,推进址云路Y092扩建、G325连接线和G325复线新建、S532改建。加快水、电、气、污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约6000万元的新鹤南变电站已启动建设;新建应急水厂工程正加紧推进,园区配套的龙湾污水厂已投入运营,处理规模达5000吨/日并同步开展提标改造;投资4500万元建设LNG燃气站,规划中高压天然气管网。

  三、抓需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校企合作,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等5所院校开设“隆基班”,由企业派部分师资到学校开展基础专业教学活动,产教融合解决企业招工和学生就业难题。搭建就业桥梁,赴广西、云南等地举行招聘会,提供隆基绿能等重点企业岗位近500个,吸引约970人前来咨询、应聘,初步达成就业意向70余人。

(鹤山市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