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进展】
●我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取得新成效
●我市以文化为媒、艺术为介打造群众乐享文旅新体验
●我市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护苗团圆”行动
●江海区壮大企业“雁阵”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台山市打造特色产业园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层动态】
●新会区司前镇推动非遗美食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立足特色打造富民工坊实现产业就业“双丰收”
◆工作进展◆
我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取得新成效
市政务和数据局抓牢抓实各项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有效推进我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数字化转型,为我市在营商环境评估取得好成绩夯实基础。省政务和数据局近期印发的评估情况报告中,我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能力获评“优秀”等次。
一是抓机制建设。出台《江门市数字政府改革“十四五”规划》,提高数字政府建设的统筹力度,建立健全从政务信息化项目申报、立项、建设到验收、绩效评价的全流程监督机制,加强对政务信息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解决项目重复、分散建设问题。
二是抓基础保障。建成“全市一朵云”(全市所有政务信息系统集中部署在政务云,统一纳管及部署安全防护设施),省政务云江门节点承载全市党政机关400多套信息系统,云资源平均使用率达6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建好“全市一张网”(全市所有党政机关使用政务外网,统一互联网出口,规范管理和安全监测),政务外网骨干网带宽达到1万兆,“一网多平面”业务架构初步搭建,实现5G无线政务专网接入,市本级、县(市、区)网络已全面支持IPv6。建成数据共享交换枢纽,省政务大数据中心江门节点上的数据资源编目挂接量全省排名第4。
三是抓服务优化。落实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将县镇村发布的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省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管理,实现“一张网”“一平台”办理。实施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在工程建设、准入准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监管等领域共1.6万余项政务服务事项支持“免证办”,证照调用量累计超1074万次。依托粤省事、粤商通建设江门服务专区提供17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指尖办”,运用“粤智助”政府服务一体机将涉及民生高频服务事项延伸到村(居)一级,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政务服务体系。
(市政务和数据局供稿)
我市以文化为媒、艺术为介 打造群众乐享文旅新体验
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优化高品质文化供给,精心组织策划第四届江门艺术季。“江门艺术季”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品牌,以一系列文艺活动推动江门文旅出新出彩。
一是合力打造精品文艺活动。凝聚各方力量,政府、社会、院校共建艺术季品牌,其中“墟街漫游”引入五邑大学力量,新宝堂作为支持单位参与向雪怀作品音乐会。引进向雪怀、卢国沾江门籍香港词作人专场音乐会、俄罗斯名作《天鹅湖》等高水平演出,推出伍炳亮家具专题艺术展,特邀梅花奖得主曾小敏、林燕云出演《谯国夫人》《李商隐》。打造江门市群众艺术花会(戏剧曲艺)、粤港澳街舞大赛等原创赛事,推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4年,江门艺术季举办活动50项,参加人数超20万,为市民呈现一场高品质艺术盛会。
二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出“乡旅时光”系列活动,打造乡村艺术品牌,让文化直通群众。其中,蓬江良溪村晚是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新会第九届葵乡文化嘉年华活动充分展示新会文化艺术丰硕成果,恩平乡村文化艺术周系列活动有效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
三是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将文化艺术活动融入商圈和文旅项目,彰显文化内涵,带动文旅消费。赤坎古镇推出暑期主题文化活动,景区游客日均超万人;小林漫画江门展超10万人打卡,外地观众参展约占10%。第二届侨都音乐达人SHOW以重点商圈为展演场景,激发商圈活力;市文化馆携手健威广场依托全市首个非遗体验流动站为群众开设非遗课堂,推动“文化+”多元融合。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稿)
我市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护苗团圆”行动
失散家庭寻亲涉及离散困难家庭亲人团聚等切身利益问题,是解群众难、安群众心、暖群众情的“小切口”。市公安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零容忍、严打击、护弱势、保平安”工作理念,深入开展严打拐卖儿童妇女违法犯罪“护苗团圆”行动,成功找回被拐儿童11人,帮助11个家庭实现团圆,为群众纾困解忧。
一是奋力跑好打拐寻亲“接力赛”。打击拐卖儿童妇女违法犯罪是一项长期工作,部分被拐人员失联长达30多年。市公安局始终将打拐寻亲作为一项“民心工程”长抓不懈,建立打拐专业队,健全多警种协同作战机制,完善被拐儿童及其父母档案库,加强涉拐积案梳理、线索摸排、调查取证等工作,力争侦破一批陈年旧案。2024年找回的11个儿童中,失联超过10年的有8人。1993年11月,2岁的黄某在开平市祥龙一路段走失。受客观条件影响,历代打拐专班一直无法找回黄某。2024年8月,开平公安和广州公安加强联动协作,成功排查出广州市一男子朱某荣为黄某夫妇走失31年的儿子。
二是用心重续离散家庭“DNA链”。组织市县两级建立就近免费采集DNA比对寻亲血样采集点的绿色通道8处,全面采集、完善被拐儿童及其父母的DNA、人像、指纹等数据信息,深入开展研判分析和核查比对,依托DNA检验、人像视频比对新算法等大数据支撑,全力查找解救被拐失踪儿童。2008年3月,3岁的龙某在新会区走失。尽管龙某父母DNA样本已采集入库,但由于库中一直缺乏龙某的样本,多年来无法成功比中。今年6月,利用人像比对技术集中开展比对工作,发现湖南省一名被收养人员喻某疑似龙某。经走访入户并对喻某采集血样进行入库比对,最终确认喻某和龙某父母之间符合亲生关系。
三是切实当好群众身边“贴心人”。创新成立全省首支护苗女警团,在全市94家学校挂上警察妈妈爱心小屋牌匾,全面铺开防拐、防性侵、防校园欺凌宣讲工作,为需要倾诉、求助、依赖的未成年人提供联络渠道,对有需求的未成年人进行基本心理干预。2024年,共开展法治进校园宣讲104次,有效提高了辖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市公安局供稿)
江海区壮大企业“雁阵”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江海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计划,优质企业队伍不断壮大。2024 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 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2 家,截至目前,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6 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144 家。其中,“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总量均排名全市第一。
一是持续完善政策环境。出台《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办法》,通过资金支持和服务支持推动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提供融资服务、子女入学、入住人才公寓、企业培训、用地用房、专员跟进等方面服务支持。
二是搭建企业培育梯队。参照国家和省“单项冠军”企业的评选标准,建设“单项冠军”后备企业库,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企业,选取一批优质企业作为种子企业重点培育。不断挖掘专精特新企业的潜力,鼓励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整合技术研发、人才、资金、配套基础等资源,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核心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单项冠军企业。
三是加强企业申报指导。组织开展“小巨人”“单项冠军”申报培训,在申报阶段,为提高申报成功率,全程进行帮助指导,提供政策解读、材料准备、流程指导等多方面的支持,确保企业顺利申报成功。
(江海区政府供稿)
台山市打造特色产业园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台山市坚持制造业当家,以打造“万亩千亿”园区为目标,持续壮大四大新兴支柱产业集群,该市产业转移工业园连续多次在省考评中获评“优秀”,金属新材料、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集群先后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2024年1-8月,该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7.2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排名第二;完成先进制造业增加值36.3亿元,同比增长11.0%,增速排名第一。
一是延伸发展链条,壮大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牵引,建立招商引资清单,大力引进科技含量足、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强链补链延链项目,近三年相继落地新达新金属新材料、鸿特精密汽车压铸件、金桥绿色铝合金、腾龙精线不锈钢等超10亿元产业链上下游重大项目;金属新材料、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集群先后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做强优质企业。以创建省级高新区为主抓手,探索构建“港深科创+园区生产”“港深研发+园区制造”模式,投入超8亿元研发经费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落实“倍增计划”“金种子”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支持等工作,助推“小、微、散”传统制造企业规模做大、技术升级。目前,该市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46家,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2024年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53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达3家。
三是升级产业平台,涵养发展厚土。每年推进汽车零部件和金属新材料专业园土地整备超2000亩,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超7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全力扩展产业承载空间,推动“项目等土地”向“土地等项目”转变。2023年投入超5亿元推进工业新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医院、住宅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园区生产、生活日趋融合。
(台山市政府供稿)
◆基层动态◆
新会区司前镇推动非遗美食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司前温蛋是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受传统制作工艺和区域市场因素影响导致发展受限。今年以来,新会区司前镇通过盘活文化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凝聚乡贤力量,政银企合作启动总投资350万元的司前温蛋零食项目,推动传统非遗美食走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助力富民兴村,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活力。
一是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建成集中展示新会起源千年历史故事、非遗传统文化、本土特色产品等的公益文化公园“和园”,重建“牛肚湾巡检司”旧址,打造河村历史文化街区,讲好司前温蛋历史故事,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开展亲子体验、村厨争霸温蛋制作技艺大比拼、非遗体验进社区等活动,助力温蛋卤制技艺主要传承人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以广泛宣传促非遗技艺传承发展,推动非遗美食从“一家做”到“大家做”。
二是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成立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出资,以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实行公司化运营兼顾社会效益的“强村公司”。通过强村公司与政、银、企、校、村等多方单位互通信息,统筹镇村集体资源、资产,“镇村企”合作助力“土特产”产业化发展。目前,已与农商、华兴、新华等银行深入合作,为司前温蛋产业发展引入金融活水,银行贷款超100万元。线上,接入“新会优品”展销平台,结合“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文旅品牌同步宣传;线下,办好司前优品展销主阵地,结合本土特色文化活动开展专柜展销,迅速开拓展销渠道,成功吸引合作客商8家。
三是汇聚乡贤力量。发动家乡人共谋家乡事,激发乡贤乡亲回乡创业的热情。深化强村公司、乡贤企业与农村集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助力企业找到商机,乡村寻得出路,推动“土特产”做大做强。目前,司前温蛋零食项目已完成投资350万元,日产量约2.8吨,实行“互联网+实体商超”营销方式,进一步推向全国市场。
(新会区政府供稿)
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立足特色打造富民工坊实现产业就业“双丰收”
杜阮凉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成功打造集凉瓜特色美食制作体验与展销功能于一体的“富民工坊”,致力于将“土特产”培育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金果果”。
一是联农带农,凸显强村富民底色。富民工坊采取“村集体公司+工坊+农户”的联动模式,优先采购村民原材料,开展糕点、茶饮等技能培训,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自今年6月份开业以来,单日最高营业额突破5000元,创造超40个就业岗位,为乡村经济注入强劲活力。
二是多元共建,彰显特色品牌本色。结合蓬江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式茶饮诞生地优势,富民工坊推出凉瓜蛋挞、凉瓜红茶咖啡等特色农副产品68种,创新研发的凉瓜月饼更荣登央视、推向全国,进一步做优打响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打造凉瓜文创IP,携手美团等线上平台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
三是农旅融合,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依托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丰富资源,联结富民工坊、凉瓜现代化种植基地及凤眼果主题公园等特色地标,打造“观光-采摘-休闲-美食”研学路线。紧密围绕“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品牌,推出以“特色风味美食+沉浸式互动体验”为核心的主题宣传活动,在中秋灯会、江门市庆祝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中展销,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与热烈响应。
(蓬江区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