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进展】
●市市场监管局纵深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 助力惠企惠民
●市建管中心全力推动代建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市侨联做好“侨”的文章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侨”动力
●开平市积极构建多元化食品产业集群 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基层动态】
●新会区古井镇“造船出海” 推动临港经济加速起航
●蓬江区良溪村推动古村活化利用 以文化赋能焕古村新韵
◆工作进展◆
市市场监管局纵深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助力惠企惠民
为有效破解重复检查、多头执法、监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市市场监管局在常态化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的基础上,统筹实施“综合查一次”监管新模式,即针对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和群众关注关切的事项,多个行政机关同一时间、针对同一执法对象开展联合检查、调查的监管模式。该模式通过汇集跨部门综合监管合力,实现执法效能最大化、市场干扰最小化,促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统筹建立“综合查一次”工作机制。印发“综合查一次”跨部门综合监管实施方案和首批29项跨部门综合监管事项清单,统筹各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细化方案或实施细则,明确监管流程、议事会商、结果处置、信息共享等机制,化解部分领域监管职责交叉、“踢皮球”问题。
二是科学制定“综合查一次”检查计划。围绕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民宿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领域及新业态监管难点问题,制定“综合查一次”年度检查计划,明确配合部门、检查对象、检查事项、检查时间、检查方式、检查依据等,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截至11月底,已开展“综合查一次”检查88次,检查经营主体689家。
三是融合信用分类管理。在“综合查一次”中融入“双随机+信用”标准化监管模式,对守法诚信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利剑高悬”。截至目前,已依法归集各部门在履职过程中产生的企业设立、变更、年报、监管等130万多条信息,并根据信用风险级别对超13万户企业分类管理,预设不同抽查比例,实现靶向监管。
四是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公布实施涵盖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自然资源、文广旅体等22个行政执法领域的536项减免责清单,其中免处罚清单355项、从轻减轻处罚清单175项、免强制措施清单6项,防范监管执法“一刀切”,让执法更显温度。
(市市场监管局供稿)
市建管中心全力推动代建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在严控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市建管中心为项目投产达效送服务、解难题,大力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助推固定资产投资量增质升。
一是创新“服务+”理念,提升项目落地投产速率。市人民医院应急救治中心建设项目作为2025年市重点项目,为推动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该中心在了解项目的建设规模、资金筹措和前期工作进度等情况后,及时解决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在一个月内取得立项调整,次日完成发布设计招标公告,推进项目工程建设迈出实质性一步。
二是抢抓时间节点,推动项目建设“加速跑”。为面向太平洋岛国2024“一带一路”应急救援演练打造更好的“实战感”,该中心组织施工方抢抓时机、集中精力,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提前完成市消防训练与保障中心配套项目(一期)工程中心广场区域路面混凝土约1700米硬化施工,以保障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圆满成功。
三是排查潜在风险,持续绷紧安全生产弦。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现场旁站式监督整改、“四不两直”突击检查等方式方法,及时排除工地风险隐患,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截至今年11月,共巡查在建项目172轮次,发现各类安全生产隐患问题344宗,发出整改通知书92份,发起违约处理29份,督促隐患整改工作落实闭环管理,组织开展“回头看”工作,确保施工、监理单位全面整改到位。
(市建管中心供稿)
市侨联做好“侨”的文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侨”动力
今年以来,市侨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用好用足用活侨资源,切实做好引资引智、文化交流、为侨服务等重点工作,打造涉侨工作品牌,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注入“侨力量”。
一是推动招商引资引智有新成效。协调侨商侨企积极参加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吸引侨胞回乡新增兴办企业80多家,推动迪生力锂离子电池回收综合利用、广州软件学院(江门校区)等涉侨项目落地建设,投资总额超100亿元。发动侨界捐助2000多万元,支持我市基层教育、美丽乡村建设。推荐16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人才计划,打造2个“南粤侨创基地”,设立“澳门博士智库广东省台山市联络部”。
二是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有新进展。通过精心指导和积极申报,成功推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等2家单位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目前全市“国字号”交流基地8家,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组织开展“中国寻根之旅”、首届侨BA联赛等文化交流活动100多场次,全年接待侨团180多批次。先后与13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组织28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江门采风。开通了《侨见》视频号,发布江门历史、文化、风光及华侨华人故事等特色短视频 500 多个,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叙述方式描绘“海内海外两个江门”,提升江门的海外影响力。
三是深化为侨服务举措有新突破。深化“法+侨”“检+侨”“司+侨”模式,建立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室 45 个、“检侨联络站”5 家,承办全国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推进活动,推广依法维护侨益的“江门经验”。开展“法治同行、护侨法治”主题普法活动10多场。下发困难归侨扶贫资金96.05万元,新建基层侨胞之家7个、“侨管家”1个,组织归侨侨眷技能培训97人次,帮扶困难归侨451人次。率先在全省开展侨汇结汇便利化试点,今年以来办理结汇业务108笔。
(市侨联供稿)
开平市积极构建多元化食品产业集群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开平市依托现有食品产业资源优势,建设特色食品产业园筑巢引凤,构建多元化食品产业集群,塑强县域食品产业“新食力”,2024年入选第二批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今年1—11月,开平市食品产业规上产值61.12亿元。
一是打造特色食品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制定了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5年),统筹全市食品产业发展。建设以翠山湖现代特色食品产业园为核心区,三埠街道食品产业基地为次核心区,马冈鹅预制菜产业园、赤水镇水仔口健康食品产业园、蚬冈侨心产业园为分园区的开平市特色食品产业园。围绕食品园区建设,强化土地、能耗、资金等资源要素保障,如支持赤水镇水仔口健康食品产业园获得7000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
二是完善食品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产业链配套服务,建设集智慧冷链、食材食品加工、供港澳生鲜、仓储式交易集配、展示展销、数字化平台运营“六大中心”于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开平)优质农产品供应及出口基地。通过建设马冈鹅预制菜产业园,引导马冈鹅、赤水麻鸭等初级农产品的产销向预制菜等食品加工升级转换,并依托马冈优品馆、马冈肉鹅地理标志产品文化馆等参观销售场所,构建马冈鹅全产业链。支持嘉士利与赤水镇打造集功能性水稻研发、科普研学、产品加工等于一体的工业旅游项目,引导可味、甜味等食品公司建设巧克力主题的文创体验基地,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培育壮大品牌优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开平优品”品牌影响力,发布优品鸭蛋制品、优品鸡肉制品等16项团体标准,截至今年11月,参与建设企业达150家,带动超过5000家农户,实现销售额超1.4亿元。持续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开平市食品制造、加工行业产品在2023年度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中质量合格率均为99%以上,高于省同行业平均水平。
(开平市政府供稿)
◆基层动态◆
新会区古井镇“造船出海”推动临港经济加速起航
新会区古井镇充分利用银洲湖“黄金水道”优势,大力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通过“造船出海”激活镇域经济“新引擎”。今年1-11月,古井镇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40.41亿元,增长17%,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区第2。
一是畅通临港经济水道。依托水深、岸线长、航道宽等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聚力发展“水经济”,建成华津码头、南洋船厂码头、中交四航码头等14个码头和37个泊位,年吞吐能力达1790万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对银洲湖两岸沿线“散乱污”企业的排查和整治,深入开展洗砂场联合执法检查行动,持续打造绿色生态岸线,确保“水清河畅”。
二是深耕船舶制造产业。坚持工业立镇,重点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先后引进船舶企业12家,其中造船企业8家,修船企业3家,拆船企业1家。统筹利用各类政策补助和财政支持,协助南洋公司绿色灵便型散货船生产线关键工序升级技术改造项目获超长期国债支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等与船舶企业探索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根据产业需求调整新增专业设置,“线上发布招聘帖+线下举办招聘会”帮助企业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缓解劳动力紧缺问题。今年1-11月,各船企生产情况良好,订单量稳步增长,8家规上船舶企业总产值达65.38亿元,同比增长37.96%,产值占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8.42%。
三是持续丰富功能业态。加快完善临港产业片区提质发展规划,谋划打造新材料产业、金属产业集散、海工高端制造三大基地,进一步激发临港经济活力。发挥华津码头作用,承接部分佛山乐从钢材市场集散交易功能,推动黑色金属交易市场落地。促成中交四航与威立雅集团深入合作,探索建立“海洋牧场+海工装备”产业基地联动发展模式,投资建设现代化海水养殖项目,已完成155米深远海养殖工船的龙骨安放。加大村企合作力度,协助江门航通公司租赁管咀村70亩建设用地,投资2.07亿元建设绿色钢结构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在满足企业增资扩产需求的同时,每年为村集体增加90万元收入,实现共同发展。
(新会区政府供稿)
蓬江区良溪村推动古村活化利用以文化赋能焕古村新韵
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以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为契机,深挖古村文化底蕴,用文化繁荣乡村、艺术改变乡村、绿美赋能乡村,推动历史文化名村焕新彩、展新貌、树新风。
一是赓续侨乡百年文脉。制定历史文化发展规划,修缮罗氏大宗祠等广府特色古建筑,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举办罗氏贵系良溪荟活动,为港澳同胞、海外乡亲寻根祭祖搭建平台,弘扬“寻根文化”,传承德孝精神。区镇村三级联动以侨乡文化为题材,编制话剧《良溪 早晨》荣获省戏剧文学奖·剧本奖一等奖,良溪村广场上榜2024年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讲好中国侨都故事。
二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保护性开发,改良性活化”,推行“古建筑+”文创业态,开发独具良溪特色文创产品,在保护村内300多座明清古建筑的同时,植入非遗体验馆、创意民宿等公共开放运营业态,活化利用历史文化建筑。举办“古韵良溪夏日节”系列活动,推出农耕研学和良溪传统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打造“研学+旅游”精品。创设棠下优品良溪古村店,丰富“良溪手信”品类,展销省级非遗罗氏柑普茶、山黄皮酒等51个本土特色产品。
三是厚植绿美生态底色。将古村绿美与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相结合,在入村口、聚心湖、隐龙山等地打造错落有致绿化景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美蓬江生态建设,海内外乡贤认种树木超1500棵,认捐超40万元。开展“管护+”特色活动,邀请第三方绿化公司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将绿化管护与“全民义务劳动日”相结合,发动全体村民常态化参与绿化管护和环境整治工作,共同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蓬江区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