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进展】
●市公安局加强矛盾纠纷化解 以“小信箱”撬动“大平安”
●市商务局深化江澳经贸合作 共谋发展新篇章
●市统计局强化部门联动 合力推动企业入库扩量增效
●市公路事务中心“三举措”提升资产使用效益
●市红十字会提高人道服务水平 助力发展惠民生
【基层动态】
●江海区创新服务形式 助力新市民融入新生活
●鹤山市工会驿站春节“不打烊” 用心用情暖心服务新业态劳动者
●开平市赤坎镇因地制宜开展典型村培育 打造乡村发展新标杆
◆工作进展◆
市公安局加强矛盾纠纷化解 以“小信箱”撬动“大平安”
近年来,市公安局把群众需求、群众满意作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平安厅”信箱即诉即办服务,及时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确保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2024年,“平安厅”信箱办结率达98.97%,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599个,收到感谢信238封。
一是完善信件办理机制,全面受理群众信访投诉。组建工作专班,统筹抓好信件汇总、梳理、分析、研判、分办等工作,形成“统一接收、登记办理、核查分办、跟进督办、结果反馈”工作闭环,做到“受理快、办理快、答复快”,真正使“平安厅”信箱成为解决民生诉求的“快车道”。如,外地群众来信反映称,因进口机动车无法查询到环保信息,导致外地机动车无法正常转籍。收到来信后,市公安局第一时间联系上级及协调环保部门核查后,及时为群众办理车辆转籍业务,有效避免群众多头跑、来回跑的情况发生。事后,该群众写信表扬该局“为民解决问题迅速,非常好”。
二是压实接访阅信责任,客观公正化解矛盾问题。制定涉警信访疑难复杂问题“一把手”现场办公制度,由市、县两级公安机关“一把手”和市公安局职能部门“一把手”负责现场办公调查处理;市、县两级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月接访下访不少于1次。2024年,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开展“一把手”现场办公336次,接待来访群众399人,化解疑难复杂问题298个,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宣传推广,扩大社会知晓度。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推广,详细介绍操作指引,便利群众实施操作。印制65个宣传卡通警察摆件和1400份宣传海报,分发至各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和交警、出入境窗口部门开展线下宣传。基层一线民辅警手机保存“平安厅”信箱二维码,随时向群众推广,引导群众利用“平安厅”信箱依法合理反映诉求。2024年,“平安厅”信箱共收到群众留言3081件,同比上升170%。
(市公安局供稿)
市商务局深化江澳经贸合作 共谋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市商务局认真落实实施“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加强与澳门的经贸合作,不断提升江澳合作平台建设水平。
一是建立经贸合作机制。市商务局与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澳门厂商联合会等签署联合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经贸合作备忘录,在深化江澳经贸合作层次、建立港澳企业交流机制、加强对外招商合作、加强江门澳门产业融合、加强商务交流和信息互通等五方面加强合作,主动对接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发挥“江门所能”服务“澳门所需”,共同打造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二是大力吸引和利用澳资。积极发挥两地在土地资源、产业结构、人才队伍等各领域互补性的作用,吸引众多澳门企业在我市投资兴业,有力支持澳门拓宽产业发展空间。2024年累计批准设立澳资企业1427家、占全市外资企业数量的11.78%,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35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量的4.7%,成为江门外资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企业有崖门新财富、东望洋、广东科杰、澳能新材料、日盈不锈钢,涵盖五金家电、电子机电、食品制造、环保产业、纺织服装等制造业领域。
三是深化两地经贸往来。把粤澳名优商品展、澳门国际品牌连锁加盟等澳门重点展会纳入每年的《江门市重点展览计划》,并组织和支持企业参展,加强区域合作对接,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024年,我市对澳门进出口9.9亿元;澳门回归25年来,我市对澳门累计进出口总值达122.3亿元,年平均增长5.1%。支持江门企业“走出去”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布局澳门市场,2024年我市对澳门投资项目6个,投资总额148万美元,涉及新材料、机械自动化、医药等领域。
(市商务局供稿)
市统计局强化部门联动 合力推动企业入库扩量增效
市统计局充分发挥统计职能作用,强化部门联动,扎实做好企业入库纳统工作。截至2024年底,全市在统“四上”企业7042家,同比增长11.2%。
一是强制度找准“存量”。认真落实“四上”企业入库退库工作管理办法,每月通报“四上”企业、投资项目入退库情况,每季度通报在库统计监测企业名单,充分运用五经普工作成果,推动达规企业及时入统。
二是强联动挖潜“增量”。联合发改、工信、住建、交通、商务、税务等部门,及时挖掘已达标企业申报入库。同时,加强向上级部门请示沟通,强化“一对一”贴身服务,推动京东、南新高速等大企业(项目)和换电服务等“三新”经济企业及时入库纳统。
三是强服务扩展“总量”。加强分析研究,结合五经普数据,从市场主体存量、“四上”企业存量等方面对全市市场主体情况进行分析,形成专题报告,推动我市成立“个转企”“小升规”工作专班,加强企业升规纳统工作。2024年,全市累计月度入库“四上”企业484家、增长25.4%,累计净增“四上”企业338家、增长45.7%;其中,新投产入库工业企业50家,数量居全省第三。
(市统计局供稿)
市公路事务中心“三举措”提升资产使用效益
市公路事务中心坚持开源节流“过紧日子”,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各项工作降本增效。
一是加强统筹指导,推动建章立制。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及财务管理制度,完善部门预算计划编制,压实支出责任,执行好“收支两条线”。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推动国省道PPP项目审计整改,开展劳动竞赛年终考核、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强化资金跟踪问效机制,提升资金使用、项目管理规范化水平。
二是引入激励机制,提升盘活效能。公路设施沿路而建,属地公路部门积累一定数量的土地和房屋资产。为更好服务公路事业发展,该中心全面梳理全市公路资产台账,加快低效利用闲置资产的处置,并引入激励机制,反哺属地公路建设项目。“十四五”以来,累计通过出租、处置14处办公用房、道班房和土地,上缴国库资产处置收益802万元、租金收入701万元,物业管理费收入526万元,反哺支持公路项目6个,最大限度实现资产价值。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激活沉淀资金。贯彻落实省、市财政部门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要求,推进资金使用内部审查问效,完成2022年以来市区、新会两个下属单位账务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制度执行等方面综合检查,激活基层沉淀资金1086万元,及时调剂到公路建设和养护项目,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市公路事务中心供稿)
市红十字会提高人道服务水平 助力发展惠民生
近年来,市红十字会扎实推进红十字系统改革,推动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该会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是全省红十字系统唯一获得该荣誉的单位。
一是以改革促发展,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在全省先行出台改革实施方案,以市级带动县级高质量完成改革任务。构建“党政重视、部门协同、社会参与”联动机制,成立红十字基层组织311个,志愿者服务队173支,覆盖延伸至镇、村,贴近群众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救护、人道救助、志愿服务等项目,打通人道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全省红十字基层组织工作示范。
二是以创新促动能,助力发展惠民生。在全省率先启动备灾救灾仓库信息化管理系统,建成地级市首个“三级红十字应急物资储备库”。创设红十字“救”在身边项目,五年以来完成应急救护普及234.97万人次,培训救护员(取证)5.71万人。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镇村四级应急救护宣教阵地,建立市、县两级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五年以来,建成11个红十字生命体验场馆,搭建起全市“线上+线下”科普平台;累计配置AED656台,区域人口AED配置密度居全省第三,率先启动警务场所和执法执勤车辆配置AED项目。
三是以人道促和谐,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凝聚侨乡大爱彰显人道力量,不断扩大人道救助覆盖面,五年以来捐赠款物收入1.33亿元。加快推动博爱家园项目建设,帮助边远镇、村完善改造70多项基础设施,项目规模、数量均排名全省第一。按专业分领域推动志愿服务,21名红十字志愿者荣获“广东好人”“江门好人”和省、市道德模范。
(市红十字会供稿)
◆基层动态◆
江海区创新服务形式 助力新市民融入新生活
针对外来人口众多、服务需求多元的特点,江海区牢牢树立“来了就是江海人”理念,通过组织迎新活动、搭建服务平台、优化参与机制等措施,探索新市民管理服务新机制,提升新市民归属感与获得感。
一是组织迎新活动,促进快速融入。依托“青年驿站”“人才公寓”等载体,为新市民提供短期免费或低价住宿。精心设计制作迎新贺卡、市民服务清单、便民地图等欣暖心礼包,定期开展“送服务进园区”活动,为“新江海企业”、新市民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办理等便捷服务。目前已开展“迎新”活动55次,累计派送礼包1050份。
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助力安居乐业。设立“新市民服务中心”,为新市民提供事务咨询、权益保障“一站式”服务。设立微信服务账号,不定期推送针对新市民的招聘信息,发布生活小贴士、旅游美食指南等,邀请新市民参与文体活动。开办“新市民学院”,提供粤语培训、本地文化、职业技能等培训课程,2024年开展培训超400课次。设立“新市民温情日”,常态化开展新市民音乐会、观影会、茶话会等活动。
三是优化激励措施,积极发动参与服务。打造“新市民议事厅”品牌,今年成功举办“小哥议事会”10场,收集新就业群体意见建议超35条。制定“融和江海”志愿服务方案,出台志愿服务激励措施,通过积分制、“大手拉小手”、志愿服务评星定级等方式,积极发动新市民加入江海义工,促进新市民从“城市过客”变为“城市主人”。
(江海区政府供稿)
鹤山市工会驿站春节“不打烊” 用心用情暖心服务新业态劳动者
鹤山市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提升精准化服务的水平,建成江门首家“新时代枫桥经验”新业态工会实践站,完善服务机制,不断延伸工会服务覆盖面。春节期间,在人口聚集的城区、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以及交通要道旁设立开放13家户外劳动者工会爱心驿站,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全市4000多名基层一线工作的户外劳动者提供“不打烊”贴心服务,送上过年的仪式感和节日的温情。
一是提升站点配套设施,打造超全服务项目。各爱心驿站内设无线网络、手机快充、微波炉、饮水机、医药箱、电动按摩椅等功能,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一站式共十多项保障服务。同时,爱心驿站实现联动共建、资源共享,如,部分爱心驿站设置电动车充电桩,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户外劳动者提供方便;有的驿站设在自助图书馆内,为户外劳动者的忙碌生活提供精神食粮。
二是升级改造司机之家,提升春运服务水平。在国道325线址山服务区、省道273线宅梧服务区设立“司机之家”,24小时全天候为回家过年的司乘人员开放,除基础服务外,为司乘人员提供热水器、洗浴和晾晒衣服场地、特色农产品展示和自助购买等服务,特别增设了母婴服务和咨询窗口,为有特殊需求的职工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关怀。
三是定期开展暖心活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2024年共开展义诊、义剪、健康讲座、反诈骗宣传、送温暖递爱心等特色服务活动超80场次。如,在沙坪街道桂林社区爱心驿站开展“情系新业态 工会送关爱”户外劳动者新春慰问活动,提供挥春送福、手机贴膜、口腔义诊、爱心义剪、法律咨询、就业指导等贴心服务,近200名户外劳动者参加活动。
(鹤山市政府供稿)
开平市赤坎镇因地制宜开展典型村培育 打造乡村发展新标杆
近年来,开平市赤坎镇发挥赤坎华侨古镇龙头项目带动作用,狠抓乡村资源整合、环境优化、基层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该镇红溪村先后被评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入选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
一是狠抓资源整合,提升产业“价值”。红溪村发挥赤坎华侨古镇景区入口的位置优势,利用村内闲置地设置停车位,既解决了游客高峰期停车难的问题,也提高了村组集体经营性收入。成立开平市红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盘活碉楼、闲置农房、村边建设用地等资源,引入投资3000万元的田园综合体项目,采取“镇政府+项目公司+村集体+村民”共建共创共享的合作模式,打造建筑研学基地、精品民宿、露营地等业态。利用流转整合的农田,探索“社村”融合,引进市供销社高标准打造粮食生产示范片区。2024年,红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0.07万元、同比增长18%,村组总收入达92.67万元、同比增长37.1%。
二是狠抓环境提升,提升乡村“颜值”。编制红溪村村庄规划优化提升文件,谋划村庄发展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类打造特色精品村1条、美丽宜居村3条、干净整洁村6条,累计完成农房外立面微改造及风貌管控提升共160间、“三线”整治5.15公里、“三清三拆”260间、“四小园”建设39个、雨污分流和巷道建设5.1公里、水塘护栏整治2.3公里。2024年新增种树1317棵,村内房前屋后、村道巷道、村边水边、空地闲地基本实现绿化美化。
三是凝聚群众力量,提升幸福“阈值”。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结合村民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方案规划。与村民签订协议书,有效管护“四小园”。实行绿化责任到人制度,结合“门前三包”“积分制”等,常态化、长效化推进爱绿护绿。通过开展“春风送温暖”“戏曲进乡村”“重阳节敬老”等活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开平市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