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进展】
●我市加大地理标志应用推广 助推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市生态环境局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我市建立大数据分析机制 精准提升助残服务效能
【基层动态】
●蓬江区打好“组合拳”激活建筑产业发展新动能
●新会区加强统一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营 有效盘活国有“沉睡资产”
●鹤山市积极发展花木盆景产业 推动乡村提颜值农民增收入
◆工作进展◆
我市加大地理标志应用推广 助推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地理标志应用推广力度,通过品牌培育、试点建设、产业融合三个维度,将地理标志打造成本地特色经济发展的“金名片”,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截至目前,全市成功培育8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和48件集体商标,累计获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企业640家,用标数量4107万个,用标企业数居全省第1。
一是加强服务指导,构建品牌发展全链条。以商标品牌指导站为抓手,构建“注册—管理—运用—保护”全链条服务体系。比如,台山市提供从商标注册到培训、管理、援助、保护的全链条“一站式服务”,规范产品包装样式和用标方式,累计开展商标业务咨询105 次、专项业务指导座谈4 次、培训6 次。目前,台山市共有大米行业注册商标75件,已形成以“珍香”品牌为领头羊,“长球”“江联”“谭江”等18个本土优质丝苗米品牌协同发展的品牌矩阵。
二是发挥试点带动,打造地标产业新高地。加快建设省地理标志(新会陈皮)特色镇,推进知识产权、地理标志治理向镇街一级延伸拓展,建设地理标志驿站、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站、地理标志产品展示馆和新会陈皮庄园,以点带面让群众熟悉地标、让企业规范用标、让市场认可地标。2022—2024年,新会陈皮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榜首,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61亿元,同比增长超13%,带动超7万人就业创业。
三是注重产业融合,激活“地理标志+”乘数效应。实施“地理标志+”赋能行动,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蓬江区开发杜阮凉瓜面、凉瓜茶等深加工产品,实现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跨越;串联杜阮凉瓜田园综合体、叱石风景区等周边文旅资源,将凉瓜与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元素结合,推动地标产业升级蝶变。恩平市建设簕菜文化创意园,打造集“乡村游+科普教育+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农业创意园综合体,还推出簕菜奶茶、簕菜手工皂等多元化产品,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开辟新路径。
(市市场监管局供稿)
市生态环境局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刚柔并济”,大力推行服务型执法,做到环境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2024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中,蓬江分局获评县级表现突出集体;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中,市生态环境局获评市级表现突出集体,蓬江分局、鹤山分局获评县级表现突出集体。
一是坚持“柔性化”执法,增强企业主体活力。注重执法与服务并重,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建立“首违不罚”“道歉从轻”等执法制度体系,实行“执法观察期”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合理容错空间,助力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2025年1—5月累计办理不予处罚案件21宗、减免处罚案件35宗,合计减免企业罚款603.35万元。推行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常态化更新正面清单企业,今年对47家企业实施“正面清单”管理。创新运用无人机巡查、走航监测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发现问题127个,非现场执法占比提升至35%,实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切实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二是坚持“高效化”审批,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建立重大项目专班服务机制,制定重大项目生态环境专班服务清单,全流程保障项目环评高效办理。实施环境要素预分配制度,提前介入项目选址评估,确保重点项目“拿地即开工”。今年1—5月,累计高效审批环评项目361个,涉及总投资额约220亿元,完成12批次26个招商项目准入评估。
三是坚持“精准化”服务,破解企业治污难题。持续深化“送技术、送服务”活动,建立“一企一策”服务清单,重点解决电镀、印染等高污染行业治理难题。组织技术团队上门指导,为企业提供VOCs治理、废水回用等定制方案。强化政策宣贯,深入开展专题培训,并编制简易手册,提升企业环保管理水平。创新金融支持,联合银行推出“环保贷”等绿色金融产品,降低企业治污成本。今年以来,全市开展环保专项培训10多场,累计服务企业超500家次。
(市生态环境局供稿)
我市建立大数据分析机制 精准提升助残服务效能
市政务和数据局联合市残联、市民政局等部门依托省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平台和省数据分析系统,构建全方位服务残疾人的数据库,在全省率先以大数据赋能助残服务,有效提升残疾人服务水平。
一是动态识别困难群体。通过构建含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以及农村返贫致贫人口等4类困难残疾人动态数据库,按月分析推送领取低保残疾人数据、困难残疾人家庭数据,动态识别需开展居家无障碍改造的服务对象,将识别时效从90天压缩至20天,有效提升筛查帮扶对象的效率,实现助残服务“主动送”,切实改善困难残疾人居家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二是智能分析就业数据。利用数据分析系统将全市各企业城镇职工个人参保缴费信息与残疾人基础信息比对,快速识别未履行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义务的企业,为残联部门开展核查工作提供了高效的数据支撑。今年4月以来,已比对分析参保残疾人职工13568人,残疾人员工未达职工总数1.5%的企业5706家,未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188家,已按政策进行追缴。
三是加强监管助残资金。每月对公安、民政、政数、社保、残联等部门的残疾人实时数据信息进行比对,通过“线上智能筛查+线下人工复核”双保险机制,定期核查更新人员名单,保障助残资金规范发放。2025年1—6月,向13160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共1746万元;向48768名重度残疾人(含非重度智力、精神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共8206万元,让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
(市政务和数据局、市残联、市民政局供稿)
◆基层动态◆
蓬江区打好“组合拳” 激活建筑产业发展新动能
蓬江区坚持“稳存量、育增量、提质量”三管齐下,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区纳入统计的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18家,建筑业总产值近两年平均增速超15%。
一是梯度培育强主体。在深入开展暖企安商,为企业纾困解难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升级资质、拓展区外市场,助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2家企业获得总承包一级资质,40多家本地企业通过增项、升级、资质换证等方式获得总承包二级资质。目前,全区拥有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13家、总承包二级资质企业65家。
二是产业融合拓市场。加快建筑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建筑业产业链推进会,推动优质建筑企业深度参与制造业建设项目。加快建筑业与房地产业深度融合,搭建房地产业与建筑业精准对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2024年,全区新申领施工许可证房地产项目52个,同比增长92.6%。
三是企业责任显担当。积极引导建筑业企业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企业在方案设计、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落实镇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修缮改造工程等公益性结对项目。2023年以来,累计实施结对项目64个,总投资超3300万元,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蓬江区政府供稿)
新会区加强统一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营 有效盘活国有“沉睡资产”
新会区加强区属国企资源、区镇国有资源、国有参股资源运营管理,有效盘活低效、闲置的国有资产。2024年底,全区国有资产已出租面积超3455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约2亿元;盘活国有参股低效资产90万平方米,价值超19亿元。
一是深入改革整合区属国企资源。以一级区属国企银海集团为依托,深度融合基业公司、勤业公司两家资产管理企业,全面摸清、分类管理、登记造册国资国企所有和代管资产资源,提升资产运营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全面推行资产分类分区域管理模式,实施企业薪酬和考核机制改革,组建资产盘活、租金追缴及资产巡查等专项工作组,建立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形成资产管理良性循环。2024年在管国资国企资产4607宗,租金收入同比增长32.76%。
二是创新机制重构区镇国有资源。搭建新会区镇属资产管理系统,加速开发镇属资产线上交易模块,全面摸清12个镇(街、区)资产底数,打造区镇一体资产管理体系。探索“资产反哺”创新机制,依托平台数据资源定向支持各镇(街、区)“百千万工程”项目,反哺强村公司建设,实现区镇资源“输血造血”双循环。
三是对症下药激活国有参股资源。紧盯体量大、时间长、难度高的国有参股低效资产项目,制定“一资产一对策”攻坚盘活方案,创新实施“股权重组+产业赋能”“国企收购+项目引入”“替换股东+引新活化”“土地收储+国债保障”等四种资产盘活模式。比如,积极盘活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通过产业基金投资推动相关债权人入股,在实现股权重组的同时加强与潜在运营方沟通,争取引入大健康产业项目。
(新会区政府供稿)
鹤山市积极发展花木盆景产业 推动乡村提颜值农民增收入
鹤山市积极推动花木盆景产业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农业提质、农民增收、农村绿美。目前,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超4.3万亩,经营主体超1000家,年产值4.39亿元,带动超2000名群众就业。
一是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延伸产品链条。通过“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扶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在引种、选育、栽种、造型等方面拓展新品种、新方法,推动花卉苗木企业向盆景方向转型,花木盆景及其衍生品年产值超2.5亿元。比如,龙口镇三洞村获评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花卉专业村,带动10个行政村、130多个花木场种植花卉苗木近6000亩,产值超1亿元,土地租金收入增长170万元/年。
二是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提升花木品质。通过优服务、送政策、强技能等一系列措施,搭建乡村人才发展平台。邀请省农科院等优质师资,围绕花农实际需求,举办讲座培训8场次,协助提供资格认证,目前全市共有高级种植师4名,中级种植师13名,初级种植师68名。推动乡村人才建立组培室,研发优质植株品种,提高龙船花等品种花卉苗木产量和市场竞争力,龙船花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六成,产值超5000万元。
三是巧妙运用盆景景观,点缀乡村风貌。以共和镇来苏村为示范点,推动全市用好小盆景,点亮乡村大风景。来苏村投入超30万元完成村道沿线绿化美化工作,打造不打烊的盆景主题公园;引进园林式山水人家文旅项目,建设盆景孵化基地,全村绿化覆盖率超70%。同时,把“家庭盆景”理念贯彻到“美丽庭院”建设各环节,鼓励家家种花木,户户扎盆景。来苏村获评省“美丽庭院”村,全市7户家庭上榜省“美丽庭院”户。
(鹤山市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