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芳(右)深入田间,查看农作物长势。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盛夏时节,漫步在有“广东省古村落”美誉的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凤眼果主题公园一片翠绿,5000多棵凤眼果树正肆意舒展着生命力。“这里之前是公路边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山坡,绿美乡村建设启动后,在党组织的号召下,党员带头、村民积极参与,我们2024年共同栽下这片凤眼果林,本月底又将迎来一波丰收。”上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梅芳笑着说。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通报,对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黄梅芳榜上有名。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以来,这位“80后”村党组织书记带领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冲锋在前作表率,有效凝聚起各方力量,广泛发动村民群众参与植树添绿活动,既实现了乡村绿化美化,又丰富了乡村产业发展,成功将上巷村打造为市级绿美示范村。
党建引领,党员带头掀热潮
上巷村从荒坡变果园的生动实践,正是江门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深入开展乡村绿化“百村示范、千村提质”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的一个缩影。
时间回溯到2024年1月25日,江门市举行“党建领航 绿美侨乡”行动暨“我为侨乡种棵树”植树活动。作为主会场,上巷村的凤眼果林在党员群众协力下成功种下。
近年来,黄梅芳带领上巷村深化党组织结对共建,通过“支部发动、政企联动、党群互动”,链接市直及区直部门、“两新”党组织等力量参与乡村绿化行动,依托“我为群众办实事”“我在侨乡种棵树”主题党日等活动载体,组织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与村民群众并肩劳作,共同栽花植绿,打造了“党建致富林”“劳模工匠林”“侨心林”“蓬江区组工林”等特色林区,累计种植树木超6000棵。预计成熟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营收超200万元。
党群携手,共建共管护成果
绿美成果来之不易,长效管护是关键。黄梅芳深知,巩固绿化成果必须依靠党员群众的共同参与和日常守护。
为此,在黄梅芳的推动下,村党支部牵头制定了科学的树木管护计划,核心在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该计划创新性地将乡村绿化管护与党员设岗定责、积分制管理紧密结合,通过在新树苗上“挂牌设岗”,明确管护范围和岗位职责,组织33名农村党员和村干部带头认领责任区,并积极发动身边群众共同参与。
“村党支部将1公顷凤眼果林划分为多个责任区,每位党员负责管护一个片区、一定数量的树苗,定期查看,适时养护。同时,党员肩负宣传员和组织员角色,主动联系发动自己包干的村民,共同加入管护团队,承担起日常看护职责。”黄梅芳介绍,“一旦发现病虫害、树苗倾斜等问题,党员群众会第一时间上报,村委会联系专业人员处理。”
村干部黄耀锦认领了山脚路边的一片责任林,他表示:“党支部发放了‘我在侨乡种棵树’认领卡,党员带头签名挂牌。看到党员的行动,很多村民也主动领取认领卡,参与到管护中来。”
据悉,上巷村党支部还把参与植绿志愿活动、认领责任林、日常管护巡查、发动村民加入管护团队等工作成效,全部纳入党员积分制考核,有效激发了党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形成了“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
效益共享,绿美转化促振兴
黄梅芳坚持围绕人居环境推进绿美建设,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组织党员群众齐动手。上巷村成立“美丽庭院”志愿队伍,发动党员群众加入,带领群众充分利用“边角地”,在房前屋后种植龙眼树、凤眼果等经济树种,打造“四小园”等生态小板块,刷新乡村“颜值”,助力上巷村于2024年获“广东省美丽庭院特色村”称号。
“在党支部引领下,我们盘活资源禀赋,发动群众参与,走出了一条绿美乡村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相融合的发展新路。”黄梅芳介绍,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整合闲置土地,规模化发展凤眼果树种植产业。去年,在党员群众共同努力下,该村新种植凤眼果树4000余棵,建成凤眼果生态公园;今年,乘势而上再扩种1000棵,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
在种植基础上,上巷村党支部通过“强村富民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积极组织群众参与产业链各环节。依托这一模式,拓宽凤眼果销售、加工渠道,培育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业态,开展凤眼果生态公园研学活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起“自主育苗—规模种植—长效养护(党员群众共管)—加工销售—游学体验”的完整产业链条。
凤眼果树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村庄的变迁。望着这片由党员群众汗水浇灌、生机盎然的景象,黄梅芳欣喜地算起了“生态账”和“经济账”:“按盛果期测算,单棵产量可达100—150公斤,参照往年30元/公斤的市场价格,今年将为村集体带来超百万元的收益。”
这颗承载着乡土记忆的“凤凰之眼”,正从党群同心浇灌的繁茂枝叶间,孕育出富民兴村的希望,成为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