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美浓是新会区村级女“头雁”之一。
“这是我们村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办的家庭农场,占地约16公顷(240余亩),去年常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450公斤。”双水镇木江村党总支书记伍美浓向记者介绍道。3月9日上午,新会区农机促春耕现场会在该村的文发农场举行。
伍美浓是新会区村级女“头雁”之一。去年,伍美浓以及桥美村党委书记莫丽芳、沙蓢村党总支书记张长结在双水镇2021年乡村振兴年度评比中获评优秀档次。同时,2021年,新会区有13名女“头雁”获评市、区“两优一先”,有2名女“头雁”获得“葵乡人才卡”。这是新会区“巾帼头雁”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黄胜
选苗 近三年储备女性村级 后备人才180名
农村女干部是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新会区以“一规划二项目三清单”为抓手,开展“巾帼头雁”工程,着力锻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级“巾帼头雁”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新会区先后出台了《新会区公开选聘“乡村振兴后备人才”公告》《关于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的工作指引》等政策,创新女性村干部的选任方式,从返乡女大学生、外出务工年轻女党员、本地妇女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中广泛物色农村后备人才,并进行重点培养。
据悉,近三年来,新会共储备村级后备人才517名,其中女性180名,为培养女“头雁”种下了“好苗子”。同时,在物色选拔农村女性干部时,新会区把好“政治关”“能力关”“口碑关”,选优配强女性村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她们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2021年村级换届后,新会区已配备女性村(社区)党组织书记20名,均实现“三个一肩挑”,占比达10.05%,在江门地区率先实现妇女发展规划的目标。
育苗
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扶上马,送一程”
1月25日,在桥美村的甘蔗地旁,莫丽芳像往常一样向“师傅”——新会区委组织部四级调研员陈溢利请教工作。“我一个月起码要下来1次,帮助村里参谋解决问题。”陈溢利告诉记者。
2021年,双水镇桥美村在莫丽芳的带领下,科学制定村级五年规划,成功打造了甘蔗品牌,村级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桥美村也因此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据了解,新会区对女性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扶上马,送一程”,探索推行导师制,做好“传帮带”。区、镇两级干部坚持“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的原则,以“2+1”的方式,结对指导女性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截至目前,新会区、镇两级约30名导师累计到结对村(社区)调研220多次,协助解决实际问题40多个。
同时,新会区积极搭建“巾帼头雁”成长平台,坚持“因材施教、因需制宜”原则,全方位优化“巾帼头雁”成长路径。新会区妇联联合三江镇建设了全区首个“巾帼头雁”人才驿站,为村级女“头雁”提供从工作到生活、从身体能力到心理健康、从个人到家庭的全方位培养和支持。同时,该区通过建立成长记录卡,记录每位女“头雁”的重要工作表现、成长进步经历,进行动态跟踪培育。
此外,新会区还建立了“巾帼头雁”培训机制。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培训模式,邀请专家学者、先进模范等为女“头雁”授课;不定期组织女“头雁”到先进的示范村(社区)开展实地考察学习,汲取乡村治理经验。截至目前,该区共开展“巾帼头雁”素质提升培训班、女“头雁”沙龙等共23期,培训约400人次。
新会区还通过镇村两级干部双向挂职,锻炼“打磨”女“头雁”。如三江镇,每季度安排一名女“头雁”到镇职能部门挂职,以“三个一”活动(即参加一次部门例会、承担一次具体任务、从本村的角度向跟岗锻炼部门提一条建议)的形式进行跟岗锻炼,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取得明显效果。
为进一步激发女“头雁”的干事创业热情,新会区大力倡导树立“比学赶超”的导向,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奖”出干部精气神,“奖”出事业新发展,让更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女干部施展抱负,引领农村发展“加速跑”。
新会区坚持以奖促干,探索开展村级党组织书记分级分档管理,合理设置“三级七档”工资待遇,进一步激发女“头雁”的干事创业热情。新会还制定了相关激励方案,推动各项惠农政策向女“头雁”倾斜,激发农村优秀妇女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对女“头雁”领衔或自主的创业创新项目,优先给予指导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