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积极履行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以创建双拥模范城市为契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突出做好军转干部安置、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军转干部待遇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就业等各方面工作,落实“四个到位”,双拥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拓宽就业渠道,军转安置政策执行到位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转业军人、退役士官、随军家属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落实。一是及时完成安置任务。协调、指导市直事业单位推出编制内岗位,办理人员安置手续。2019年以来,市直事业单位共安置9人,超过过去3年的总量。二是开展随军家属专项招聘工作。协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全市范围内发动事业单位推出编内岗位,指导设置招聘条件,面向全市驻军部队随军家属共推出38个岗位进行定向招聘,经考试、体检、考察等工作环节,录用34人。三是开展退役军人“一对一”帮扶。对收集的120名未就业随军家属人员,逐一电话跟踪及了解就业意向,并根据未就业随军家属就业意向地,将就业推荐任务分解到各市(区)共同开展就业推荐和跟踪服务。对有意愿到企业就业的,落实了一对一推荐服务,对就业有意愿的,做好政策解释和服务指引,提高就业成功率。
二、加大政策扶持,就业创业服务指导到位
及时出台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推进人员自主就业创业。一是制定自主创业扶持政策。2018年出台《江门市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将军转干部、复退军人一次性创业资助补贴标准提高到1万元。军转干部、复退军人在我市创业,还可享受最高3.6万元的租金补贴、额度最高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创业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2020年4月17日印发《江门市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实施方案》(2.0版本“促进就业九条”),明确对吸纳退役1年内的退役军人稳定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用人单位(机关事业单位除外),按每人1万元给予一次性补贴,并加大对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托底帮扶力度,帮助失业、无业群体实现就业。截至4月29日,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为复退军人发放各项补贴合计205.44万元,惠及268人。二是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依托市、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有就业意愿的复退军人和随军家属提供全免费、全方位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在每次招聘会现场均设立复退军人、随军家属服务专区,强化服务指导,确保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三是建立“江门市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为符合扶持创业政策条件的退役军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场所、创业指导,协助申领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退役军人创办优质企业,为推动江门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三、强化权益保障,军转干部待遇落实到位
坚持全面落实政策,依法保障军转干部的安置待遇。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待遇。严格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及国家和省有关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文件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待遇,分配到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比照与其军队职务等级(专业技术职务)相对应的地方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基本工资;如在事业单位所聘岗位(职务)低于原军队职务等级(专业技术职务)相对应的地方岗位(职务)的,比照与其军队职务等级(专业技术职务)相对应的地方岗位(职务)执行基础性绩效工资。另一方面,完成江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属下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和涉改人员转隶工作。根据核定的编制数量,及时指导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完成设岗、核岗工作,并按照改革部署,从市军休所转隶在编人员5人至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四、积极应对疫情,稳定就业举措落实到位
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助力复退军人、军转干部返岗复工,促进就业创业。一方面,帮助复退军人、军转干部创办的企业渡过难关。针对疫情期间企业经营压力大的问题,我局先后出台实施“援企减负12条”“引导务工人员返岗5条”,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稳定就业岗位。建立就业服务专员机制,实施“一企一策”用工保障服务,对复退军人、军转干部创办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实施失业保险费稳岗返还,阶段性减免2-6月企业社会保险单位缴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1月1日到4月29日),先后为50名复退军人、军转干部发放一次性创业资助50万元,共为33名复退军人、军转干部发放初创企业租金补贴18.64万元。另一方面,为复退军人、军转干部提供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通过组织专列专车、发放企业包(拼)车补贴、员工自行返岗交通补贴等方式,帮助因疫情受阻的人员返回江门复工复产。依托市直、市(区)、镇(街)、村(居)304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有就业意愿的复退军人和随军家属提供全免费、全方位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疫情期间,联合全市13个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零接触”网络招聘,实现大数据人岗智能匹配和远程视频面试招工,为全市复退军人、军转干部提供全流程免费线上招聘服务,同时,将岗位信息推送给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定向发布,提高复退军人、军转干部就业服务工作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