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门市进一步健全劳动仲裁与劳动保障监察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仲裁与劳动保障监察两部门职能优势,形成“1+1>2”效果,有效减轻仲裁机构办案压力,依法高效处理劳动争议纠纷,维护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2024年全市劳动仲裁和监察机构联动处理案件69件,为1395名劳动者追偿工资、补偿款等经济待遇4237.54万元。
一、“仲裁+监察”联动,奏响高效解纷“协奏曲”。为解决以往劳动争议案件处理部门之间衔接不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高劳动争议纠纷的处理速度和质量,江门市制定“仲裁+监察”工作衔接机制,通过设立“一站式”服务,实行一窗集中受理,建立专人日常联络制度,从接收资料、立案受理、信息共享、调查阅卷等方面明确衔接流程指引,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大力推进“调解+仲裁+监察”一站式多元联动解纷模式,为群众提供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就业帮扶、司法确认、释法答疑、举报投诉等便民服务;对于案件影响大、涉案人数多的疑难案件,仲裁与监察联合工作,提高案件处置效率。2024年10月,鹤山市劳动监察大队收到投诉,物流园区某企业因搬迁涉嫌违反劳动法律,经劳动监察大队联合劳动仲裁机构调查调解,涉事企业和员工达成调解协议。台山市制定“监察—仲裁分工”方案,引导当事人依法理性行使权利,减少非必要仲裁。江海区、开平市、恩平市各自建立会议协调机制和工作协同机制,不定期组织召开工作协调会,通报案件处理情况,分析研究重大集体争议、疑难案件处置方案,避免同一案件多头、重复处理,减少劳动者维权成本,快捷高效地化解劳资纠纷。
二、强化服务指导,筑牢纠纷化解“防火墙”。全市劳动仲裁与劳动保障监察联合“走出去”,通过开展“江门劳动法学堂”、劳动关系全链条“体检”等“送法入企”服务。对用工人数较多、劳动监察、仲裁争议线索较多的企业进行专项走访宣传,提供劳动关系“体检”服务,2024年,全市开展劳动用工“体检”191家用人单位,派发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资料1000多份,“一企一策”提供个性化专业法律指导,为企业纾困解忧,引导企业规范用工。鹤山市汇聚政法委、工会、法院、行业(商会)等外部资源力量,打造“3+1+N”多元资源衔接模式,畅通“预防-调解-法援-仲裁-诉讼-服务”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突出普法预防,引入公益律师进驻市劳动关系综合服务中心,共同参与化解劳动关系领域纠纷。
三、推进信息共享,畅通案件办理“快车道”。全市劳动仲裁与劳动保障监察通过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助推纠纷化解提速增效。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对发现用人单位存在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通报;对于难以调查取证的劳动仲裁案件,可由劳动监察部门调取证据材料。仲裁机构设立劳动争议速裁庭,畅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实现案件的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对农民工工资、工伤赔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争议案件实行繁简分流,以信息互通、调裁衔接方式,缩短案件处理时限,健全集体争议应急调解协调机制,防止矛盾激化,切实把重大争议做到可防可控可调。新会区劳动监察部门发现某企业负责人疑似移居国外且公司存在欠薪的线索,经调查核实后,仲裁机构立即介入,开启绿色通道引导员工迅速立案登记。同时,依靠裁审衔接机制,请求法院启动财产保全工作,依据劳动监察部门调查的情况认定案件事实,并迅速作出裁决,为211名劳动者追讨劳动报酬待遇405万元。开平市某企业被断水断电并拖欠工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部门联合劳动仲裁部门马上开展现场调处,仲裁机构坚持快立快调,组织企业实际经营者与工人代表协商一致,出具仲裁调解书,后经法强制执行,为58名劳动者挽回经济待遇139万元。
四、抓好队伍建设,打造业务技能“练兵场”。广泛吸纳劳动监察员、劳动关系协调员等专业人员充实调解员队伍,形成解纷合力,协同开展争议纠纷调解。同时,劳动仲裁、劳动保障监察互派业务骨干参加彼此的业务培训学习,培养仲裁员兼具执法资格的“复合型”业务骨干,实现优势互补,双向提升业务能力。不定期联合组织开展调解员业务技能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调解员业务水平,实现双向成长、双方赋能,譬如开平市开展“每月一学”活动,共同研讨疑难案例,讲解学习法律法规等,并互相通报阶段性或者突发性劳动争议处理情况,推动联动工作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