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007062431007062685/2019-00087
市水利局
2019-08-30
壮丽70年,江门水利谱新篇 | 洪魔克星!江新联围的前生今世!
2019-08-30

壮丽70年,江门水利谱新篇 | 洪魔克星!江新联围的前生今世!

发布日期:2019-08-30  浏览次数:-

“早在1974年5月11日,我们就开始测量水文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有16艘船,像联合舰队一样,从天河开到斗门,每隔半小时就测一次水位和流量,没日没夜地测了两个多月,就是准备建江新联围。”回忆起40多年前的情景,曾任江新联围管理处主任黄汝顺仍难掩心中的激动。

江新联围工程是珠江三角洲五大重点堤围之一,也是广东省十大堤围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防洪、防潮和治涝,捍卫江门市蓬江、江海、新会3区的屏障,保护130万人口和30多万亩耕地。

岁月沉浮,时光流逝!这条堤,记载着侨乡人奋斗不息的历史,承载着水利人永保江河安澜的不灭初心!

1、洪水泛滥 百姓受苦

江新联围工程未兴建前,原新会县沿西江下游右岸,至与潭江下游连结组成的地区,是广阔一片、河网纵横、地势低平、受洪涝咸潮的沙田区,又属亚热带低纬地区,温暖多雨,多年洪潮灾害频仍,大大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959年6月,西江洪水泛滥,北街水位4.11,市区受浸最深1.52米。

1968年西江出现了较大洪水,持续了半个月,北街水位4.63米,为建国后的最高水位,幸江门河沿岸筑了防洪堤并临时加叠沙包,否则市区将大面积水浸,水浸最深可达2米多;即使如此,也造成了内涝(钓台路水位3.55米)。

1960年后,由于水情变化,江门地区各排水站排水越来越困难,每年汛期降雨超过100mm时,江门河两岸(现炮台桥、长堤、步行街附近)都会出现内涝,如遇较大洪潮暴雨灾害就更严重。

为此,筑堤护岸保家园成为了每个时期当地老百姓的最大呼声,筑堤工程的开展显得尤为必要。在这样的形势下,每个时期均有群众自发或政府主导或侨乡募捐对各自乡镇沿岸属地开展筑堤工程。

2、千人奋战 两年建成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珠三角各县为解除洪涝潮灾,开展了新的一轮轰轰烈烈的联围建设。江新联围工程的筹建,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提出的。

1974年7月,佛山地委书记孟宪德在江门召集江门和新会的负责人共同研究联围建设方案。为了缩短抗洪防线,增强江门地区整体抗洪能力,研究组决定增加控制江门河,扩大联围受益范围,把联围命名为“江新联围”,意为江门和新会两个独立行政区域共同的堤围。

1975年8月25日,5000千民工浩浩荡荡进入工地,江新联围的建设正式拉开序幕。来自江门郊区和新会各镇的青年民兵聚集在一起,开始了两年多的工地建设生活。在江新联围工程指挥部的领导下,民工们采用专业队办法进行施工。当时的机械设备少得可怜,绝大部分工程建设都是靠人力劳作,很多泥土、石块的运输都是靠民工们手搬肩扛,异常劳累。最辛苦的是进行堤坝灌浆,搞堤坝,灌水泥,搅拌混凝土都靠人力,20多模水泥,每模6个人,不停地用铲子搅拌,因为搅拌过程中不能停下来,所以经常从凌晨3时就开始做,就不间断,连续一天下来大家都累趴了。

由于条件限制,当时所有人都住在自己搭建的简易茅棚里,伙食也不怎么好,一个工一天补两角钱的伙食费,工钱由公社记工分,大概也是几角钱。当时根本没有星期天和休息日,节假日也是大家分班轮流休息,但所有的人没有一点怨言那时的人特别有奉献精神,肯吃苦,不计报酬。即使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大家依旧干得热火朝天,不愿延误工期。在建设的两年多时间里,大家最开心的是观看县文艺队的慰问演出。由于厨师们要做饭,无法观看演出,文艺队的同志还专门去厨房为厨师们表演了一个节目。

经过了两年多的奋斗,1978年5月江新联围北街水闸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运行当天,这里非常壮观,一小时内就有100多艘船从这里通过。1981年1月,江新联围北街水闸正式通过竣工验收。

参加过工程建设的黄汝顺说“当时,江新联围江新联围北街水闸的建设在广东省引起了轰动,因为这差不多是当时广东省最大的水闸工程。”  同期,睦洲水闸也开工并顺利建成。两座水闸的相继建成,标志着江新联围基本竣工,将原来的自成系统,防洪、防潮能力偏低的天河、礼东、礼西、睦洲、梅大、龙泉、白洲、三江一联围、三江三联围、环城、会城等11个中小堤围连成了一个整体,真正实现了江门地区整体防洪排涝,受益范围包括江门市区、郊区和鹤山县、新会县部分乡镇。

江新联围建成后,整个西北江中上游有不少堤围出现险情,而江门市因为有了江新联围,多次成功抵御住了洪水侵袭,把水患减少到最低限度。

3、提档升级 保民屏障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赶着这股水利建设的热潮,从1998年开始,江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江新联围进行全面除险加固,把只能达到抵御20年一遇洪水(甚至低于20年一遇),部分堤段存在安全隐患的堤围防御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标准,工程估算总投资11.85亿元。

江新联围干堤加固工程始于天河顶山麓,止于下游梅林冲口,经裁弯取直,加固后干堤全长91.764km,工程分5期10段建设,总投资48906.88万元。工程于1998年12月25日开工,2011年1月20日完工,2012年  6月21日通过竣工验收。

2012年,江新联围除险加固工程荣获水利行业最高奖项“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江新联围加固完成后,近期可抵御50年一遇洪水和100年一遇台风暴潮,远期结合西江上游的龙滩和大腾峡水库调蓄,可抵御100年一遇洪、潮灾害,为保障围内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重要的水利支撑。在2005年6月成功抵御了超百年一遇洪水。正是因为由于有了江新联围的保护,在特大洪水面前,江门市33.27万亩以上耕地安然无恙,城区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工厂、机关、学校秩序井然,市场繁荣、社会安定。

4、不忘初心 华丽变身

新时代新理念,如何更好发挥防洪排涝作用,江新联围正朝着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大步迈进。

2015年,江新联围建立了江新联围-鹤山大堤综合信息化系统,对水情、雨情、工情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及时作出防洪预判提供数据基础,还可以通过高清夜视摄像头24小时实时监控堤围状况,实现了由人工到智能的华丽转变。彻底改变了在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时代,基层水利人年复一年在暴风暴雨中前往水位监测点查看水位状况,在洪水来临时冒着生命危险在堤围上奔走查看堤围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苦日子。

为了大力整合水系调度合力,最大限度发挥防洪排涝作用。2016年7月10日,江门市东部三区一市水系统一调度工作正式施行,由江新联围管理处负责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沿线2个水库、54个水闸。

同年,为防御第4号台风“妮妲”对我市可能造成的灾害,东部三区一市水系统一调度实施以来的第一次防台风调度,也是江新联围史上首次水系联合调度抗击台风。通过充分利用潮汐周期规律,对三区一市区域的水利工程进行联合调度,内河水位进行了两次腾空容量操作,腾空涌容约15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台山岐山水库的库容,为市区和各小围河流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排水排涝条件,减轻了区域内的排涝压力。

“实践证明,江门市东部三区一市水系调度工作的开展,对提高江门地区防洪排涝能力,盘活水系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是江门防洪调度的又一重大突破。”江新联围管理处何雄说,“2017年江门市东部三区一市水系调度的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江门市二等科技成果。

昨天,筑堤制服洪狂,今天,补短板强监管。2018年,我市启动了江新联围大堤加固工程,对部分存在沉降变形的堤段进行除险加固。以信息化为手段,规范化为标准,调度合力为目的,江新联围必将不愧为保护130万人口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