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11440700773078264R/2020-00654
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0-06-16
外海面,思乡的面
不编号
2020-06-16

外海面,思乡的面

发布日期:2020-06-16  浏览次数:-

外海面已有上百年历史,最初因产于外海而得名,又称“外海竹升面”,它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外海乡村成行成市,并在省、港、澳芳名远扬,每到外海的客人大都要尝一尝外海面的美味,外海面已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

▲和面(摄影:彭伟宗)

▲压面(摄影:彭伟宗)

以前,泽记、东和、有仔记、南记等云吞面铺比较出名,此外摆街的大排档、过街的流动云吞面担更是星罗棋布。过街的云吞面担特别活跃,他们以两块厚竹板互相敲击,发出“笃得笃得”的清脆而富有节奏感的响声,惊邻动里,招揽顾客,不少乡民都有吃云吞面“宵夜”的习惯,否则睡不稳安。

▲切面(摄影:彭伟宗)

▲切好的湿面(摄影:彭伟宗)

外海面是个大概念,它分为三个品种,即面、云吞、云吞面。所谓面,就是净面,没有参入云吞的面。而面又分单面(1个面饼)和双面(2个面饼)之分;所谓云吞面,就是一个面饼和六个云吞“漉”熟后共同上碗。外海面从百年前发展至今,随着现在食材的丰富和人们口味的多样,外海面的品种也与时俱进,创出了包括有云吞面、鲜虾面、狗肉面、猫肉面、鱼蓉面、虾子面菠菜面、枸杞面、黑芝麻面等众多品种。




▲成型的外海面在晾晒(摄影:彭伟宗)

▲外海面(黑色的为芝麻面,摄影:陈新贤)

制作过程主要以鸡蛋或鸭蛋和水开面粉,反复搓匀后置于案板,再将一条长2米、直径约12厘米的粗竹杠套在栓于案板上的藤圈里,将竹杠压在面团上,打面师傅全身骑在大竹杠上,飘飘然有如降龙伏虎,反复地弹压,打到面粉起“筋”(粘性),其后再以利刀把面切得细如银丝,所以亦有“银丝面”的美誉,最后将面放在太阳下晒干保存。 


▲绿色的为菠菜鸡蛋面(摄影:陈新贤)

▲外海面(红色的为苟杞鸡蛋面,摄影:陈新贤)

外海面的口感与北方的拉面完全不同。外海面爽脆弹牙,韧性十足,它使用传统的方式和好面团后,最关键在于压面时的力度。外海面之所以扬名于世,究其原因,一是选料上乘,制作独特;二是口感鲜美,爽滑不糊,让人有垂诞欲滴、肚饱眼吾(不)饱的感觉。


▲一碗诱人的外海面(摄影:彭伟宗)

▲非遗项目“外海面制作工艺”编排的舞蹈(编导:邱菁萍,摄影:许和发)

▲非遗项目“外海面制作工艺”编排的舞蹈(编导:邱菁萍,摄影:彭伟宗)

舞蹈《思乡面》(原名《打面女》)的创作素材就来源于外海面。该作品通过五邑华侨对侨乡传统美食的眷恋之心,传递出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来源于外海面手工制作的独特动态,外海方言"吖面"富有节奏地运用在舞蹈音乐中,令人倍感亲切。

2007年4月“外海面制作工艺(传统技艺)”入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