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灯,游灯,捡个银钱两份分……”新会葵城中学的舞蹈室内,响起了新会人民熟悉的童谣,舞蹈队的同学们伴随着童谣的节奏,提着鱼灯信步而来,活灵活现地展示出节庆期间人们提鱼灯唱童谣的喜庆画面。
这是新会葵城中学的原创舞蹈节目《荧荧鱼灯永流传》,同学们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热情,舞出新会鱼灯的文化内涵。这一支精彩的舞蹈,已成为葵城中学积极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具体体现,是该校美育教育的丰硕成果。就在今年初,这支特色舞蹈在全市中小学舞蹈大赛中惊艳众人,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了二等奖。
新会鱼灯,是一种纸扎的民间工艺鲤鱼灯。“鱼”与“余”谐音,鱼灯寓意年年有余,肥壮的鲤鱼、金色的鳞片,更是丰收和吉祥的象征。一直以来,葵城中学都致力于传承非遗文化,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会鱼灯的传承基地,也是首批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葵城中学把新会葵艺、新会鱼灯等非遗项目引入课堂,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坚持把握美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
△葵城中学的原创舞蹈《荧荧鱼灯永流传》感染力十足。
原创舞蹈《荧荧鱼灯永流传》,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葵城中学艺术科组本着继承与创新的理念,把新会鱼灯文化与舞蹈艺术相结合,在挖掘传统文化素材、提炼鱼灯题材上不断钻研和探索,充分发挥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展示新会鱼灯的独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荧荧鱼灯永流传》中用的道具鱼灯,都出自葵城中学师生之手。其实,在每年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以及学校的艺术节期间,该校鱼灯社团的同学们都会用自己亲手制作的鱼灯布置美丽校园,增添节庆气氛。
葵城中学还长期坚持开展新会鱼灯文化进课堂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同学们学习制作鱼灯。为了鱼灯造型更突出、更适合舞台灯光,该校鱼灯社团尝试结合现代手工艺进行拓展装饰,艳丽的鱼灯为舞蹈增色不少。
“鱼灯不单是一件工艺品,更是地域文化的生动缩影和重要象征。从道具制作到舞蹈创作再到上台表演,学生与非遗文化的心灵距离被不断拉近,近距离感知家乡非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共同感受舞蹈与美术融合的魅力。今后,我们将继续尝试将非遗文化与美育相结合,做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使非遗文化根脉相续、永葆活力。”葵城中学艺术课组教师彭耀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