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位于南海之滨,别称“五邑”,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所在地,是“中国侨都”,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独特的碉楼与村落、旖旎的滨海风光、多彩的温泉度假、秀丽的自然生态、厚重的侨乡文化是江门旅游产业发展的靓丽底色,一幅宜居宜游的全域旅游画卷跃然纸上,江门正朝着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前进。
江门滨海风光 彭伟宗 摄
早在2015年,江门便将“全域旅游”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7月,《江门市加快建设旅游强市工作纲要(2015—2020年)》印发实施,提出按照“主客共享,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江门实现由“客源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转变,持续融入大湾区建设发展。
近年来,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背景下,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以“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要素互动”“全时段体验”“全社会参与”推动产业融合,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江门特色的“旅游与产业良性互动、文化与经济融合渗透”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2021年,江门市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化厂入选国家工业遗产……江门全域旅游建设花开遍地,欣欣向荣。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江门正以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新定位,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作出贡献,不断融入人文湾区、休闲湾区的建设中,全域旅游发展,江门大有可为。
/全域亮点/
加强顶层规划 优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随着多项旅游专项规划和扶持政策的颁布,以及全域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旅游专项资金的支持,江门各部门各地区坚持全市一盘棋,以全域的视野,做好融入大湾区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共同推进全域旅游建设。
2021年,江门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高标准、高定位编制了《江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全力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旅游新标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大发展定位,形成产品多样、业态多元、全域联动、协调发展的旅游体系。同时,《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方案》和《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印发实施,实现全域旅游建设聚指成拳的合力,为给湾区建设奉献“江门力量”做好准备。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江门将通过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旅游业的品牌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将江门市打造成为广东旅游的新名片和新的增长极。
以高站位目标赋能城市发展,展现江门融入发展大潮的壮志与气魄。全域旅游建设中,江门目标明确,行为笃定,条件优越。努力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建立全域旅游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机制。目前,江门拥有33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48个省级旅游品牌项目,更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两大文化IP。
开平碉楼 彭伟宗 摄
2022年江门市全域旅游工作现场会提出,江门需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握全域旅游工作的新使命,从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把握全域旅游工作的新作为,从擦亮侨都名片的深度把握全域旅游工作的新机遇。在规划引领下,江门正以奋进之笔擘画全域旅游发展的蓝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争取进入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
狠抓项目建设 培育全域旅游优质产业
充满韵味的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承载江门记忆的岭南骑楼、海上体验丰富的川岛滨海旅游景区……如何实现从蓝图到实景,江门以文旅项目为引擎赋能全域旅游建设,增强文旅内生动能,努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落子铿锵,步伐坚定。
海口埠银信柱。陈方欢 摄
通过重大文旅项目的布局和引入,江门将各地景区的品质塑出来、特色秀出来。近日,江门浪漫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动工仪式在台山下川岛举行。目前,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古劳水乡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等11个重大文旅项目正加快建设脚步。
在全域创建工作中,江门“以侨为桥”,在打好“文化牌”的同时,为江门旅游产业注入强大动能。以蓬江区启明里为例,随着街区活化,趟栊门、西式拱券等建筑元素经“修旧如旧”更添“侨”味,文化巷、江门非遗手信馆等新业态的入驻使这座现存较早、保留完好、形成规模的侨居焕发新光彩。每逢假日,启明里国风中秋花灯会、古风故里汉服巡演等活动总会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来。
图源:蓬江区文广旅体局
启明里是江门深挖侨文化资源助力旅游发展的缩影,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江门优势与融入路径。此外,江门持续发力全域环境优化,升级旅游接待场所、停车场、厕所等设施,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多元、地域特色文化鲜明的服务供给格局。其中,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20座,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厕所覆盖率达100%。新会区推出江门站至小鸟天堂、陈皮村的旅游观光专线,恩平泉林黄金小镇与高铁站连接道路建成通车。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全覆盖,“粤书吧”数量居全省前列。打造一批特色民宿、精品酒店,不断推动江门旅游接待服务提档升级。
着力发展“+旅游” 强化全域旅游优质供给
持续提供更高质量、更具吸引力的文旅产品,才能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通过“+旅游”模式,江门把特色资源转化成差异化发展的优势,将旅游融入文化、农业、康养等产业,拉长旅游产业链的同时,使江门更加全面融入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圈。
在文旅融合方面,江门着力挖掘茅龙笔、东艺宫灯、葵艺等的文化特点,研发有故事的文创产品,并推出5条文化遗产游径精品线路,以非遗为主轴串联五邑各地的历史遗址、文博景点,使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等非遗走进景区,用文化留住游客,让游客带走文化。
散落在海岸、山野的美丽乡村也是江门的靓丽名片,如今正随着全域旅游建设更新升级。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旅游,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举办花田音乐会、秋收稻穗音乐节等品牌活动,更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持续增强乡村振兴动能。截至目前,江门新增3条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浮月村 彭伟宗 摄
在全域建设统领下,江门民宿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古镇、古村落、古街成为民宿选址热门地,乡村“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的资本。江门全市现有民宿305家,其中精品示范民宿67家,呈现多层次、多样性、侨乡特色显著等特点。
创新营销推广 擦亮江门城市文旅品牌
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宛如一幅秀美的油画,“旗袍季”活动在立园举办,大批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尝鲜。当旅游逐渐从观光式向沉浸式发展,一场场华丽蝶变正在江门各个景区上演。
在各大景区创新转型的同时,江门通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营造浓郁的城市文旅氛围,吸引市民和游客眼球,丰富文旅体验。今年4月,“品游江门微度假”活动启动并发布七大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包括世遗温泉滨海经典游、海丝文化寻迹游等,以“微”中见“大”,呈现江门全域旅游“走出去、引进来”的“大谋划”。接下来,江门将举办“江门艺术季”“中国粤菜美食嘉年华暨五邑家宴美食季”等系列特色主题活动。
风景如画的古兜温泉小镇 景区供图
大湾区建设不断迈进,机遇与挑战并存。为讲好江门故事,除创新景区产品与打造文旅活动以外,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积极创新文旅宣传推广方式,加强融媒体合作,重视导游、讲解员等技能人才的培养,让大众成为讲述者,提升城市辨识度和美誉度,并开发“江门旅游1键通”小程序,加快推进“一部手机游江门”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江门文旅读物《诗邑江门》和《江门:转身遇见》系列文旅音乐作品相继推出,以创意画作、流行音乐等形式,生动展现江门历史文化和旅游景观。各县(市、区)也结合本地特色,打造系列宣传产品,如蓬江区制作蓬江印象折页,新会区印制《新会红色文旅线路手绘地图》等,多角度、全方位擦亮江门城市文旅品牌。
2021年,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上海春秋、广之旅等旅行社,合作开展了“长三角游客江门专线游”“20城联动江门游”等推广活动,积极拓展省内外市场,引客入江门。
/项目赋能/
示范项目“加速跑”
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赤坎古镇位于潭江之滨,已有370年开埠历史,拥有600多座骑楼,是规模大、界面连续、保存完整的侨乡古骑楼建筑群,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
秉承“建新镇、保老城”的开发理念,开平市采用“修旧如旧”的开发手段对赤坎古镇建筑进行保护与活化利用,重现20世纪初期赤坎商贸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打造碉楼展馆、裕源大押展馆等展陈景点4个,岭南文化广场等活动演出场所4处。此外,以历史场景为脉络,赤坎古镇通过引进和培育首店经济、时尚经济,形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创意、商贸于一体的古镇集聚带。在延续古镇历史风貌的同时,传承华侨文化,将赤坎古镇打造为古镇文化旅游新地标、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华侨文化展示的窗口和平台。
中国侨都(江门)华侨华人博物馆:博物馆以展现江门特色风貌、弘扬侨乡文化为核心,运用现代展示手段生动地展现五邑华侨顽强奋斗、爱国爱乡的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侨乡文化,是市民、游客感受江门内涵、享受文化成果、丰富文化生活的场所。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内部 博物馆供图
目前,博物馆正开展改扩建工程,对原展览中心进行改造,并对现有侨博馆的功能布局做调整升级。新馆设计添加彰显江门侨乡特色的图案,提升建筑文化元素和历史厚重感,馆内计划布局“华侨史”基本陈列展、“江门非遗馆”、临时展厅、游客服务中心、文创展示等功能区。如今,新馆二、三层处于完善阶段,已完成基本陈列“根在侨乡”展览的建设,文物展品数量约1200余件(套),预计2022年年底具备开放条件。
4A创建进行时
启超故里·小鸟天堂文化旅游区:景区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中心城区南部,包括梁启超纪念馆与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集休闲观光、历史人文、生态保育、科普研学于一体。
梁启超纪念馆内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展示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国学大师的风采,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伟宗 摄
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源于1933年作家巴金划船途经发现“百鸟归巢”的壮美景观,写下著名散文《鸟的天堂》,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发展至今,景区有小鸟天堂核心区、湿地保育区、历史文化体验区等功能分区,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典范之一,先后获得“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广东最美丽乡村示范点”等称号。该文化旅游区每年游客接待量约56.32万人次。
阮国志 摄
华侨城古劳水乡:古劳水乡是岭南难得一遇的原生水乡,鱼塘星罗,河网纵横,村落、流水、古榕散落其中,小桥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致随处可见。景区将古劳水乡的生态湿地、桑基鱼塘、古村民居、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和活化利用,打造一座“没有围墙的水乡博物馆”,并采用“留住原住民、共享共建、开放式运营”的开发策略,以700多年古老村庄的活态记忆“活化”在地文化。
景区创新打造浮岛上的商业街,以九大商行、渔商文化为主线,融合古劳乡趣和传统趁圩特色,集“景”“展”“演”“游”“购”“居”于一体,由渔市街、咏春街、茶行街三大主题街区和榕树广场、渔市广场、三角市、胡蝶广场四大主题广场组成,设有咏春会馆、王老吉凉茶文化体验馆等核心体验项目,呈现水乡渔商盛景。
古劳水乡 景区供图
/热点关注/
拥抱蓝色海洋 奏响现代文旅篇章
到浪琴湾看旭日东升,去“东方夏威夷”上川岛海滨戏水、探海丝文化,在那琴半岛地质海洋公园品海鲜宴……近年来,江门旅游业发展迅速,滨海旅游日益火热。
江门市发展海洋经济天赋异禀,海域面积4880.47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总长409.12公里,共有海岛352个(含赤鼻岛)。江门台山川岛旅游业80年代起步,先后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滨海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此后,通过与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联合互补促销推介,川岛旅游业更得到了蓬勃发展。
遥望飞沙滩 彭伟宗摄
“向海发展、蓝色崛起”是江门市近年来多次强调的命题。2019年,《江门市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9-2030)》和《江门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等明确提出打造陆海相接的精品旅游线路的定位,重点建设新会沿海、台山沿海、川岛三大旅游组团,辐射周边12处旅游景区,形成多层次滨海旅游体系。根据《川岛镇总体规划》(2018-2035),计划将川岛建为集海岛旅游、生态渔业、海丝文化传播交流于一体的海岛文旅小镇。
在江门海岸,各类滨海旅游区蓬勃发展,涌现出银湖湾湿地公园、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浪琴湾等滨海旅游区,其中古兜温泉小镇、川岛旅游度假区、那琴半岛海洋地质公园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那琴半岛海洋地质公园 彭伟宗摄
广阔海洋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成为江门孕育文旅产业新动能、带动新增长、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依托大广海湾经济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江门发挥重大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旅游新标杆。
川岛万旅浪漫海岸项目利用下川“七湾”“七岛”以及区域内水、岛、渔、滩、人文、川岛地貌等旅游资源,打造适合不同年龄段与一年四季适游的高品质综合性滨海旅游度假区。近日,江门浪漫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动工仪式在台山下川岛举行。
碧海银湖文旅城重点打造集休闲度假、颐养乐居于一体的高端休闲度假小镇,鲸鱼雕塑、栈道、码头等配套建筑成为新兴的游玩打卡点,吸引了大量游客。
除此之外,江门致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和各类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以滨海休闲度假为核心,水上运动、滨海观光、渔家文化等为补充的多层次滨海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江门滨海旅游业品质。
彭伟宗摄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江门向海图强,致力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十四五”期间,江门将从全域旅游和全产业链旅游理念出发,加强海陆旅游资源的融合,打造陆海相接的精品旅游线路,并以生态化、休闲和健康为导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旅游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