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保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让更多市民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江门市文化馆、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江门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合作的“‘邑’起玩非遗——重阳节·双水山地风筝非遗创意课”10月21日在江门市文化馆二楼多功能厅成功举办,让大家了解新会双水山地风筝的非遗技艺,了解中国风筝民俗的历史源流,欣赏不同地域风筝的主要形制特征、制作技艺和艺术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有20对亲子家庭报名参加了活动。
新会双水山地风筝相传始于明代洪武年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村民农闲假日,用竹笏制成风筝,每逢秋高气爽,成群结队,在山头放起风筝,一派娱乐升平的景象。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天。山地风筝主要有板块类和足节类两种。板块类,以上凌村和南岸村“鸣牛”风筝为代表作;足节类,以岛桥村、洋美村及木江村“蜈蚣”风筝为代表作,一般有10-80米长不等。有鲤鱼、鹰、荷花、蝴蝶、各种鱼类等花式品种100多个,其工艺精巧,经过选料、破篾、绑扎、粘合、包装、绘画多种工艺制作而成。
2007年4月“双水山地风筝(传统技艺)”入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筝讲解
讲解环节,帮助学员理解为什么重阳节时要在天空放飞巨大的蜈蚣风筝这一民俗行为中所内蕴的中国民俗文化。对非遗技艺形成的文化场景的理解,能够在学员心中种下对风筝的好奇心和好感度,为学员在成长过程中参与放风筝、制风筝等非遗活动创设文化符号记忆。
画风筝
认识江门非遗“双水山地风筝”的造型、图案和制作技艺,引导学员对中国民俗传统中的“避邪祈吉图像”进行创意创想,使用各类彩色塑料袋、废旧物品等环保材料设计制作小型化、文创化的侨味环保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