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全市镇级财政收入500万元以下镇长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江委办[2005]74号

 

转发《全市镇级财政收入500万元以下

 

镇长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江委办[200574

 

 

各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

 

 

  根据市领导同志的意见,现将《全市镇级财政收入500万元以下镇长座谈会纪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江门市委办公室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5829

 

 

 

全市镇级财政收入500万元

 

以下镇长座谈会纪要

 

 

 

  715日,市委副书记赵基耀、副市长何羡松同志在开平市主持召开全市镇级财政收入500万元以下镇长座谈会。各有关市政府分管的领导、市委政研室、市委农办、市财政局、市经贸局、市农业局及25个镇的镇长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组织参观了苍城镇的产业基地和企业,听取了苍城镇发展经济的经验介绍。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和白沙镇、马冈镇、沙湖镇就进一步加快镇级经济发展作了发言,赵基耀同志在座谈会上作了讲话。

 

 

 

  会议认为,25个镇财政薄弱的主要原因,除了地理位置偏远、信息不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政策性因素影响等客观因素外,主观努力不足的问题在许多镇仍然存在:一是背上地理位置偏远和贫穷落后的思想包袱,对工业兴镇信心不足,存在悲观和等、靠、要的思想,缺乏穷则思变的精神。二是对发展镇级经济的定位不明、思路不清、办法不多。相当部分后进镇的领导没有真正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抓经济没有新招、奇招,只是套用其它镇的传统做法,工作没有抓到点子上,没有自己的特色,流于一般化。三是与外界缺乏沟通,耳不灵、目不聪,认识老化、思想僵化。对上级的政策了解得不深不透,缺乏抓机遇、抢先机的敏感性。异地招商已提出多年,但不少镇仍然没有作为,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兜圈圈,这些问题不解决,后进镇的面貌将难以改变。

 

 

 

  会议要求,各级必须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镇级经济发展的意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发展思路,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抓好载体建设,以“异地招商”为突破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植税源,增强镇级财政综合实力。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现有25个后进镇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要达到和超过千万元,实现“脱贫”目标。为此,要切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后进镇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当前,我市镇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去年全市镇级财政收入低于500万元的镇达25个,占全市84个镇(街)的30%,25个镇财政收入合计7866万元,仅占全市财政收入6.84%,这些镇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不足发达镇的1/3。后进镇的问题不但拖了全市经济发展的后腿,而且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各级要从建设富裕江门、和谐江门的高度,增强抓好后进镇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思想上帮助、生活上帮困、政策上帮扶后进镇,进一步调动镇村干部的积极性,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努力开创镇级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二、进一步整合乡镇资源,拓宽镇级经济发展的空间。为加快落后地区镇级经济发展,增强我市镇级经济综合竞争力,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和集聚效能,拓展城镇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降低行政成本,各级要学习“珠三角”先进地区的经验,加大我市并镇的力度,进一步整合84个镇(街)的资源,推动全市新一轮的镇级经济发展大潮,要探索镇级尤其是财政后进镇的机构改革新路子,彻底解决人浮于事,财政养人太多,负担过重的问题。会议决定由市委农办牵头,市委政研室、市民政局、市农业局配合,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操作性强的意见。

 

 

 

  三、采取特殊政策,改善后进镇的发展环境。财政收入后进镇一般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差,如果执行统一的政策,这些镇发展速度难以加快。各级、各部门应对其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一是简政放权。给予25个后进镇享受中心镇的待遇,按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粤府[200357号)的要求,以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执行省赋予中心镇的建设管理审批权、建设用地审批权、工商行政管理权、财税管理权、机构管理权等一系列政策权限。二是享受农业产业化的特别扶持政策,除享受其它镇一样的政策外,凡落户后进镇的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降低一个等次,即达到市、区(县)级农业龙头企业标准的可享受市级待遇,市将对落户后进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贴息扶持。三是实行特殊的财政政策。各市应对25个财政收入后进镇实行财政倾斜,适当调高其税收分成的比例,特别困难的镇可试行镇收县管镇用。进一步理顺财权与事权的关系,按事权核定所需财权,财力不足的给予补贴,以确保后进镇的有序运作。25个后进镇的教师工资全额由市、区财政负担。垂直管理部门(如派出所、司法所等)的财政开支统一由市、区财政负担。

 

 

 

  四、加快载体建设,打造招商引资的新平台。财政收入后进镇位置偏远,在其辖区内建设工业产业基地难以起到工业集聚的作用,各市、区应千方百计为后进镇实行异地招商打造平台,使他们与其它镇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为此,一要由各市、区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建设若干个工业产业基地,然后划分区域交由后进镇进行开发。这个平台应视为后进镇的一块“飞地”,土地权属和税收归其所有。建设中为减少资金压力可以从小到大,滚动发展。二要完善异地招商的政策,重点明确对异地落户项目的界定,土地出让价格,用地指标分配,税收征收及产生的财税收入、工业增加值、工业产值和外贸出口等经济指标的统计归属及期限等,以增强异地招商政策的可操作性。三要加大支持力度。各市、区要拿出资金,支持后进镇搞好产业基地的基础建设,明年市本级财政计划从扶贫基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

 

 

于产业基地的建设贴息,重点帮助恩平和台山两市搞好异地招商产业基地的建设。四要建立协调沟通机制。为解决异地招商可能出现的问题,各市、区应由领导牵头,成立产业基地管理机构,负责异地招商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利用、产业集聚规划引导、优惠政策兑现、重大项目跟踪服务等,协调解决相关镇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

 

 

 

  五、积极解决镇村债务,为后进镇发展减轻包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底25个镇的债务近20亿元,是这些镇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近20倍,大大超出镇级财政的偿还能力,给镇带来沉重的负担,既削弱镇的财力,也损害了镇的形象,影响营商环境。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化解镇级债务问题,正在研究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为减轻这些镇的历史债务,营造轻松上阵、和谐发展的投资环境,各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加强与银行等债权人沟通,采取打包的形式,加大以资产、土地等抵债渠道,逐步消化这些镇、村债务。各镇必须加强借贷管理,严禁出现新的镇村债务。

 

 

 

  六、加强领导,促进后进镇持续快速发展。一是落实责任制。各市、区要建立领导与后进镇挂钩联系制度,将后进镇的经济发展情况列入挂钩领导的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并与其奖励挂钩。二是加强后进镇班子建设。要对后进镇现有班子进行一次考核,属软、散班子的要进行整顿,选派年青、有能力、有干劲的干部担任党、政主要领导,努力把镇的班子建设成为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的坚强战斗集体。三是关心爱护后进镇的干部。要解决好镇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问题,让他们安心在艰苦地区扎根创业。对在艰苦地区工作时间较长的镇干部,要对其工作给予肯定,对为发展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表彰奖励,以鼓舞士志,树立正气。四是加强作风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各市、区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经常深入后进镇进行传帮带,帮助他们树立依法行政和民本政府的观念,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山

 

 

区群众服务。

 

 

 

(采集:赵岚 编审:叶海林)

 

 

<返回

发文日期:200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