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门市轨道
交通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
江府办〔2016〕11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江门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2016年建设推进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4月28日
江门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工作方案
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布局,推动江门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蓬勃快速发展,促进有关项目顺利落户,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组织机构与工作任务
建立由许晓雄副市长为责任市领导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推进协调机制,下设综合统筹组、招商引资组、基地建设组、科研服务组和联络办公室,推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的各项工作。
各个专责组原则上应配备专门工作团队负责轨道交通产业相关项目的推进工作,责任到人,团队人员不应随意更替。
二、工作目标及重点推进计划
(一)工作思路。
以落实“珠西战略”为契机,按照“立足珠三角、面向华南地区、辐射亚太国家”的市场目标,充分发挥产业基地在珠三角轨道装备制造业具有的先机优势,积极推动江门轨道交通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建设国家级城际动车组修造核心基地、城际动车组为主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链条产业集群、城际与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平台、国家城际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创建基地、世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核心技术国产化基地为目标。通过“中车广东基地建设计划、主机企业产能提升计划、配套产业完善计划、科研培育和校企合作计划、园区拓展和企业协调发展计划”的实施,使江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形成资源要素集聚效应和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国际先进,世界一流”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二)工作目标。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聚集产业发展,计划10年时间打造成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建设成为 “国际先进,世界一流”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1.总目标:到2025年,园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超过30%,成为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产业链完整、销售市场稳定的高端轨道交通装备修造产业基地。其中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230亿,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550亿。
培育销售收入超200亿元企业1家,超10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1亿元企业2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建设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2家以上,省级企业研发机构10家以上;轨道交通制造业研究和开发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3%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件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达到70%以上。
2.2016年工作目标。园区轨道交通产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亿元,年度增长70%,行业产值达到30亿元,年度增长80%;培育销售收入超20亿元企业1家,超1亿元企业2家;完善轨道交通产业园的综合配套,完成亿元以上重点招商项目4个,十亿元以上重点招商项目1个;成立广东轨道交通科学研究院(广东轨道交通学院)筹建办;力争国家级珠西综合质量检测服务平台动工建设;力争园区内3个在建项目建成投产,3个已签约项目动工建设。
(三)工作推进计划。
1.中国中车广东基地建设计划。根据轨道交通事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中车在粤资源的整合,以中车广东公司、原广州南车城市轨道装备有限公司、佛山南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北车深圳综合服务基地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及研发机构为基础,通过管理机构重组,整合组建广东中车总部,对广东省内企业进行统一管理运营、配置资源,并争取广东中车总部、广东中车研发中心落户江门;协调中国中车推进广东中车总部组建机车新造事业部、机车维修事业部和市场开拓部,统筹广东轨道交通车辆企业的制造、维修和市场的开拓;推动广东中车总部资本重组,争取省铁投集团和江门市在广东中车总部占有一定股份。
2.主机企业产能提升计划。在整合中国中车在粤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市场,推进广东中车总部发展计划的制订,广东中车总部在10年内逐步扩充产能至新造城际(高铁)动车组250列/年,地铁车辆200列/年,有轨电车200列/年以及其他车辆,广东中车总部在2018年、2021年和2025年制造和维修总产值分别达到130亿、260亿和450亿,年增长率超过30%;与中国中车、省铁投集团加强沟通,按照省部合作建设广东中车修造基地的既定共识,明确中车广东公司为全国唯一的CRH6型城际动车组生产基地;拓展中车广东公司产品线,向高铁、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等新兴业务发展,同时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及国家铁路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协助中车广东公司申请相关生产资质;中车广东公司在10年内逐步扩充产能至新造城际(高铁)动车组150列/年,地铁车辆50列/年,有轨电车20列/年以及其他车辆,中车广东公司在2018年、2021年和2025年制造和维修总产值分别达到110亿、160亿和240亿,年增长率超过30%。
3.配套产业完善计划。按照“国内一流,广东标杆”的建设思路,以广东主机企业为目标,抢占先机,加大配套企业的引进力度,不断完善园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提升园区为广东轨道装备主机企业配套的能力。着力推进包括城轨动车组、地铁、有轨电车等整机配套项目入园与建设,重点完善中车广东公司广东中车整机配套项目的引进。到2018年,对广东中车的整机配套率要达到80%以上;加强对生产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如牵引装备部件、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及制品、机车配件、地铁配件等附加值高、技术先进,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中型配套企业的引进,同时根据铁路线路的建设实际引进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企业等。2018年、2021年和2025年园区的轨道交通配套企业分别达到50家、80家、100家以上,为广东轨道交通装备主机企业配套率分别达到30%、50%和70%以上,实现的配套产值分别是100亿、250亿和500亿以上。
4.科研培育和校企合作计划。以争取广东中车研发中心落户江门为重点,依托国内知名高校,建立江门轨道交通产业科技园。采取“引进机构、引进团队,引进人员、引进成果”以及园区企业建研发机构、研究队伍的“4引2建”工作措施,积极培育和提升轨道交通产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提高园区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和发展现有中车广东公司研发中心建设,全力推动中国铁科院、德国西门子、克诺尔等先进企业的研发机构落户。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专利服务、研制与检测、技术交易、投融资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国家级珠西综合质量检测服务平台,包括国家轨道交通车体材料质检中心、广东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江门分院,提升为企业服务能力。以五邑大学轨道交通学院为基础,集聚铁科院、中铁四院、西门子、克诺尔等先进企业以及国内顶尖科研机构的研发力量,建立广东省轨道交通科学研究院(广东轨道交通学院)。到2025年,建设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2家以上,省级企业研发机构10家以上,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5个以上,全国主要铁路院校及轨道交通研发机构落户江门10家以上,确保园区内亿元以上产值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10亿以上产值企业有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累计专利申请数1000件以上,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5个以上。积极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五邑大学和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在轨道交通产业人才培养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与亿元以上产值规模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校企共建实验室等。积极推进校企协同培养,通过综合实验班等方式,分层次、分领域培养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形成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多样化格局。到2025年,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园区20个以上的企业签订校企产学研协议,校企共建轨道交通实验室5个以上。
5.园区拓展和企业协调发展计划。积极拓展千亿产业基地发展空间,加强园区规划建设,重点倾斜解决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加快轨道交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一期建设,加快推进二期配套项目建设,预留不少于10平方公里未来发展用地。同时积极推进“1+6”园区共融共创的实施,强化区域联动,努力实现土地互补。通过牵线搭桥,加强本地企业的沟通联系,引导江门现有的铝合金、电子等相关企业参与轨道交通产业生产,为轨道交通产业的壮大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推进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协调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
(二)机制保障。
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
(三)政策保障。
研究制订支持发展政策,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内外重点配套企业落户,并促进其做大做强,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四)监督保障。
按照《中共江门市委办公室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建立重点平台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度〉的通知》(江委办〔2016〕5号文)“六个一”(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个方案、一张清单、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工作督查督办机制,新会区于每季度的下一个月10日前将产业进展情况汇总报市政府督查室,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报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通报进展情况。
附件:1.江门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推进协调机制
2.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项目清单
3.关于江门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的报告(参考稿)
4.江门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报告(参考稿)
发文日期:2016-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