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谢敏 王鼎强 梁佳欣 张浩洋 通讯员 李顺球
在我市台山大襟岛周边海域,世代栖居着这样一群“海上精灵”,它们在海面上自由遨游,身形矫健,因其数量稀少又被称作“海上大熊猫”,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吉祥物”。它们就是我国海豚科中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
4月1日,新修订的《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印发施行。趁着初春好时节,记者近日专程去往位于台山市赤溪镇的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了解我市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并随工作人员出海巡航管护,寻找“海上大熊猫”的身影。
中华白海豚与人类和谐共生
“11点钟方向有两头中华白海豚!我们减速慢慢靠过去……”3月的广海湾风和日丽,巡护船刚从码头驶出不到10分钟,我们便见到了中华白海豚的身影。只见它们三三两两结对出现,时而跃出海面,时而又钻入海中,游弋嬉戏觅食,好不快活。
保护区管理处高级工程师刘伟告诉记者,中华白海豚属于近海旗舰物种,生活环境是在水深5—20米的沿岸水域,它们喜欢温暖环境,也不惧怕人类,因此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我是赤溪镇本地人,小时候跟着大人出海经常能见到中华白海豚,那时候觉得见怪不怪,后来才知道它们这么的珍贵和稀有。”巡护船的“船长”钟锦泽原是一名渔民,常年出海练就了一手驾船的好本领。
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江海声教授开展中华白海豚科考调查,雇了钟锦泽的渔船协助开展工作。这段经历,使钟锦泽真正认识到中华白海豚的珍贵,在保护区管理处成立后毅然来到这里工作,为海上巡航管护、科研活动“保驾护航”。
“开展巡航管护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只要天气合适就会出海,每年巡航管护超过60次。”钟锦泽说,整个保护区的面积为107.477平方公里,大致呈方形,巡航时船只会沿着保护区边界行驶一圈,对中华白海豚进行种群数量的动态统计和观测,更好地履行保护管理职责,同时也确保人类活动不影响该海域海洋生态和海豚活动。
调查海豚数量达300多头
有完整世代结构
在野外观察中记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中华白海豚都是白白胖胖的,有的呈粉色,有的身上会布满斑点。“它们的身体颜色会随年龄发生变化。小海豚刚出生时是铅灰色,随着年龄增长肤色会慢慢变浅,形成斑点。成年后,斑点逐渐减少,到了老年期才会全身呈现白色。”刘伟说,至于有的中华白海豚呈粉红色,是因为其剧烈运动时皮下毛细血管充血所致。
据了解,广东珠江口海域是我国中华白海豚最重要的种群栖息地。其中,我市保护区及附近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分布较为集中,并且年轻个体比例较高、年龄结构健康合理,拥有中华白海豚6个年龄阶段的完整世代结构。
“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因为它们对栖息地环境的要求十分严苛,是衡量一个地方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活指标’。”刘伟告诉记者,保护区管理处组织开展的海洋环境质量调查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成立后,保护区海域海洋环境质量保持相对稳定,基本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目前,保护区及周边海域调查到的中华白海豚数量达300多头。
“保护区不仅要保护中华白海豚,更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刘伟说,平时保护区管理处除了开展科普宣教、常态化巡航管护等工作外,也会与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作业渔船和渔业捕捞行为。同时,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和中华白海豚调查研究等,多措并举提升对中华白海豚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水平。
需多方力量参与
形成保护合力
当天的巡航管护过程中,管理处工作人员还登上了保护区海域内的大襟岛,在码头不远处更换最新的保护区宣传栏。“这座海岛上还住有几百名居民,因此科普宣传工作也要开展到这里,让大家参与和支持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刘伟说。
据刘伟介绍,近年来,中华白海豚因生病、身体虚弱或迷路导致在近岸搁浅、误入内河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成功救护的概率极低,有时付出了巨大努力仍功亏一篑,非常受挫。“我们意识到,光靠保护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进来。”
最近的一次成功案例是在2020年7月。当天下午2时许,管理处接到报告称台山烽火角咀附近海滩有一头中华白海豚搁浅。由于距离较远,大家立即驱车赶往现场,参与救护工作。到达后,在当地民警和群众的帮助下,工作人员就地取材搭起“遮阳棚”,挖出“蓄水池”,为这头搁浅的中华白海豚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坚守几个小时后,潮水逐渐上涨,这头中华白海豚随着潮水游向大海。工作人员一直到确认其安全脱困,才放下心来离开现场。
“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离不开多方的参与和支持,形成合力。”刘伟表示,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处不断加大中华白海豚和海洋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开展科普夏令营、海豚保护培训班等活动,努力普及相关知识,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此次新修订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以及中华白海豚救护和处置措施、禁止行为等内容,明确了突发情况处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奖励措施和法律责任等要求。接下来,在省林业局和市自然资源局的指导下,保护区管理处将利用多种方式开展《管理办法》的解释解读和宣传工作,通过组建科普宣教志愿者队伍,开设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课程等方式推动形成保护合力,为中华白海豚在我市的生存和繁衍创造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华白海豚,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