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文对在家乡创业充满信心。
“我不希望别人一直认为我是香港人,更希望别人叫我江门人。江门不仅是我的家乡,也是我的创业之乡,更是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希望之乡!”身材高大、皮肤白皙的高思文在他的“状元楼”里铿锵有力地说。他的普通话比一年多前流利多了,在疫情发生后,他是第一个从香港返回江门创业的人。
时间回流到15个月前,彼时的世界笼罩在疫情之下,高思文守着他在香港还算不错的酒楼,但一个人望着对面灯火辉煌的维多利亚湾时仍不时有些迷茫,海湾上的大桥自他有记忆起第一次如此冷清,他不禁思考起怎么办的问题,这时,并不遥远的家乡让他灵光一闪……
文/图 陈敏锐 张浩洋 万景达
疫情之下回乡创业
“你是中国人。”在高思文小时候,父亲和爷爷常对他说这句话。父辈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江门新会人,而高思文自小在香港长大,从未回过家乡。
上世纪90年代,高思文离开香港到加拿大求学。在异国的土地上,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父亲和爷爷那句话的分量。那段时间,他流连于唐人街里的中文图书馆,翻阅记载祖国历史的书籍,对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的兴趣变得异常浓厚。
“那时候中国人在西方国家常常受到歧视,我的民族和国家意识从那时开始苏醒,我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国家和家乡做些事情。”高思文回忆。
离开加拿大后,高思文回到香港工作。他首先进入了传媒行业,机缘巧合之下,他采访了香港餐饮协会的多家酒楼,了解并喜欢上了餐饮行业,并最终在香港开设了属于自己的“状元酒楼”品牌。在商界奋力耕耘的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忙碌之余仍密切关注着家乡。
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全球经济一下子陷入了停顿,慢慢地,香港的餐饮业也不断受到冲击。
此时,内地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让他感触颇深。“武汉作为疫情首先暴发的城市,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将疫情控制住,而内地其他城市疫情防控政策的成功更让我看到了希望。”但当高思文把回乡创业的想法向周边朋友分享后,却几乎没有人赞同,有的甚至还对他冷嘲热讽,说他在疫情相当严峻之时到内地投资是发疯。
回忆返乡的决定,高思文只说了一句话:“国家不错,我肯定不错,我相信国家。”
一河之隔的深圳14天、家乡江门的7天酒店隔离,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充足的物资供应,周到的服务安排,严谨的管控措施,更增强了我的信心。”高思文说。
2021年1月底,他真正踏上了家乡的土地,“很舒坦,有种到家了的感觉,一点都不陌生。”他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而迎接他和他的“状元楼”,未来却并不明晰。
希望把酒楼做成行业里的“状元”
步入“状元楼”大厅,孔子雕像映入眼帘,雕像两旁是一副对联:“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一笔一画遒劲有力,一时间仿佛置身于学堂。
儒家思想深深镌刻在高思文心中,“我的名字来源于思想和文化这两个关键词,影响着我一生。”高思文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十分文静,看起来如他的名字“思文”那样文质彬彬。
江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更是明代心学奠基者陈白沙、近代维新先驱梁启超、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故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让大文豪巴金先生为之陶醉的小鸟天堂。江门更是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孕育出34位院士,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
高思文以“状元楼”来命名酒楼,其中有他对文化和家乡的热爱,他希望延续香港的生意,回乡之初就立刻上马生意。
创业之始,常常举步维艰,但高思文在家乡却丝毫没有感到艰辛。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怀下,在江门市及新会区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他也趁热打铁,和同事一块紧锣密鼓地筹措新“状元楼”。
几个月后,崭新的“状元楼”出现在江侨路上,周围名校云集。“北大”“清华”“邑大”……酒楼里的房间都以大学名字命名,门牌上还设计了当地的地标建筑标识,走廊上随处可见笔墨字画……3000多平方米的面积,装潢精美,古朴典雅,处处蕴藏着侨乡的文化基因,而这些都是高思文一手设计的,“我希望来这里的家长、小朋友能被文化氛围所感染。”他说。
饭店开业后,宾朋满座,他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乡人情味。自2021年8月底开业以来,虽然疫情还没有结束,但“状元楼”逆流而上,办得风风火火,业绩令香港的同行羡慕不已。
面对记者,高思文对他的生意之道侃侃而谈:“首先就是政策支持,政府在各项工作上都给予我大力支持,解了我的后顾之忧。其次是找准定位,我做餐饮思路很清晰,就是要把香港特色的饮食文化带到江门,给食客一个新的选择。而且我做餐饮对菜品质量要求很高,食材一定是最好、最新鲜的,味道和服务追求极致,菜品一定要实时创新,这样积累下来的好口碑也有助于我迅速打开市场。另外,江门是一方福地,卓有成效的疫情防控政策也让我们在江门发展充满信心,也算是上天冥冥中为我的事业保驾护航吧。”高思文一直将酒楼定位为中高端,中等的价格,高等的品质和服务。“我希望把我们的酒楼做成酒楼中的标杆,行业里的‘状元’。”他对记者说。
在做生意的同时,高思文还在家乡做了许多慈善工作。“我始终认为社会责任是一个商人应该承担起来的,而且这也算是圆了我长久以来建设家乡的心愿。”他说。
打造“乡村振兴基地”
高思文来到江门一个月后,有朋友告诉他可以办理江门的居住证,享受参加社保、缴存使用公积金等权利,在内地生活、工作也更加便利,高思文立刻去办了一张。
决心扎根江门发展的高思文忙于当下,几乎没有空余的时间休息,但他仍时刻展望着未来,就像经验老到的猎手,捕猎之余关注着远方。
新会沙堆镇是他的故乡,他在那里打造了一个近50公顷的“乡村振兴基地”,“不远的将来,林水之间将会有一座古韵诗意的‘状元楼’,人们边享受美食,边高谈阔论。外面漫山遍野的柑树果香弥漫,年轻的学子在探求知识和真理,辛勤的家乡人在土地上劳作,分享着收获的喜悦,将引以为傲的陈皮装上通向世界的‘快车’。”他动情地描述着未来的场景。
而且,高思文还计划把这里打造成港澳青年、海外侨胞的“来江第一站”,更希望是港澳青年以及“侨二代们”的培训基地。
“江门是中国侨都,它有着丰富的华侨华人资源,这是独一份的。”高思文希望在这片土地上打造一个侨乡文化基地,成为家乡的文化名片,吸引更多人来了解五邑的历史文化,年轻人可以来这里边旅游边研学,尤其是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可以借此机会了解江门、认识中国。“这就是我的侨乡梦。”他说。
经历了这一切,高思文本应感到十分高兴,但想起一年多前离港的那些日子,他又有些惆怅。“香港有很多人对内地不了解,对内地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没有认识,我希望他们可以多来内地看看,亲身体验一下,比如这次疫情就说明了很多。”高思文说。
现在,许多朋友看到他的成功,纷纷转变了想法,对内地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高思文也希望更多创业的人可以关注江门这片土地。他认为江门虽然不像北上广深那么繁华,但有无与伦比的侨乡优势,政府十分支持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回乡创业。而且在江门的创业成本和风险都相对较低,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普适性,年轻的创业者有着更大的试错空间。加上江门目前发展迅速,给创业者留下了足够大的空间,在这里努力奋斗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