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前召开的2022年全域旅游工作现场会对今年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发布“世遗温泉滨海经典游”“海丝文化寻迹游”“重走总理足迹主题游”“粤菜师傅少年行”等7条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短途旅游推荐线路。
不难发现,每条“微度假”线路不仅串联知名景点,而且着重兼顾了“旅游六要素”。以“世遗温泉滨海经典游”两日游线路为例,首日“自力村—立园—鹅城—泉林黄金小镇温泉—镇海湾红树林—那琴半岛地质海洋公园”,次日“那琴半岛地质海洋公园栈道观光—五丰村”,有机联结开平、恩平、台山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还融合了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侨味侨韵浓,体验感“拉满”。“微”中见“大”,从“微度假”可窥见江门全域旅游优化供需结构、增加优质产品供给差异化的“大谋划”。
近年来,围绕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旅游新标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定位,江门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高规格编制“十四五”文旅发展相关规划,制订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方案以及行动计划,同时,从机构改革、产业融合、品牌打造乃至城市提质等方面发力,加快文旅、农旅、商旅等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稳步提升“江门文旅”的产业实力和社会辨识度,有效带动相关经济社会资源综合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诚然,全域旅游并非大搞开发建设,而是在市场要素合理配置下的统筹性、保护性开发,核心在促进全域文旅景观优化、文旅产业联动、文旅服务覆盖、文旅治理提质,打通文旅消费链,实现文旅成果全民共享。当前,江门全域旅游工作处于跨越式发展关键节点,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特点,在改革中激发新活力,在创新中催生新动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应注重加强文旅产业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创新与应用转化,走高质量发展的“智慧旅游”之路。
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江门文旅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包括加快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新技术在文旅领域应用;用好VR、AR、MR等新技术手段;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提升大数据即时解析、用户行为挖掘、客源样态分析等技术能力。
二要加强数据采集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信息壁垒,打造江门文旅云平台大数据体系,建设侨都文旅数据资源中心。着力实现景区、餐饮、住宿、交通、购物、运营商等行业数据,文旅、治安、气象、卫生等涉旅部门数据集成共享,构建互联创新、跨界融合、开放合作、智慧共赢的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模式,增强“江门文旅”品牌竞争力。
三要加强智慧服务建设。基于新时期大众对旅游全方位、全过程的高品质要求,建设全域旅游智慧服务平台。包括完善在线预订、预约服务;实现旅游攻略、电子票务、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客流监测、咨询投诉、安全监控、数据分析等多维呈现;普及推广集成式旅游App,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精准营销;带动智慧景区、智慧乡村、智慧酒店、智慧交通建设,推动江门全域旅游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
四要加强技术人才培育。人才是第一资源。应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相关专业人才。在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的同时,加强与本地高校合作,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增设相应课程,共建实践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培养产、学、研一体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梯队。在智慧旅游技术人才、营销人才、文创人才、新媒体人才等方面努力实现自给自足。
立足大湾区,放眼全世界;用好大数据,引领新驱动。为全域旅游插上“智慧之翼”,江门完全可以通过智慧手段,推动文旅产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依托“全域智慧旅游”培育幸福产业,建设美丽经济,推动民生普惠,打造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詹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