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门 城 管 动 态
2020年第15期(总第72期)
江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2020年8月10日
江门市口袋公园建设初显成效
2019年以来,我市结合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和公园城市建设,重点推动城区“口袋公园”建设,从道路微改造、绿化景观、城市家具等多方面对城市小型公共绿地的功能和品质实施提升,建设成效显著。
一、活化城市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小客厅”
我市公园建设突出推进口袋公园建设,作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的功能延伸,主要利用城区功能单一、设施陈旧或纯观赏功能的小公园或公共绿地、边角地、零碎绿地等小地块,经过分析整合,赋予其全新的邻里交流、街头休闲等功能,激活小地块的功能活力,释放其潜在价值,在为市民提供更多灵巧、便捷、亲切、实用的活动空间的同时,也促进公园体系的完善。口袋公园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选址易、惠大众、微景观的特点,以较小之投资,换百姓之欢颜。
据统计,目前我市已建成口袋公园42个,吸引众多市民进行休闲活动。平日里可以看到阿姨们跳舞,年轻的父母带娃散步,老人们三五成群聊家常。这样的画面随着口袋公园的建成逐渐增多,成为了江门街角新的“风景线”。兼具“颜值”与“气质”的口袋公园,已成为品质江门“点睛之笔”。它们不仅为城市增景添绿,也被赋予了新的功能。
萃锦园口袋公园就是其中一个较好的缩影。在这处岭南风格的亭院中,常见到老人们进行文娱活动,弹琴唱曲。该处周边多为老旧小区,此前居民休闲活动的空间不足,将街头的三角地块打造为口袋公园后,相当于多了一处“小客厅”,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公园以传统亭、廊为主题景观建筑,利用地形土坡,搭配自然山石、假山叠水、植物组团等景观要素,打造城区中岭南园林的亮点。该社区人流量大,颇具设计感的口袋公园为居民提供了美的享受和生活的便利,也为优化道路绿地空间格局提供新思路。
(萃锦园口袋公园)
二、关注区域特点,挖掘文化内涵,打造一园一景
我市口袋公园建设将公园的区域特点和历史特色,与公园景观融为一体,讲好百姓故事。为满足市民在感官享受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双需求”,口袋公园在建设中特别注重建设理念和文化内涵的挖掘。
东华口袋公园展示了海绵城市理念,景观色调和样式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长势良好的乔、灌、草各层植物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
(东华口袋公园)
龙湾路口袋公园突出景石、景墙和雕塑等元素与白沙文化的结合,展示当地历史和文化内涵。
(龙湾路口袋公园)
江翠口袋公园则利用富有现代感的入口Logo,搭配精致的植物造型,打造视觉亮点,吸引市民游览体验。
(江翠口袋公园)
北园新村口袋公园,将党旗、标语、浮雕等党建和廉政元素,融入景墙之中,让党建文化真正贴近生活、走进群众。
(北园新村口袋公园)
江门的口袋公园建设,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及周边环境,选择木棉、宫粉紫荆、黄花风铃木、凤凰木、小叶紫薇等品种作为植物主景,搭配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突出一园一景,并综合考虑每个时节的景观效果,让市民季季有花赏,步步景不同。同时也不断挖掘公园区域历史文化,做到了“一园一特色”,强调舒适和功能性,营造开放式公共游憩、娱乐、休闲空间。
三、利用“公园+”组合,满足居民需求
基于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我市着眼于群众关注的焦点,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理念,下足“绣花”功夫,立足口袋公园,推出“公园+停车场”、“公园+公厕”、“公园+微商业”的空间功能组合,不断为居民提供更便利的微空间。
年初,市城管局从“城管进社区”服务平台,关注到珠江帝景湾小区周边群众反映的附近活动空间不足,公厕缺失等问题后,立即着手调研,协调规划、设计并动工建设雅怡公园。6月初,一个美而优的公园投入使用,公共停车场、公厕、花池坐凳、灯饰照明、绿荫配置等一应俱全。
雅怡社区党委书记郭玲英打开手机,社区微信群里都是市民群众的欢声笑语。“期间虽有疫情和龙舟水影响,但工期却没受到延误。附近居民联名签署感谢信,纷纷竖起大拇指,居民们还常常发来跳广场舞的视频呢!”
从这以后,生活便利了,居民幸福感持续提升。家住附近小区的芳姨拍手称赞:“现在遛弯儿太方便了,一出门就有小公园。以前附近都没个厕所,出门都不敢喝水,老人也没有歇脚的地方,现下好了,问题都解决了!”
(雅怡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是一个民心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完善功能配套,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管理方面,我们会进一步强化社区网格功能,不断提升口袋公园环境质量,营造绿色健康的文化氛围,让居民感受江门这座城市的品质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