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认真贯彻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作部署,按照江门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队伍建设标准化、执法行为规范化、为民服务精准化为重点,持续巩固深化“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在疫情防控、创文巩卫、防风防汛等大战大考中锻炼队伍,在设施建设、市容管控、为民服务等工作中砥砺初心,推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2021年,蓬江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为巩固深化“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表现突出单位。今年,江海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因工作成效突出再获住房城乡建设部表彰,成为全省3家获评单位之一。
这份喜人的成绩彰显着新时代江门城管的新作风、新形象,也是城管系统牢牢把握“抓党建、带队建、促业务”主线,不断激发城管队伍新状态、新作为,锻造令行禁止、能征善战、作风过硬城管“铁军”的生动体现。
内外兼修强基础
党建引领铸“魂”。江门城管通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城管青年悦读会”等形式,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推进党员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在防风防汛等工作中,一支支“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前,在大战大考中锤炼意志,全面提升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去年9月,受超强台风“摩羯”影响,海南省受灾严重。不到3小时,市城管局即调度7个县(市、区)8家环卫服务企业、24名业务骨干成立突击队,跨越海峡千里驰援。援建工作得到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肯定,也获得海南省住建厅、澄迈县相关部门及群众的称赞。
江门城管跨越海峡千里驰援。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江门城管坚持抓党建带队建促工作,持续深化巩固“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不断激发城管队伍新状态、新作为,锻造一支令行禁止、能征善战、作风过硬的城管“铁军”。
在防台防涝等工作中,一支支“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前。
学习培训健“体”。为打造学习型城管执法队伍,江门城管常态化组织开展执法实务培训,举办“强转树”任职培训班、执法能力提升培训班,持续开办城管法制课堂88期,培训1.3万余人次。同时,定期组织军事化集训,通过强化队列操练、内务规范训练,有效增强执法队伍大局意识、团队精神、纪律观念。
开展“江门城管法制课堂”等学法活动。
“导师制”强“基”。江门城管督促各县(市、区)城管部门落实“导师制”,发挥“传帮带”作用,由经验丰富的导师团成员带领镇(街)执法人员跟班外出办案、典型案例讲解、专题会商研讨等方式,传授执法实务经验,确保城管领域执法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2024年,全市城管领域作出行政处罚2009宗,其中1746宗由镇街实施,占87%。
多管齐下转作风
城市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江门市城管执法队伍不断提升执法服务水平,既坚持规范化管理,又做到“情、理、法”相结合,努力当好城市“大管家”,让城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江门城管多措并举强化对外宣传,塑造良好形象。
疏堵结合,服务更暖心。江门城管强化法治引领,推动修订《江门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明确镇街因地制宜划定摊贩经营、文艺表演等场所的职责;出台市区规范摊贩经营疏导点设置指导意见,指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地块设置摊贩疏导点,引导流动摊贩入点经营。同时,加强巡查管控,分时段、分类别开展疏导管理和错峰执法,推动流动摊档经营场所监管有序。截至目前,全市设置流动摊贩疏导点71个、摊位5344个,较2023年增加疏导点15个、摊位1614个。
曾经的白水带公园附近、西江外滩夜市,烟火气十足但也存在占道经营、堵塞交通等问题。江海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创新思路,指导属地利用闲置地块设置临时摆卖区,让“走鬼档”变成“正规军”,有效规范了市容秩序。目前江海区已设置便民疏导点13个,引导全区超80%流动摊贩“安家”。
江门市城管执法队伍既坚持规范化管理,又做到“情、理、法”相结合,努力当好城市“大管家”。
全程透明,执法更规范。江门城管严格执行行政执法持证上岗制度,每年组织法律法规知识考试和相关业务考核,确保城管执法队伍时刻保持良好状态;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积极应用“粤执法”平台,行政执法全程透明可追溯,全市城管系统没有因执法不规范而导致行政诉讼案件发生。
为提升行政执法水平,江门城管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深入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工作机制,组织对各县(市、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指导、督促有关单位落实整改,促进全市城管系统不断提升行政执法质量。
巡查执法。
智慧赋能,管理更高效。精细化城市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科技手段。江门城管根据城市管理实际需要,不断升级优化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在原有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城镇燃气、建筑垃圾、城市供水、排水地理信息等系统,综合运用视频监控、AI及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对图片、影像、数据的比对分析能力,实现对城市内涝、燃气管泄漏、自来水爆管、路灯维修、桥梁防撞等的预警提示,以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违规运输的实时监测和自动报警。
在江海区排水信息化与管理系统和燃气安全综合监控平台,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供水、排水、燃气等数据,基本实现“危险源一张图”管理。在重点路段、公园广场、网红打卡点等地,执法队员可通过设备远程喊话,提高了对市容环境问题的处置效率。
智慧赋能,管理更高效。
齐抓共管“树形象”
开展静音行动,让公园回归和谐。“小噪声”关呼“大民生”,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公园噪音问题,江门城管对东湖公园、江海区下沙公园开展“蹲点式”调研,在查找问题症结的基础上,制定“动静”分区管理措拖,通过划分禁唱、限唱区域,设置活动时段、噪声音量控制警示牌,安装分贝监测仪等,加强公园广场噪声管理,同时印制公园噪声管理普法宣传单,倡导减噪降噪、文明活动,还“静”于民,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以前下沙公园的广场舞音响震得人脑壳疼,我散步都得绕道走。”家住江海区江南街道的赵阿姨曾被噪声问题困扰。自城管部门设置分贝监测仪、划分“动静”区后,她发现变化显著:“现在跳舞队都自觉调小音量了,上周我带孙子在凉亭看书,一点没被打扰!”
开展小微空间改造,提升城市环境。城市之治,在于精细;城市之美,在于精致。为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江门城管利用城区功能单一、设施陈旧的边角地、闲置地,见缝插绿,打造小型社区公园、口袋公园,象山公园、农林横公园、江翠口袋公园、陈经纶中学南门公园等120个小而精、小而美的口袋公园走进人们的生活,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好去处。“以前邻里见面少,现在大家都爱来这儿聊天,社区更有温度了!”蓬江区居民黄伯感慨。
一个个口袋公园走进人们的生活,提升周边群众的居住品质。
办好民生实事,以小切口推动大幸福。环卫、供水、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市民生活密不可分。江门城管着力守护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进一步打造韧性城市,三年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厂4座,新建改造城市供水、生活污水、燃气管网1129公里;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动城镇燃气“瓶改管”工程,2024年新增“瓶改管”覆盖用户30178户,更多家庭用上清洁、安全、高效的“放心气”。
江门城管着力守护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进一步打造韧性城市。
一湾碧水穿城而过。江门城管全力打好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全力推动城市水环境提升,将住宅小区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纳入江门市民生实事任务,按“一小区一方案”模式制定治理方案,强化污水接驳和治理技术路线帮扶,定期调度督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难点堵点,完成40个住宅小区生活污水治理。
面向未来,江门城管还将坚持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出发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绣花功夫”精雕城市之美,以“为民初心”书写治理新篇,为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贡献城管力量。